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孩子还太小,给他们讲故事等于对牛弹琴,等大了再开始讲也不迟
很多小宝宝的家长都会这么认为:孩子这么小,连话都不会说,怎么能听得懂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要故事的选择适合孩子的月龄特点,孩子的接受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他们不会说话不等于听不懂,相反,他们非但能够听懂,而且会在开口说话之后逐渐把吸收的熟悉故事“还给你”!
误区二:讲故事就是成人讲,孩子听
讲故事,知识相对丰富的成人当然应该是主讲者,但这并非意味着只要让孩子安静地听讲即可,因为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还不能持久,如果让他们被动地坐在那里乖乖听讲,很可能不多长时间便腻歪了,另外,孩子虽然“无知”、“笨拙”,他们的参与意识可强呢,如果能适当地把他们引入故事情景,让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配合,则可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科学的讲故事方法应该是尽量增强互动,以此不断强化孩子的热情。
误区三:故事影像资料发音标准、形象生动,比爸爸妈妈自己讲述效果好的多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误区,这种偏见的存在,其实是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所致。虽然录音及影像资料播放的故事发音标准、吐字清晰、音调优美、讲读形象生动,但对于孩子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声音还是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的声音,而且,亲子互动中的那种温馨气氛绝对是冰冷的电子媒介难以取代的。所以,妈妈们千万不要浪费这个免费资源,在孩子有兴致的时候,把他揽到身边,声情并茂给她讲个故事,定然会创造出高质量的亲子乐趣。
根据宝宝年龄选择故事。只有符合宝宝年龄特点、适合其理解程度的故事,宝宝才会感兴趣。一般来说,1-3岁的宝宝理解力有限,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内容应贴近宝宝生活,可选择一些讲述生活常识、规范宝宝行为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词汇尽量口语化。随着孩子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故事内容可渐趋多元化,如思想品德、革命历史传统、自然科学常识等,情节要有起伏,词汇可使用浅显易懂的书面语。如何给宝宝讲故事有以下技巧:
1、抓住教育时机选择故事。孩子犯了错误,有时直接批评会给他造成心理压力,或产生逆反心理,强化错误行为。这时如果借助具有教育功能的故事,就能有效地避免负面影响,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2、针对宝宝个性选择故事。如果发现宝宝个性上的不足,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当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宝宝个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对胆小懦弱的孩子,要多讲些英雄勇士的故事;对粗暴霸道的孩子,要多讲些谦逊礼让的故事;对爱慕虚荣的孩子,要多讲些颂扬内在美的故事。
3、有实物的故事或有插图的儿童读物,可以一边指导孩子观察实物或插图,一边讲述。
4、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前要做些准备,如:了解内容,熟悉情节,以免讲述时结结巴巴,冲谈孩子对故事的总体印象,引不起兴趣。
5、努力做到绘声绘色,故事中人物的动作、思想感情,要通过手势、声调和面部表情表达出来;讲述人物对话时,要根据故事中人物特有的年龄、身份、性格来变换语气。
6、讲故事时要注意发音正确,吐字清楚,速度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
7、观察孩子听故事时的反应,发现注意力不集中,要分析原因。如果因为讲述时间过长,就赶紧结束;一时无法结束,可用疑问句暂停,激发孩子下次再听的兴趣。如果有其他原因分散了注意力,可得用音调的高低变化,或稍加停顿,给孩子一个听觉上的刺激,从而引起他新的注意。
如何提高孩子听故事的兴趣
1、巧设疑问法
讲故事时,可以利用故事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宝宝进行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总是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宝宝去动脑筋思考。难度要适中,让宝宝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通过思考做出回答。
2、布置任务法
讲故事之前交给宝宝一些任务,比如:记住故事主人公及其主要特征,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等等。让宝宝带着任务去听故事,可以使他逐步学人根据需要,而不是仅凭兴趣,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培养宝宝的有意注意。
3、复述法
听完故事之后要求宝宝复述内容大意,既可增强记忆力,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对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
4、鼓励提问法
问题是发展思维的起点,对宝宝的好问应加以鼓励,并引导宝宝从故事中找出答案。还可教给宝宝通过查找别的图书资料、做实验等方法来寻找答案。
5、表演法
把听过的故事通过肢体动作、言语、道具等表演出来,可以使宝宝获得情绪上的愉悦,也可帮助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6、配音法
故事里常常需要各种音响效果,比如:动物的叫声、风雨声、雷声、流水声等,可以让宝宝模仿这些声音参与到故事中来,帮助他进一步感知事物,同时丰富他的语言。
7、接续法
有些故事听完以后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宝宝总爱追问“后来呢”,如果让宝宝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续编下去,他一定会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