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刷到了钟南山院士那段全程用英文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的视频。
依旧十分感慨。
“我知道你是个王者,没想到竟然是全球MVP(表现最好的,最有价值的)”
“宝藏老男孩儿”
“这个年龄很多老年人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他竟然英语都能说得这么溜”。
视频下面有网友说:
“看完了钟老的视频我决定开始好好学英语了”
而随后很多人评论道:
“一周之后再出说你的想法”
“过来人告诉你,我就学了不到一周,有点坚持不住了”
“我曾经也有这种想法,到现在我就记住了一个单词‘abandon’”
看到钟老,我才明白自己是多么垃圾。
对于现在从小接受外语教育的新一代学生来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但对于1979年已经43岁的钟南山来说,就是一件非常要命的事情。
1979年,什么概念?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没几年,全国的经济萎靡不振,外语水平更不值一提。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还有钟南山自身因素的制约。
43岁,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了,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接受一项新事物,何况还是一件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非常稀有的一件新事情。
然而当时钟南山说:“虽然已经43岁,但我下了很大决心,强烈地希望能到国外学习一些先进技术。”
于是,每天除了要完成实验的任务外,还要拿出好几个小时用于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他说:“我反复地听磁带,有泛听、也有精听,边听边写,做了几大本笔记后,我的听力渐渐好起来了。最关键的听力解决后,其它就好办”。
当我们看到这些学习方法的时候会觉得很轻松,但是当行动起来的时候就会知道有多困难了。
我一个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一直发誓将英语学好,而现在工作好几年了,不仅一点没进步,很多单词都依然成为了过去式。
现在,看到钟老的演讲,才明白那句话“你有多努力,人生就有多精彩”。
“我都25岁了,我现在去学跳舞还来得及吗?”
“我今年30岁了,现在转行还可以吗?”
“我40岁了,还带着两个孩子,还可以创业吗?”
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都会想起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三十岁开始努力,真的来得及,千万别等到四十岁,再来知乎上问:40岁开始努力,还来得及吗?
生活从来没有给我们设限,反而我们自己一步步给自己设限,年龄、家庭、生活条件、工作甚至连样貌、身高都成为了我们怀疑未来的最好借口。
未来是什么样谁的不知道,可能过得非常好,也可能比现在惨,二选一的抉择总会让人犹豫不决。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未来不用等,它会自然而然的来到,这是任何人都不可更改的。但是关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轨迹我们却是可以改变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非常迷茫的,上学的时候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就等着毕业在职场上好好工作一番。
面试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当时的人事主管问我:“你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呢?”。当时就说了自己的真实所想“我想成为资深的策划,我喜欢与广告、文字打交道”。
后来进了公司,再后来吃饭的时候和当时面试我的主管谈起让我进入公司的原因,她说:“因为你对于自己的职业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而很多和你同龄的人只在乎的是工资和福利”。
她说的这句话不假,我当时非常想留在那个公司,以至于最后走的时候我说了一句“你都可以不给我工资,我非常想留在这里,因为我觉得我能学到东西”。
留下了,学到了很多东西,工资也涨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而此时我辞职了,因为太累了,对于新媒体行业来说加班、通宵太正常了,我感觉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所以转行了。
然而,现在我却后悔了,看着当时和我一起进入公司的同事现在都在和一些知名的公司进行合作了,我才深刻地体会到那句“你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机会有很多,只是自己没有努力抓过。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A:如果用5年时间学习数据库,你能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B:肯定能啊!
A:你现在25岁,5年后才30岁,30岁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为什么不去做呢?
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但最怕的就是不努力,然后再来哀嚎生活的不公平。
一天24小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来自于对时间的利用和把控上。
吃喝玩乐是一天,学习看书是一天,所有人的时间都是一天一天的流逝,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当到达一定的分界线,比如我们经常说的30岁、40岁,我们就能看出差距了。
努力是一种很慢的成功方式,但却是一条最持久最优秀的成功之路。
昨天没努力,今天后悔了,那就千万别再让今天的不努力变成明天的泪水了。
人生没有什么捷径,成功的钥匙始终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努力或不努力都没有错,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都是一种选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