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lla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这样描述“爱”:“它是所有瘟疫中最黑暗的,但人们几乎都可以在爱的创伤中痊愈。”
这不仅揭示了爱之矛盾——身带裂痕却祈求圆满;同时指出爱之毁灭性——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脆弱如阿喀琉斯之踵,自带飞蛾扑火的悲壮属性。
其中,爱情尤为如此,浓烈,走极端,延展自我,将人性探索带到一个人迹罕至的边界。
于是人类发明了婚姻,建立起契约制度,试图约束某种不羁倾向,收编个性,解决小规模群居的紧迫性,以此创造出集群效率。社会由关系构成,关系由个体定义,但个体最终仍要回归到超越自身的群体,站在爱情的角度,即指婚姻或者家庭。
婚姻总被形容为爱情的坟墓,因为婚姻要求一个人绝对忠诚于另一个人,可爱情的本质是灵魂流浪和感官释放,是与恋人徜徉在爱河,却不保证陪伴对象从一而终;婚姻要求的永恒与人的善变存在冲突,这正好解释了为何当下离婚率高居不下。
纵然如此,仍有无数的男男女女投奔婚姻的怀抱,或许拥有一份承诺,当下的,此刻的,就足够了。稳定的生活和伴侣依旧是人类极力追求的,比起支离破碎,我们更害怕的其实是孤独。
下面这些电影,精准戳中了现代人的复杂心理:想爱却害怕受伤,专情却难逃肉体诱惑,在携手并进和转身逃避间摇摆不定,疑惑为何爱情转瞬即逝,以为绑住了一个人的心,从物质到精神,最终换来的却是爱情的衰老、疲倦和溃败。这一切印证了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论断:世界上没有比爱更困难的事了。
《阿德尔曼夫妇》
法国人对于爱情的洞见,是一种谁都模仿不来的天赋和本能。就像这一部《阿德尔曼夫妇》,在法国籍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的构想与镜头下,婚姻就像某样迂回战术。爱情与其说是两情相悦、鱼水之欢,不如说是维克多和萨拉斗智斗勇的角力过程。
透视出了两个相爱的人,如何坠入爱河,如何争吵与肌肤相亲,如何步入婚姻,如何抚养难搞小孩,如何在日常琐碎中降格爱情升华亲情,又是如何告别与放手的。
那些你以为会一辈子存续下去的激情,到头来却成了相互埋怨的借口,人性中自私、贪图享乐的一面在其中被无限放大。我们想抓住眼前的幸福,但往往不自觉望向窗外的风景,被鸟和风筝吸引,好不容易等来的婚姻,却只是画地为牢。
婚姻的关键字是忠诚,可这恰与人性背道而驰。电影迷人之处在于,它预告了这样的结局,却还是把爱情中最美妙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如结尾站在悬崖上的萨拉,脑海里闪回过年轻时的维克多,脸上笑泪交加,这样点到为止的煽情,比任何纯爱片高级一万倍。
《消失的爱人》
婚姻的宿命、控制欲以及惯性下的安于现状是理解《消失的爱人》的关键,也是婚姻悲观论者孜孜不倦灌输的论点。的确,世上没有完美的婚姻,而关于婚姻的讨论,无论如何还是要回到“人性”上,电影里的艾米,便是父母畸形教育下的牺牲品。
表演性人格的她,无时不刻想要获取所有人的关注,当然其中就包括尼克。随着两人感情浓度的降低,以及被琐碎生活不断压缩的质感,尼克对艾米的关注度便不可避免走低。这对于需要花样来打败婚姻之乏味的艾米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而她后来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夺回婚姻主导权,让自己重新成为二人世界中的焦点。
说可悲,是因为她深知眼前是一场婚姻风暴,却甘愿沉沦不愿做出改变;说无奈,则是因为导演残酷地点出了婚姻的本质:以爱之名互相伤害。
《革命之路》
弗兰克厌倦了重复枯燥的工作,而爱波,奋斗多年仍是默默无名的演员,两人都陷入了生活的瓶颈期。为了改变现状,两人打算到巴黎重启人生,本以为这个想法的出现能拯救疲乏的生命共同体,没想到它竟加速了婚姻解体。
这也说明了,物质上的改变有很大可能流于形式,最后说白了,两人都没有真正想清楚婚姻问题到底出在哪,把希望寄托于表面的“革命”,最终只是革了自己的命。
很多时候,婚姻就像是一面镜子,映衬出人性的软弱和伪善,我们总想不劳而获,谁都希望付出少一些;等问题出现,却又把责任甩锅给对方,导致在这场闹剧中,实现永恒的不是爱,而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慢性病。
《45周年》
本片最特别的设定在于,主角是一对暮年夫妇,生命走到这个阶段,该释怀的释怀了,该看开的也看开了,按常理,不大可能激起多么轩然的涟漪。
这也是整个故事最让我震撼的部分,它截取的片段在生命末端,但激情,却来自生命最初:杰夫的女友50年前意外丧生,如今尸体被找到,而他的记忆也彻底被打翻,两人夭折的爱情突然闯进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央。
他们的婚姻像一个等待戳破的谎言,这45年的时光,如今却比不过一个离世的人。当婚姻遇旧爱,很难相信,当事人不会去回溯过往的点滴,而用幸福的过去时比照当下的平庸,胜负早就分出。
回忆是甜美的,人习惯性避开一段关系中的痛点,这种美化和恋旧让杰夫为之沉溺,其实也是在反衬与凯特婚姻的无趣和疲劳。
电影最后,两人的结婚纪念日派对如期举行,和平喜庆的气氛下是暗潮涌动的情绪,假装恩爱然后共渡黄昏,这是性价比最高的做法,也是现实中多数人的选择。
《兔子洞》
影片《兔子洞》讲述了一对丧子夫妻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日子,那些被悲伤搅碎的黑暗时光,就像一个情感黑洞,吞噬着所有快乐回忆,或者说,不忍回忆。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但婚姻是例外,尤其当伤害不可挽回之时。儿子的死,是霍维和贝卡一辈子的痛,从最初的错愕和悲痛,到后来慢慢演变成相互责难和伤害。每次看到对方,就会想起从前的美丽时光,想起曾经幸福的一家三口,而如今却布满缺痕。
好像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婚,重组各自的生活,忘掉令人心碎的一切。但两个人,早已被儿子这条纽带写进了对方的生命,无论如何挣脱,结果都不会改变。于是婚姻无形中成了她们悼念早逝儿子的证据,像枷锁一般,让往后的生活变成残酷的困兽之斗。
《我的国王》
婚姻需要的是棋逢对手、势均力敌的爱情,否则就容易失衡。《我的国王》中的汤妮,爱上了魅力十足、人帅又会撩的厨师乔治欧,两人火速坠入爱河,并结婚生育。
过了热恋期的关系势必承受日常的繁杂和琐碎,乔治欧开始出轨与逃离,但每一次犯错,汤妮都选择原谅。两人的相处模式变成了“争吵-和好”的无限循坏,连性爱都渐渐变成发泄的出口。
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汤妮,和丈夫形成了微妙的寄居蟹关系,丈夫的每次示弱就像一种激励机制,让汤妮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或许这就是婚姻的惯性吧,让身处其中的人往往进退两难。
或许,我们都需要一场意外,就像影片中因滑雪伤到膝盖的汤妮,突然跳脱出惯性来反思问题重重的关系,是继续堕落,还是重新出发。
《爱》
哈内克以冷冽的视角为我们勾画出爱的无力感。安妮中风偏瘫,长期卧床不起,丈夫乔治不忍心看着她成为一个冰冷的躯壳,最终用枕头闷死挚爱。多数时候我们谈爱,总是围绕着“陪伴”“厮守”这样海枯石烂的字眼,但《爱》提供了另一重解读:放手。
或许乔治是自私的,他无法接受妻子一点点消逝。灵与肉毫无尊严的苟活,对夫妻中健全的一方始终是残酷的。显然,乔治已经代替安妮作出了生命的抉择,那就是,与其残存,不如死亡。
人权主义者大概已经愤愤不平了,但你要知道,局外人永远是局外人;而婚姻,爱,温度,快乐记忆,这些独属于局内人的共有共存的东西,只有当事者才有发言权。
《赛末点》
在伍迪·艾伦传奇的电影生涯中,爱情和婚姻是他最擅长的领域,譬如这部《赛末点》,就精辟道出游走于妻子和幻想对象之间的威尔顿危机重重的感情生活。无论做何种选择,都会改变现状,非赢即输。
人性是贪婪的,只不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了安定,就不要妄想辣妹,选择逍遥,就别羡慕婚姻之人。伍迪·艾伦很喜欢让角色在爱和欲望的漩涡中挣扎纠结,很多事情一般人只是想想,但他邪恶地让一切发生,逼迫你去面对人性的阴暗面。
明明妻子克洛伊漂亮又聪明,但威尔顿还是不可救药地爱上诺拉,与此同时他却不愿承担离婚的代价。伍迪·艾伦拒绝浪漫,在他看来,婚姻的本质是交易,每个人都在汲汲营营算计着得与失。
《完美陌生人》
出轨是不是婚姻的对立面?不爱了,冷淡了,所以要出轨?出轨的本质究竟为何?看完《完美陌生人》后,对婚姻的恐惧只能用“几何倍增加”来形容。
影片中每对家庭的婚姻看似和睦幸福,实则充满缺口。或许人都是追新弃旧的,而偏偏爱情是凤梨罐头,有保质期。于是你看到片中各种各样的花式出轨,因为爱吗?又好像只是欲望在作祟。
人跟人的关系好脆弱,靠婚姻来捆绑只是徒劳。在电影中,婚姻像一场骗局和闹剧,没有人认真。反观出轨,宛如肾上腺素飙升的游戏,每个人都乐此不彼。婚外情给平淡的日常生活注入鸡血,好让他们找到意义,恐怕这才是最讽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