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报婚恋周刊推出的“‘暖男’来袭,我们需要怎样的夫妻关系”的问题讨论,于近日结束。讨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讨论从9月16日开始,至11月11日结束,历时两个月,共开展了8期。众多专家、读者就“暖男”现象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深入探讨。这些观点剖析了“暖男”现象,但不止于现象,而是鞭辟入里地对新型夫妻关系进行了探究,反映了两性对于当下婚姻关系的看法和观念。
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被人民网、中国妇联新闻网、网易网、千龙网、东南网、浙江法治在线网等网站转载。其中第一篇《“暖”是女性的“刚需”》被搜狐网新闻客户端向3亿多用户推送。
一位作者笑称,他的稿子是通过了妻子“审阅”之后才发出的。“你们的讨论是关于夫妻关系的,我要把它作为交流沟通及改善夫妻关系的一个良好契机。”
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所长郭砾对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型的夫妻关系,应该是互暖型。但中国一没有培养‘暖男’的文化土壤,二没有支持‘暖男’的公共政策。因此,这个讨论非常有意义,是极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震宇认为:“我们无数次就婚姻家庭问题所进行的讨论,无数次在认识上的激烈碰撞,无数次为某一种现象喝彩或痛心疾首,都表达了我们对于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家庭价值观的思索和评判,对于目前这种价值混乱状态的不甘心,以及对于能有一种清晰明确的家庭价值判断作为行动准则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