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教育培训十多年,遇到两个家庭及其他们的孩子,家长很优秀,孩子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反复思考,究其原因,两个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或者说人生是被“算计”着培养的。孩子的成长可以“算计”而成吗?不急,咱们先看看这两个孩子的情况。
两个家庭情况有些相似:夫妻一方在银行工作,银行的工作有个特点:精准。
银行是几乎我们所有人经常打交道的地方,每一笔钱,理财,工作,推出新的产品,或者说这个银行下一年的工作布置,在提前一年都已经做好了规划,每一步怎么走,什么时间实施,如何实施?后续服务怎么做,投入多少?回报多少等等,都有非常详尽的规划。要想随意变动一下,可能性很小。
夫妻两个在北京也算是精英阶层,收入中产,两个孩子。见识,能力,收入甚至在孩子培养方面的认知应该不差: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精英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一定要是精英。
孩子现状:男孩上三年级,女孩四年级。智商水平中等偏上。
出现问题:三科都在补习,男孩子语文英语不好,数学可以,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感统失调,价值观存在问题,畏难情绪严重,每学习一点都要算计一下:我的付出和收获相比,值不值?值就极不情愿的干,不值,各种不干。
女孩子,成绩忽上忽下。家长只重结果,不关注过程,算计好了每一步,只要做到了就可以了,我们孩子又不傻。结果不好,难以接受。觉得我付出了钱就一定比我不付出强。就应该比孩子之前要好。
结果是:然并卵。原因何在?
第一:父母按照自己的经验,打造理想中的“精英”孩子。旅行,游泳,学习,陪伴。但凡能看到或者理解到的国际上流行的培养精英的方法,尽力都去做。“模仿着”去做,并且算计着这些事情的”比例“,以期达到”平衡“,总该差不到哪里去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并不透彻,出现问题用”钱“——培训来解决。基础扎实了,培训会是锦上添花;基础空洞,培训只能是临时救命稻草,用用还能救命,长期维持可就难了。
基础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点或起点。学习基础就是坚持让孩子通过听觉,视觉,体验(行动),阅读等等海量的输入,达到或者超越每个学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把控,自主阅读的临界值,然后能随着学校或者社会的学习,能自由的输出。
没有基础的孩子的培训,注定了要花费更多的培训时间和金钱,却不一定能够达到让孩子足够优秀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算计”就能优秀?“平衡”就能精英?NO!家长只看到了宽度,没有关注到每项活动要付出的深度,“模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限夸大培训的功能,父母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让孩子“海量”输入太少,“算计”太多,加上过于“强势”,孩子就“畸形”发展了——叛逆、学习无动力、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固化思维,价值观跑偏等等。
那我们干脆静等花开吧,干脆”放养“?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过犹不及。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孩子,基本都是被父母“放养”长大的,所以,他们这一代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精心培育,不能放养。
精心的是“算计”,却没有抓住根本,对孩子的“尊敬”,对孩子的“基础”培养没有深入,没有做到“海量”,让孩子拖着“空壳”去应对教育现状,各种考试,评比,压力,必然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