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4岁的小男孩,抓着会发出悦耳儿歌的小兔子玩具在花园里玩耍时,一个看起来年龄稍小的小女孩走到他面前。端详了一番黄色的小兔子,小女孩伸出手想摸一摸,小男孩一伸手就狠狠地抓了对方的脸,还把对方推倒在地。
小男孩的妈妈很气恼,她说经常教育孩子不能打人,但孩子就是记不住,每次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总会打人。
小朋友打人的行为很常见,吃零食时、玩玩具时、阅读绘本时、玩游戏时,甚至在公共场所溜滑梯或荡秋千时,都会轻易地发生小朋友打人的行为。为什么孩子打人会这么普遍和频繁呢?常见三方面的原因:
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
精细动作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孩子手指的动作精细程度。如果你从小陪伴孩子,你便能发现,1岁多的宝宝在地上捡一个比他手掌小很多的积木零件,是用手掌抓取的;而一个2,3岁的宝宝,就学会了用食指和拇指配合,把小体积的玩具捏起来。这就是精细动作的发展情况。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到了4,5岁还动作粗鲁,常常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有些孩子与人玩耍时,本来是想摸对方的脸,没想到一伸手就变成了抓脸;本来是想轻拍对方的肩膀,没想到就变成了打肩膀……这就是一些孩子由于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而带来了打人的行为。
有一个家庭,父母经常因为琐事打架,他们的女儿也频繁地出现打人的行为。打爷爷奶奶,打宠物猫咪,凡是与她接触过的小朋友,几乎都被她打过。这个小女孩很可能是从父母处学会了通过“打”解决问题的方式。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打人,以为通过“以牙还牙”的方式,孩子就懂得打人不对。可事实上,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人,回家后也打孩子,孩子的打人行为往往会一直延续。就像亲子教养作家Michele Borba所说的,孩子从父母处得到的信息是——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任意地采取暴力的。
孩子不懂正确的表达方式
一个小男孩在广场上玩耍时,手里拿着一根棒棒糖在舔食。这时另一个小男孩冲过来,把他手里的棒棒糖撞掉到了地上。后者看到地上的棒棒糖,情绪激动,追上对方就打了几拳,打完后还崩溃大哭……
孩子不懂正确的情绪表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未够成熟,他们在情急之下,就容易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而“动手不动口”;二是负责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绪和动作先行。孩子们常常在打人之后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或在经历过父母教育后才认识到情绪的错误,但在下一次,当相似的情形再次发生时,孩子们仍旧行为与情绪先行。
1、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打人不对,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抢我玩具,我很生气’……”当大人们鼓励孩子说类似“我不喜欢你抢我玩具,我很生气”之类的话,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思考,触发孩子大脑的理性思维。虽然一开始一两次或多次的提醒似乎没什么效果,但次数多了,孩子会慢慢的懂得,生气的时候可以“说”出来,而不是发脾气或打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获得了比同龄孩子更理性的思维。
2、遇到其他孩子打人,告诉自己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小朋友相处方式”
孩子们经常见到其他孩子打人,还可能因此学会打人。在这种情形下,建议父母们要严肃地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不对,正确的小朋友相处的方式,应该是用说话解决问题、分享玩具、共同玩耍。当父母发出明确地对错教导,孩子们便不会盲目地模仿。
3、玩一些能锻炼手指灵活度的玩具
拼搭积木、捏橡皮泥、剪纸粘贴……这类玩具能帮助孩子长期锻炼手指,提高手指灵活度。随着精细动作发展得越来越娴熟,当初孩子们那些摸脸变成抓脸的类似误伤行为便慢慢消失了,有助于孩子们更愉快与他人相处。
4、大人在生气中要做好榜样,别打孩子
有些大人觉得孩子的打人行为屡教不改,常常会忍不住生气地打孩子;有些父母通过“以牙还牙”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有打孩子的习惯。幼儿说在前面提过,这些方式都是错误的。
当父母们生气时,要做好理智的榜样,尽量避免打孩子。一方面不会导致孩子害怕,一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在宽容而理性的氛围下,孩子们能学会做得更好。
5、“摸耳朵”反向小游戏
大人喊“左耳”,孩子就要摸“右耳”;大人喊“右耳”,孩子就要摸“左耳”。
这种游戏,目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理智脑,帮助孩子改掉不理智的情绪、行为先行的习惯。反向游戏有很多形式,“左脚——右脚”,“蹲——站”……父母们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玩法。小朋友经常玩反向游戏,理智脑会发育得更好。
6、阅读相关话题的绘本
这方面的绘本很多,例如孩子通过友好而不是打人的行为,赢得了友谊的故事;或孩子由于大人的不良习惯,性格内省、孤立无朋友……这类绘本故事,虽然说的是别人的故事,但小朋友在听故事时,常常会有“代入感”,如果故事里有正确行为的引导,那么孩子也轻易地跟随。
关键字:打人、幼儿人际、育儿方法、亲子互动、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