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盛唐已不复存在,当时吐蕃趁势占领了河湟地区。杜牧为国家的内忧外患感到担忧,他一直力主平定藩镇割据,收复失地,因此也是写下了几首诗作。那今天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河湟》便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想要表达的内容非常直白,直击人心,大家可以来感受下当时杜牧到底是何种心情。
《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作品赏析
河湟指青海和甘肃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大唐时处于边境地带。一旦失守,就产生了极大的内忧外患,诗人主张迅速收复失地,于是有感而发。
开篇先记述边关的事情,为下文的展开打下铺垫,“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宰相大人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皇帝也曾对此事格外关注。作者化用张良的典故,用“借箸”二字,表达对元载深谋远虑的赞赏。“亦留神”二字,承接自然,诗人也不忘恭维一下皇帝。
第二联表达了惋惜之意,“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不久却见宰相身穿朝服,就刑于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诗人用“旋见、忽遗”,表达了一种惊诧之情。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所以“弓剑”二字,是对皇帝离世的委婉说法。
读到这里,人们或许并未觉得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前几句也只是叙事,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可是接下来的两句就充满了深意,“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失地的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觉得自己是大唐臣民。
作者借苏武牧羊的典故,赞美当地百姓的不屈精神;“虽戎服、尽汉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百姓们虽然不得不穿上戎服,但内心却迫切希望,朝廷尽快地收复失地。
诗人也悲痛地感慨,“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凉州的歌舞,依旧动人,不仅流传天下,而且正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诗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诗人并未表达一句批驳的话语,却巧妙地借用凉州曲乐闲人,讽刺了那些王公大臣麻木不仁、醉心歌舞的丑态,令人遐想、余味无穷。
杜牧的这首诗之所以可以流传久远,不仅在于其构思巧妙、抑扬顿挫,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作者深切地关注社稷民生,并用委婉的语言,肯定了宰相大人的远见,也对其无辜被害而感到不平。
全诗意境阔大而又深沉,作者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不仅联想到张良和苏武的故事,而且引用了古代传说,使让简单的叙事变得毫不枯燥。最值得欣赏的是尾联,短短14字,不仅引人深思,而且将全文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明代杨慎就曾赞美:杜牧的诗文寓拗峭、矫时弊,樊川才子果然不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