有一次,我跟朋友去了一个饭局。有个看起极美的女人,时尚,干练,精明,朋友给我介绍:“这是我们最闪亮的美女富婆,Linda。”
Linda笑了笑说:“别听他说,这满屋子的人没有比我更穷的,我都不去算,到底欠了银行多少钱!”娇嗔的玩笑话,透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优越感。
我们聊了一会儿。真的看不出来,Linda居然是个5岁孩子的母亲。不过孩子一直在婆婆家。
我问她:“一百多平米的房子都买了,为什么不把孩子接回来?”
Linda说:“我们的工作都太忙了,接回来,实在没有人带。公婆在三线城市,公公是退休的公务员,房子大,过得悠闲。孩子从小就在那里长大,有很多朋友,放假的时候,公婆有时候带孩子过来,但是北方人不适应上海……”
她一反刚才谈工作时的干练,说的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说服力。为了说服我们,更是为了说服自己,她最后加重了语气说:“婆婆退休前是小学老师,很有经验。孩子跟着她,比跟着我强。”
初次见面,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懂得应该互留余地。我把到了嘴边的话,生生的咽了下去,点头说:“你真有福气。”结束了话题。其实我想说是:“让老人给你看孩子,你还有什么谈成功的权利?”
当我们说某个女人命好的的时候,我们总会这么说:
“她真的是有福气,老公有钱对她也好,孩子有婆婆给看着,上班不上班,她都很轻松。”
三千年了,原来最好命的女人的还是一个生育的工具,有幸遇到一个肯爱惜的主人,使用完毕,主人把你收进一个漂亮的盒子里。
我不知道听过多少女人这么说:
孩子不是我想生的,他们逼我生的!
我现在必须去努力拼搏,都是为了孩子的明天!
……
最理直气壮地理由莫过于是:“她不给我看孩子,我不给她养老!”连这点人情道义都拎不清的婆婆,天理难容。
三千年,整个世界都变了,可是我们家长制的社会观念没有变:孩子是家族的财产。父母的责任只是“生”,养孩子是整个家族的共同责任。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也保持着类似的传统,阿拉伯国家,非洲诸国,印度等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如果画出图来,应该基本与世界社会发展程度吻合。
然而同样家族观念崇高无上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居然没有延承传统,变节成西方的样子。养孩子变成了父母自己的责任,老人能帮则帮,前提是不能影响我的生活。
其实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经济推动了社会结构组成。人不再隶属于家族,而是隶属于国家。庞大的家族被简化压缩成了只有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家族的责任被大大的削弱,变成了单纯的情感扣结。而人变成了对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兼有的纳税人,每一代人只需要,也只能够为自己负责。
我记得有一年春天,樱花开了的时候,我们几家人一起去公园野餐。我们旁边有一家人,四个大人抱着一个几个月的孩子。
孩子一直都是外婆抱着,吃饭也是外婆抱着喂,年轻的父母仅仅是站在旁边围观。
中间妈妈要过勺子,试图喂孩子。孩子头一歪,不要吃。爸爸和外婆都立刻制止妈妈的出格表现,而妈妈自己也赶快就惊慌失措的把勺子又还给了外婆。
我朋友叫我看,我瞄了一眼,“这有什么好看?”
我朋友说:“既然你已经选择成为父母,就这么放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利,难道不遗憾吗?”
我忙着给两个妞儿,剥鸡蛋皮,往面包上涂肉酱,两个手都不够用地说:“有人给你带孩子,多轻松啊,我也想只在没事儿的时候,逗着孩子玩玩儿。”
这话遭到了我在场的朋友们强烈反对:
“养孩子不就是为了养自己的孩子吗?让别人养你的孩子,把孩子养成别人的样子,就算这个人是你亲近的家人,那你也不再孩子的亲妈,而只是个后来的养母啊?”
她把我说了一愣,停下来想想,有点道理。
我曾经和很多人讨论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没有老人就养不了孩子?”
外国福利到底有多好呀?
奶粉钱,补助金,国家托儿所,幼儿园,医疗保险都是国家包。在国内,我不去工作,奶粉都买不起,老人不给看孩子,我的工资还没有保姆费高。
外国生活到底有多粗糙?
纸尿裤,喝奶粉,吃罐头,孩子就在地上爬。我可以接受这种状况,可是我后面有四个在挑剔!
外国女人到底有多强壮?
又高又壮,比男人还粗,要知道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的食物链的可不在同一个级别,我可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别拿中国和外国比,不符合国情!
一卡车的理,全是心酸泪。可是我总觉得那个地方不对劲。
我刚刚当妈妈的时候,我记得有一个澳洲的妈妈因为无法忍受孩子太粘人,而掐死了18月的女儿。这个新闻当时在法国引起小范围的轰动。
也许这个妈妈本身是一个精神脆弱的人,可是如果能够有人帮她分担一些工作,让她有时间喘息,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要知道,政府可以给钱,可是累还要自己受着;孩子养得再糙,也是吃喝拉撒,样样不少。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孩子比别的地方更好养,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那些远远的看起来优雅的喝咖啡的欧洲妈妈们,回到家关上门,谁没有过抓狂的歇斯底里,绝望的顿足捶胸?
养孩子有点像是磨钻石,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把钻石磨的晶莹璀璨,但是磨得过程既不轻松也不惬意,更不优雅美丽。
现在我家的阿姨每天工作七小时,周一到周六。阿姨去接她们放学,带她们出去玩,洗澡吃晚饭,陪着她们做游戏。实事求是地说,每天孩子们和阿姨在一起的时间,比我多。
我家那两个长着天使面孔的小鬼头向来都是:爸爸的话一定听,妈妈的话基本听,阿姨的话有选择性的听,外公外婆没有发言权,要听我们的。
因为孩子们的心中非常清楚,阿姨只是爸爸妈妈派来照顾自己 ,阿姨只是执行者,不是管理者。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孩子的心中,谁是真正的管理者?
养孩子是这样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大工程,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母亲自己根本基本上无法独立完成。
每个国家每个家庭,根据自身情况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西方,政府建立了各种机制体系,来分担母亲的工作和压力。在国内,托儿所也许太贵,阿姨可能不放心,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老人目前最实惠最理想的选择。
但重要的是,在组织看孩子这项伟大的工作中,谁才是那个白纸黑字,铁板钉钉的“项目负责人”?
在国内,绝大数母亲,缺少的不是陪伴孩子的时间,而是根本就放弃了管理孩子的权利。在孩子们的心中,奶奶或者外婆才是管着自己的人,爸爸妈妈的话完全不用听,因为不管用。
我见也过太多女人,有了孩子之后,活得洒脱,犹如单身。无论是工作出差,应酬吃饭;还是朋友聚会,闺蜜出游,咖啡聚餐,出差旅游,拎包就走,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美其名曰:女性独立。独立到放弃了自己当母亲的权利。
养孩子好像变成了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老人们填满了无聊的晚年生活,确立了自己在家族中的贡献值,有力的把握住对自己子女生活的控制。
年轻人推卸掉了自己的责任,减低了孩子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困扰,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现阶段的生活舒适度。
事实上,我们越来越不幸福,越来越孤单,越来越无法接受别人的缺点,无法和别人相处。我们频繁的换工作,频繁的换伴侣,中国已经有超过两个亿的单身适龄男女,这不是偶然,这是一个会焦虑的社会问题。
比起那些高额天价的智力开发补习课程,一个正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固的感情环境,有效的鼓励和约束,有限量的宠爱和惩罚……,才更能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优良的人生性格和习惯。
因为精力,因为体力,因为年纪,而这些都不是老人家可以给予。
我一直觉得,养孩子就是种庄稼。
种子种下去之后,如何耕耘,才是决定收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要沾沾自喜的,省了眼前那一点金钱,时间和精力,事实上,等孩子大了之后,今天所有的偷的懒,省的钱,消磨的时间,都会加倍,加两倍的还回去。没有例外。
再忙,再累,再穷,再苦,我们可以放弃全世界,我们都不可以放弃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利。
卢璐说
微信:lulu_blog
微博@卢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