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宝宝出现这几种情况 原来病根是这些导致的

宝宝出现这几种情况怎么办

三月份我在一家中医院儿科轮转学习,跟诊时间虽短,但也见过颇多“奇葩”家长与小孩,关于孩子喂养方面感慨万分。圣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此将一些“奇人轶事”记录于下,个中对错,交与读者评说。

有一种“食积”,是家长惯出来的

在短短一个月里,遇到的小儿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食积”。中医认为“食积”是指食滞不消,日久成积,此症在成人及幼儿中均常见。随着生活条件的普遍提高,加之很多年轻父母没有育儿经验,对小儿一味溺爱,很容易造成小儿饮食过多,人为造成积食儿。而这种“食积”不一定非要等到孩子病了才来看病,恰恰相反,如果家长略懂育儿知识,很多时候孩子是不用来医院的。

刚跟诊不久,有一名5岁男孩被父母带来就诊,家长进门就诉苦:“大夫,这孩子不好好吃饭,半夜睡觉还不老实,磨牙声可大了,嘴里也总有臭味,可愁死我们了,您说他是不是脾胃虚、食积了?”我仔细观察那个孩子,发现他并没有书上写的“面色萎黄”、“神疲思睡”等典型“脾虚”症状,与之相反的是“好动”——手不停地在翻弄桌上的脉枕,脚不停地踢着桌子,他父亲呵斥也收敛不住,而这属于典型的“阳气有余”。

老师询问喂养过程,家长两人争先说孩子饭点不好好吃饭,米饭馒头都不吃,他奶奶偷偷给他吃很多零食。老师看着家长,无奈地说这属于典型的喂养不当,小儿属于“纯阳之体”,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很多能量,同时他又是“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发育不完全,很多功能都未完全建立,养护尤为重要。

这个孩子平时摄入零食过多,饭点时自然不饿。中医认为零食多属于“肥甘厚味”,在父母眼中它们的确不属于“饭”。但在小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全且已经吃了很多零食的情况下,再逼迫孩子饭点吃很多,便很容易造成食积。

李东垣曾说过:“内伤脾胃,百病尤生”,《内经》也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属阳明,多气多血,肠属“胃家”,肠胃中有积食,易从热化,热循经而走,在上则磨牙,在下则蹬被,总属“卧不安”之列。口中臭味排除个人卫生问题,多责之于胃肠积热偕浊气上泛所致。而“多动”从侧面反映出孩子体内能量过高,本身饮食有余。

老师处方以清热消食为主,嘱咐幼儿家长一定控制零食摄入,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肥甘厚味”摄入多了,就会觉得家常便饭寡淡无味,好比喝完蜂蜜水再吃西瓜,就会感觉西瓜没味道一样。同时嘱咐患儿家长药方中有消食药,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让他吃太饱,否则一边消导一边增负,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一种“食积”,是家长“遵守”出来的

还有一则病案让我感到所谓严格按照“科学育儿”法养出“食积”儿的可笑与悲哀。

有个退休的教师带着她4岁的孙女来看病,说孩子最近胃口变差了,吃不进去饭。我观察小姑娘闷闷不乐,不愿意说话,倒真有些脾虚的表现。于是询问孩子平时是如何喂养的。这位家长略带自得的说自己号称严格按照“欧洲儿童喂养法”给孩子制定食谱,让她每隔三个小时喝杯酸奶,同时间隔一个小时进食水果、谷物饼干、肉脯、水等,到了饭点还正常吃饭……试问成年人这么吃也会吃不消,更何况小孩?

这位曾经的人民教师说有时候孙女不愿意吃,就跟她讲道理,要不就连哄带骗的给她喂,最后还自觉挺委屈:“我都严格按照国际最先进的喂养方式给她吃了,怎么还是脾虚了?”

听完这位奶奶的育儿方法,让人哭笑不得,老祖宗早有一套智慧的育儿方法,弃之不用,偏偏要崇洋媚外。古时所说“爱儿如害儿”看来一点也不假。

综合来看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惯孩子吃零食毫无原则,吃多了消化不了积住了,还有一个丝毫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论怎样,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早已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多是营养过剩。家长要想让孩子不积食,不生病,就别忘了老祖宗的智慧“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家里的小孩儿要真是积食了,总不能不管。除了饮食控制外,就要经常按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这是从我师父那里学来的,他经常给病人说,这六个穴位要按揉到附近的肌肉组织都松开了,孩子才不会积攒下胃肠问题,等孩子的脏腑功能强大了,就不用天天揉了。此外,还可以经常给孩子做摩腹,我师父的方法就是家长的双手手心搓热,搓热后用劳宫穴对准孩子的肚脐,贴着肚脐做顺时针旋转。慢慢地,肠道里的不舒服通过摩腹消化运转掉,孩子自然会舒服很多,吸收也就不成问题了。

有一种“呕吐”,家长不要误以为是“病”

在月末一次儿科急诊中,接诊了一名12岁男孩,当天下午呕吐后被父母急忙带来的。询问病情过程中我问这个孩子吐完之后是否难受?他回答:“不难受,我觉得吐完之后很舒服。”在我仔细追问之下,他说当天下午放学后在街边买了一块炸鸡,一边骑车一边就吃了,回家就开始吐。

那天下午刚下完雨,气温较低,还刮风。这名男孩就是因为“饮食当风”导致风寒入于内,胃气不降所致。通常民间管这种情况叫“喝进去风了”,如果不吐的话必然会腹泻。外邪入内,与饮食结合,出路无非“汗”“吐”“下”三种,无形之风寒伴随有形之物内阻于胃,胃气不能降,必然会上逆作呕,或下行作泻。

这本身是身体的自然排邪反应,但家长不明白,认为“呕吐”就是生病,殊不知如果不吐,食陷于内,变生他疾更加后患无穷。《西游记》中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中记载孙行者为朱紫国国王诊病,用“下法”打出其胃肠中残留的糯米粽子,除却其人多年来缠绵难愈之病。小说虽有夸张成分,但从侧面说明了食滞于内的危害。

“吐法”本身属于中医中的“倒仓法”,借由天时及药物等催吐,将体内有形之邪除去的一种方法,最著名的就是《丹溪心法》中借由“黄牛肉”熬汤,服之作吐作泻,以求祛除病根,脱胎换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将此物称为“霞天膏”,赞其妙用无穷。

人一旦误食有毒或者不洁食物后,往往会产生呕吐,这是身体的自救措施,类似于感染时扁桃体肿大,证明机体正气尚足,可以排邪。但很多父母并不知其所以然,见烧退烧,见吐止吐,人为将邪气留在孩子体内,岂非在不经意间“为虎作伥”?

有一种“多动”,并不是“多动症”

一个下午班上,就诊患者很少,楼道中有一名小男孩拿着玩具枪跑来跑去大声喧哗。带教老师随后将他叫进诊室,问他:“小朋友,这把枪真漂亮,你知道它是什么枪么?”并不知道那是一把AK47的仿真版的小男孩,一本正经的说那是“机关枪”。老师接着说:“呀,这把枪好像能拆开啊。”小男孩很熟练的拆卸下来,然后又组装起来,得意的说这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

随后老师跟他玩了一个很简单的游戏——让他在一分钟内找出5处诊室里是黑颜色的东西。小男孩在1分钟内找出了17处,包括我缝袖扣的黑线,这让我很吃惊,因为白大褂上袖扣处的黑线很少,很多人都不曾在意,这名小男孩却发现了。老师随后问他为什么来医院,男孩说:“妈妈说我有多动症,带我来看医生。”听完这个回答,老师跟我面面相觑。老师问:“为什么啊?”小男孩回答的很让人心酸:“因为在家他们都不理我,我只能自己玩,家里人都说我闹腾,有多动症。”

此时这名男孩的母亲一直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玩手机,对孩子在诊室里的表现不闻不问。叫号叫到她儿子时,她才扯着嗓子喊:“XX,你死到哪里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小男孩出去后跟他妈妈说:“嘘,刚才阿姨说走廊这个字念“静”,就是小声的意思,妈妈你说话太大声了,会吵到别的小朋友。”——这是我的带教老师刚刚教给他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哪有什么多动症。如果孩子父母多一点耐性好好教导,这个孩子前途无量啊。而悲剧的是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个一直低头玩手机的妈把他带去隔壁看“多动症”。

这样的“惨案”虽然我只遇上1例,但记忆犹新,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养仅仅是吃饱穿暖,但并不重视跟孩子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导致两代人间产生“鸿沟”,一部分孩子成为了“自闭症”,而另一部分就成了“多动症”。既然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就要承担起做爸妈的责任,把孩子往老人那里一扔,自己逍遥快活去了,这对得起孩子称呼您的一声“爸妈”吗?

真是可怜可恨有些家长不但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反而认为孩子“有病”,这类人应该按照习主席说的:照镜子(自问做父母是否合格),洗洗澡(发现自身的缺点不足),治治病(有过改之,无则加勉)。

【按】多动症、自闭症

注意缺陷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特发于儿童学前时期,活动量多是明显症状。注意缺陷障碍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能力差,伴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孤独症有明确的医学界定,也称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有一种易怒,传染了父母的臭毛病

我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显示出十万分焦急的样子,一个劲儿催我别问那么多,赶紧让大夫看病。每当切脉问:“你家孩子是不是平时脾气挺大,挺暴躁的?”患儿父母一听往往就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点头回答:“是啊是啊,这孩子脾气可暴躁了!”说完就会指着孩子念叨:“你听见没有?人家大夫一摸脉就知道你脾气不好,你要改知道么?”但孩子往往会很不耐烦。这种“不耐烦”在我看来多是平时父母不经意间“言传身教”的结果。

有一个成语叫“潜移默化”,有一句话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时期孩子的模仿与学习能力最强,因此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他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自然要做好表率。

以我本人为例,我从小是由祖父母一手带大。祖父曾是一名警察,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喜欢阿谀奉承,我很感谢祖父的这种性格一直影响我到现在。家长无意间在孩子的意识中种下一棵种子,善良或邪恶、正直或谄媚、孤傲或冷漠,总有一天会在孩子心中发芽长大,因此“树人”一说才显得尤为重要。

......

时光飞逝,在儿科轮转的一个月很快就结束了。坦白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的纯真与可爱,忧的便是以上提出的种种了。有人说,现在社会很糟糕,那我不管,孩子你生下了,就要无条件养育好,而养育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病根  病根词条  导致  导致词条  这些  这些词条  原来  原来词条  出现  出现词条  
亲子

 冻柿子孕妇能吃吗 孕妇最好忌食

冻柿子孕妇能吃吗孕妇最好忌食冻柿子。首先,由于柿子是寒性水果,孕妇本就不宜多吃,即使有营养食用也要适量,以一餐一个为宜。而冻柿子是经过冰冻后的食物,孕妇更应禁食...(展开)

亲子

 ​促使宝宝心智发育的游戏

幼儿时期的宝宝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不容忽视宝宝的心智发育,心智发育对宝宝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游戏来训练宝宝的心智,促使宝宝的大脑发育协调。梳头游戏用梳子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