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父母都会有这样一段集体回忆,那就是过完春节逛庙会。印象中,在几个著名公园里举办的庙会里,第一多的是人,第二多的是美食,第三多的是游艺项目。我和表弟的价值取向从小也不一样,他偏好“第二多”,我钟情“第三多”。至今,我还记得他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炸臭豆腐,很遗憾地瞥了一眼躲着气味儿的我,说,“嗨!你不懂生活……”我挤着左眼吐了吐舌头,表示不屑。
真正进入我心坎里的,是各种有趣的小型游艺项目,比如激光打靶、套圈、打大牙、碰碰车……有一年,我激光打靶打了10个10环,获得头奖——一条土黄色的领带。回家后,我兴高采烈地捧着它送到父亲面前,父亲只是笑了一下,便把领带放到一边,继续干活了。如果换是我,我一定会给女儿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在她面前带上这条土黄色的领带,表现出人生赢家的喜悦感。这些游戏是如此经典,虽然简单却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其中有一个游戏,叫做打地鼠。玩家手里拿着一根木棒,木棒的上端是老板特意包裹的布块。玩家站在一台电子设备面前,电子设备是一个布满窟窿的台子,当游戏开始的时候,窟窿里会轮番钻出“地鼠”,玩家需要一次把“地鼠”打回窟窿里。
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是很卖力的。当看到“地鼠”窜上来的时候,孩子们会不自觉地严肃起来,双唇紧闭,两眼直视,仿佛眼前出现的是“地主老财”。这个时候,母亲交了钱,便找到不远处的一个长椅,舒舒服服地坐下来休息。什么时候“地鼠”被打得不敢钻出来了,母亲便起身,带我继续前行。
多年之后的一天,我带着女儿到表弟家去玩,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聊到了小时候逛庙会,聊到一起玩打地鼠。说到经验,表弟很得意地跟她的侄女介绍道:“我有一个小绝招,总能胜过你老爸,那就是我把木棒放在洞口上方,只要地鼠窜出来我就马上把它打下去,不像你爸每一次都抡圆了、使大劲!”这一席话,没把女儿逗笑,倒把大人们都逗笑了。女儿撇着小嘴,似乎没弄明白“打地鼠”到底怎么个打法。
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我想我可以把“打地鼠”游戏搬到家庭中来。我让妻子、弟弟和我围坐个半圆,拜托弟妹找来她的毛绒玩具,让每个大人人手一个。要求女儿面对我们站好,手里拿着一个痒痒挠——大人们手中的“地鼠”会随即举起,女儿便用她手中的痒痒挠快速打向举起的“地鼠”,被打的“地鼠”迅速回到原位,“地鼠主人”还要随即发出哀嚎的声音。这个“家庭打地鼠”的游戏受到了女儿的喜爱,她还邀请她的叔叔来做打地鼠的人。
我想,不插电陪伴往往是良好亲子互动的开始。我们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把手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更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