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最后走到一起是个奇迹。有研究发现“奔着同一个方向”才不容易“分道扬镳”。因此,婚姻幸福和上班的路有关。
“买房子,买在哪”,这几乎是所有小夫妻结婚时都要考虑的头等大事。现代生活工作压力大,夫妻双方往往都是上班族。对于房子到底要买在哪里的讨论,协商下来的结果往往是选在双方工作单位的中点。这样的决定看上去似乎是最公平的 ,因为双方上班的时间几乎一样。可是,你想过吗,夫妻双方若是在出门上班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有可能会对婚姻幸福感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今天的年轻一代,相比于我们的父辈,似乎对于终止婚姻的决定更加草率。有时候你也会看不懂,为什么一对夫妻,买了车也买了房,不要小孩,生活看上去波澜不惊,却偏偏会了一点小事情怄气离婚。是不是有时候,假如生活里没有了奔头——既不需要存钱买房,也不需要共同抚养孩子,这样的婚姻会不会变得比较脆弱?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如果有共同的目标的话,夫妻俩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一旦阶段性地完成了目标(例如齐心协力买到了第一套房子),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让夫妻双方的心靠得更近。
如果拥有共同的目标感会增进婚姻幸福感的话,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增加这种共同目标感呢?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发:人们的行为动作会和一些概念相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是扎根于我们平时用到的一些词汇。例如:握着热咖啡的人,会觉得一个陌生人更加得友好。平时我们也会说“一个温暖的怀抱”。
那么,我们的语言中是怎么形容拥有共同的方向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同舟共济”来形容大伙儿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而 “各奔东西”、“分道扬镳”,则是用来描述毕业之后大家的生活不再有交集的状态。由此可见,在人们的脑海中,“奔着同一个方向”和“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 在概念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每天上班都向着同一个方向,这样经常性地激活其中一个概念,就可以让“同一个目标”这个概念也变得比较活跃吗?这在我们即将发表于《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和伴侣上班方向一致可提高婚姻的幸福感。
在第一个调查中,我们调查了280位居住在美国的已婚上班族(平均婚龄为8年)。首先,被访者回答了他们目前的婚姻幸福感。接下来,他们给出了他们自己,以及配偶的工作单位相对于家的方位(例如:东南、西北)。除此之外,受访者也提供了一系列其他资料,包括夫妻双方各自上班所需要的时间、所用的交通工具、小孩数目、工资水平、是否同时上班等。
在第二个调查中,研究者们在香港的街头采访了139位已婚上班族(平均婚龄为13年)。被访者也回答了关于他们目前的婚姻幸福感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这一次所有的被访者都来自于同一个城市、并都搭乘地铁上班,所以他们在一张地铁地图上面,标出了他们与配偶的上班路线。
两个调查的结果都发现,上班方向的相似程度会正向影响人们的婚姻幸福感。那些上班方向比较接近的夫妻,相对来说比较满意他们的婚姻。即便是那些不同时上班的夫妻,或者搭乘不同交通工具的夫妻,这个结论都成立。
但是,两个调查的结果还是不能完全让人信服——会不会是因为在同一个方向上班的夫妻,在下班后比较容易碰头和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呢?
所以,研究者们又在实验室里面随机配对一男一女的临时搭档。他们在正式实验开始前有5分钟的自由聊天时间(实验者借口要准备另一个房间的实验器材,让两位参与者单独相处了5分钟)。然后,这对搭档被告知,他们将会完成两个不相关的任务。第一个任务的研究主旨是调查运动如何影响消费者随后进行的产品评价。而第二个任务则是让他们作为一对搭档一起讨论,然后向学校管理处提一些如何促进学生生活的建议。
在第一个任务中,两位参与者要分别走到各自的工作间举哑铃10下,然后回到原点,共重复10次。举哑铃本身没有什么,关键是他们的路线经过了设计。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各自的工作间在同一个方向,两位参与者向着同一个方向行走;而在某些情况下,他们需要向着相反的方向走到各自的工作间。在完成举哑铃后,我们让两位参与者分别到不同的房间里填写了一份问卷,题目中包括他们对搭档的意向,以及对接下来要进行的和搭档一起讨论的期望。结果显示,那些同方向行走的参与者对搭档的印象会比走不同方向的参与者要好,同时,他们对下一个任务的期待度也会更高。
要维持婚姻幸福,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和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很关键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甚至一些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相关的“共同之处”,例如上班的方向,也能对婚姻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的结论也不仅限于夫妻,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同事,假如从电梯走到工作间是向着同一个方向的话,也许也会更加“同心协力”地工作。但是,婚姻维系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向着同一个方向上班也许可以“相对”地提升婚姻幸福感,但也决不是能挽救婚姻的万能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