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乐”是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里面说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那这三乐究竟是哪三乐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在孟子心中对于三乐的理解。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学习、理解他人的想法,来扩宽自己的思路。孟子也曾效仿孔子周游列国,不过他受到的待遇同孔子差不多,后来隐退后便和弟子一起写作。孟子口中的三乐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据《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指应坦荡做人、无愧于心;
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据朱熹《孟子集注》所载,朱熹认为,家人平安之乐乃“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决于天意;教书育人之乐乃“圣人之心所愿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决于他人;唯有坦荡为人是“可以自致”之乐,故而当勉力为之、自我督促。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诱惑,可能是权力、可能是财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欲,正确对待这些诱惑,严格克制约束自己,明确信仰、坚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欲望所左右,方能不负初心、坦坦荡荡,为官者才会真正爱民为民、执法者才会公正公平。
人人为君子,心中坦荡,则贪腐不存。正所谓:“人能克己,则仰不愧,俯不怍,心广体胖,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此外,教书育人之乐在当下也并非教师独享的乐趣。“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经验体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甚至是教训、传递正能量,倘若身边之人能因此有所启发、受到影响,也未尝不是君子之乐。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孟子在提出“君子三乐”的同时,还明确指出了不能称为“君子之乐”的一点,即权力地位,这并不是一位君子获得满足感的必要条件。在当代语境看来,孟子此言也是在告诫诸位君子不要迷失本心、迷失在权力里,成为被权力左右的奴隶。
对得起家人、对得起对自己怀有期待的人,不轻易被路边的风景动摇信念,不愧不怍、积极传递正能量,方是君子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