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近视、弱视,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身体残疾,近视导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我们走在大街小巷中就会看到很多人戴着眼镜,甚至还有很多的幼儿也戴着厚厚的眼镜,所有做家长的都对这个问题很担忧,但有时候又束手无策。很多妈妈们不禁想问,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会近视?
一、家长应分清孩子近视的真假
小孩子出现近视眼症状时,首先,要判断孩子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真假性近视最好的鉴别方法就是到专业医院进行散瞳验光。
如果确定只是假性近视,那只要平时监督孩子正确用眼,适当休息和治疗就可以恢复正常视力。
如果孩子确诊为真性近视,且近视在100度以上时,就不得不佩戴可以矫正孩子视力的眼镜了,一旦戴上眼镜,就不能轻易取下,让眼睛处于正视眼状态,使视力得到缓解。
小孩子近视可以通过验配角膜塑形镜来改善儿童的视力,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通过数字化精密计算而设计加工出多弧度反转几何型的硬性隐形镜片,主要用来遏制青少年眼轴的进一步加长,从而控制和治疗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1、看近处的时候太多
在城市里,人们的视线大部分时间都在5米以内,因为城市里视野不开阔,缺少可以提供给宝宝极目远眺的环境,不需要用远视,所以,他的远视功能就会越来越弱。
2、户外活动时间太少
现在的生活空间太狭小,宝宝大多数时候都在室内活动,近距离用眼的时候很多,而宝宝的眼睛适应性是很强的,它会自己调节去适应这个近距离。而且,在屋里的时候多了,看电视、玩电脑的机会也就增多了,如果再不注意距离、姿势,很容易让眼睛过度疲劳。
3、以室内游戏为主
现在家长出于安全、方便等原因,多数情况下是让宝宝在家里玩。即使约了小朋友一起玩,不是去他家就是在你家,还是以室内游戏为主。这样,宝宝都在近距离用眼,眼睛的负担很重。
4、灯光强弱不当
?“灯光够不够亮?我担心灯光太暗了会影响宝宝的视力。”我们一般都这么想。实际上,现在宝宝看书、写字的灯光不是太暗,而是太亮了!过强的光线会使宝宝的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宝宝需要的是柔和的光,而且要保证光线来自于宝宝的左前方。所以,晚上宝宝看书、写字时,可选择能调节明暗度的灯,将亮度调到柔和为准。
5、图书纸张、印刷太“讲究
越来越精美的印刷、越来越讲究的纸张,使童书越来越具观赏性了。不过,这些精美的图书也有可能伤害到宝宝的眼睛呢。铜版纸反光太强,晚上感觉尤其明显,直晃眼睛。这种晃眼的光医学上叫眩光,它使得你要看的东西更不清楚,眼睛更容易疲劳。
6、配眼镜太随意
给睫状肌散瞳验光是让宝宝眼睛的睫状肌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样才能查出宝宝视力不好的原因,到底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是远视还是散光。常规的散瞳验光需要一周时间才能恢复自由阅读。性急的家长往往会选择快速散瞳剂。但快速散瞳时,孩子的睫状肌只是处于不充分麻痹状态,并不是完全放松,这时候得出的检查结果并不准确,有可能会给宝宝配了比实际度数要高的近视眼镜。这样,宝宝的近视就会向更深的度数发展。
7、近视眼镜度数太高
问问孩子上课坐在什么位置,如果坐在第一、二排,矫正视力达到0.8左右就行。即使坐在后排,配上眼镜后能看到1.0就行了,绝对不给配1.2以上的。这样,孩子的近视程度不会增高,或者增高得很慢。反之,如果一配眼镜就要能看远到1.2、1.5,并且用这副眼镜看书写字,孩子明年的眼镜度数肯定要明显增高。
三、防治近视的方法
1、补充的营养物质
①蛋白质:就巩膜来说,它能成为眼球的坚韧外壳,就是由于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构成很坚固的纤维组织。巩膜虽有一定的坚韧性,但在眼轴前后径部位仍比较弱。
②钙: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钙的含量较高对增强巩膜的坚韧性起主要作用。
③锌:近视患者普遍缺乏铬和锌,近视患者应多吃一些含锌较多的食物。食物中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黄鱼、粉、茶叶、肉类、肝类等含锌和铬较多,可适量增加。
④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虽然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很小,但它们在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用食疗方法治疗近视时,应适当多补充些维生素A、B1、B2、C及E。
2、假性近视治疗法
①眼珠运动法
头向上下左右旋转时,眼珠也跟着一起移动。
②眨眼法
头向后仰并不停的眨眼,使血液畅通。眼睛轻微疲劳时,只要做2—3次眨眼运动即可。
③热冷敷交替法
一条毛巾浸比洗澡水还要热一点的热水,另一条毛巾浸加了冰块的冷水,先把热毛巾放在眼睛上约五分钟,然后再放冷毛巾五分钟。
④眼睛体操
中指指向眼窝和鼻梁间,手掌盖脸来回摩擦五分钟。然后脖子各项左右慢慢移动,接着闭上双眼,握拳轻敲后颈部十下。
⑤看远看近法
看远方三分钟,再看手掌1—2分钟,然后再看远方。这样远近交换几次,可以有效消除眼睛疲劳。
⑥劳逸结合防眼病
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和看书学习,千万注意不要等到感觉眼睛疲劳时才休息,而应该是每隔一小时左右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或是看看窗外的绿树或远景,或是做做眼保健操,使眼睛充分放松。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