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愿意分享是怎么回事
某幼儿园小班为幼儿开设了分享活动这一品德教育课。活动时发现不少小孩有自己的“宠物”。教师要求孩子们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有的孩子拿浴巾、枕头之类;问其父母,父母常以无可奈何的口气回答,孩子晚上要抱着浴巾(或抱着枕头、手娟、毛毯)之类睡觉,时常和他的浴巾之类说话,俨然象对待一个他最喜欢、最亲近的朋友,父母们对此忧虑,不知如何是好。而强行抢下会引起一场剧烈的冲突,结果仍无济于事。在分享活动中,这些幼儿常固守这些“宠物”,不肯与其他朋友交换。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应该肯定这不是一个好习惯。但是这种情况的产生不是毫无缘由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具有社会交际的要求,这种愿望到孩子2岁左右就已强烈起来。他们渴望有玩伴,渴望有孩子世界中的玩伴,而不是生活在他身边的百般照顾他的大人。但是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强烈的爱与关心 ,总怕孩子在外面会出现种种不可预测的危险,因此他们担心害怕,最后索性把孩子关在家中,努力想使自己去充当孩子的玩伴。
其实,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孩子在缺乏玩伴的孤独状况下,他们内心燃烧的社会交往的火焰,无处发散,就会把一些不成为朋友的物,如浴巾、枕头、手绢这些他们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东西当做想象中的朋友,同这些“朋友”对话,煞有介事,仿佛生活中真有这样一个小朋友。这种情况简直让父母目瞪口呆。有的孩子一旦离开这些依赖物,便不吃饭,不睡觉,大吵大闹,情绪反常,以至使父母无计可施,只好照样还给了他们才算风平浪静。
如果理解了这种情况产生的缘由,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孩子正常的心理得到充分发展,要求社会交往的愿望得以实现。当然现在独生女子日益增多,往往在一个家庭中难以找到玩伴,那么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方式就是送给托儿所。孩子一岁半后,适应集体生活能力增强了,托儿所是孩子的天地,这里有很多孩子的同龄伙伴,可以充当他们的朋友。
当然,一个惯于在家庭中独来独往的孩子,尽管内心存在着要求交往的强烈愿望,当他们步入孩子的社会时,常常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他人而遭到失败。因此,这个过程需要慢慢习惯,最好在孩子一下子步入孩子世界之前,让他积累些经验,也就是说,父母们在送孩子入托前就应注意到此情况,早早地让孩子多接触些邻居,亲戚,朋友的`孩子们。当他们在一起玩时,所流露出的内心喜悦是溢于言表的。
在父母们给孩子创造充分的玩伴的前提下,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放弃了在孤独中想象的物的朋友,而投入到活生生的有趣的孩子世界中。这时,他们内心中社会交往的火焰就能得到充分的燃烧。
此外,还有一种原因可导致小儿寻找感情代替物,那就是断奶过早或突然断奶,还有母子分床过早,孩子缺乏爱抚,造成“皮肤饥饿”,导致小儿寻找枕头、浴巾这些摸起来有柔软感觉的东西作替代物,而且难舍难分。
因此,不要断奶过早,应适时逐渐断奶。孩子周岁前,尽可能多抱,给孩子足够的爱抚,因此种原因造成孩子有“心理宠物”是很难纠正的。但只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怀和适龄的伙伴,孩子最终会和他的“宠物”道一声再见,去探索外面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