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总想给孩子设定好时间,规定他应该做什么,但从来没有遵从过孩子的内心。
作者:林子树(爸妈内参主笔)
前天,大姐给我打电话,说外甥的学习成绩下滑的厉害,问我有什么良策。
我想了半天说:“良策到没有,但我觉得你们应该降低对他的控制欲。”大姐表示不理解,让我详细说一下。
一直以来,大姐对孩子的控制欲就很强,总是给外甥设定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让他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
比如,每次放学,大姐会吼着让外甥做作业,只要外甥稍有反抗,便会被大姐劈头盖脸的骂一顿,所以他只好极不情愿的拿出书本开始漫不经心的做,虽然人在屋里,心早已飞出去了。
大姐以为这样外甥就会认真做作业,但没想到他只是应付,等吃晚饭时,外甥的作业还是一塌糊涂,她不仅会继续骂而且还会惩罚。
时间久了,外甥越来越反感,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不好。
我以前曾经和外甥沟通过,我问他喜欢怎样的生活,他说:
“每次放学,妈妈就让我做作业,但我在学校里已经很累了,特别想休息,但如果我不听,就会被骂,所以我特别讨厌学习。”
我说:“如果回家后先让你放松一下呢?是否能更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外甥点了点头。
当我把这些告诉大姐时,但她根本不听。
大姐说:“这样不行啊,我一直督促着他都不认真完成,要是不管,让他随便玩自己写作业,那还不翻天了。”
对于,大姐的论调,我并没有反驳,因为她根本不懂孩子的心理。
很多家长从来不会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觉得只有严加控制孩子,孩子才有可能变得更有出息,但这实质上一种非常错误的行为。
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他们的能力,而不是生硬的掐断,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
你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人而是把他当成机器人,那么他给你的反馈也一定是冰冷的。
我有个朋友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考试经常稳居年级前三,我问她秘诀。
她笑着说:
“最大的秘诀就是平等,在我们家孩子非常随性,他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而不是控制他。”
在他家里,有值日表,孩子也要做家务,放学回家后所有的时间都有孩子自由支配,但前提是一定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周末,孩子从来不去辅导班,而是自己在家里支配生活,玩游戏看电视,累了会写一会作业,饿了会自己打电话叫外卖,独立性特别强。
时间久了,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时间体系,他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些从来不用朋友操心,学习成绩也越来越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
很多家长总想给孩子设定好时间,规定他应该做什么,但从来没有遵从过孩子的内心。
他们控制欲越强,孩子反抗也越强,心情不爽,独立能力弱,学习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下滑,又怎么会有出息呢?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堪比丧亲。
他们在《积极心理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
儿时能得到父母温情、回应的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心理更健康。
与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强与(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低及心理健康较差存在显著关联。
也就是说父母控制欲望的强弱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指数,如果让孩子一直生活在一种压抑的环境里,他们根本没有幸福感可言。
如果父母从来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即使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么结果也一定是坏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一直在努力为孩子付出,孩子却从来达不到他们期望的原因。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女博士说: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但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为孩子定制的人生很完美,但没想到这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孩子根本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放学不认真做作业,父母发飙,觉得孩子对不起自己,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刚开始孩子还默默忍受,但后来就会爆发,甚至会酿成悲剧。
当悲剧发生后,父母才会追悔莫及,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为人父母要试着学会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他们完全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们只要在他的成长中做一名配角即可,切不可把自己当成他们生活里的主角。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期待效应”,他们认为,如果家长对孩子充满了希望,相信他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他就会按照期待的那样获得成功。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非常重要,因此,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孩子充满期待,不断用鼓励、强化的方式去激励他,他就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如果你一直否定他,觉得他做什么都不会让你满意,总是刻意的去控制他的成长,那么结果一定会越来越糟,这样的孩子多半是没有出息的。
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
他们会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尊重,会降低自己对孩子活动的心理控制企图,只有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才更加有利。
作者简介:林子树,富书签约作者,做过报社记者,媒体期刊写手,日更达人,我有一支笔,带你游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