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冬至吃什么好 冬至可常用“补冬”药膳方

一年一度的冬至节气,也就是12月22日。这时候肯定会越来越冷了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养生保健呢?冬至吃什么好呢?冬至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冬至可常用“补冬”药膳处方

今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这个节气,这就意味着真正的进入到数几天了,这时候迎来了最寒冷的天气。《易经》中说“冬至阳生”。这个是因为节气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容易收到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因此,冬至前后是我们进补的最好时间。

冬至遵循3个基本原则

1、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2、药补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3、食补

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如果你在冬至能够选择到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这肯定会让大家接受。在最适合冬至进补的食物中,中医又将它们分了几大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每种食物的优缺点都有什么吧。

①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②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③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常用“补冬”药缮处方

根据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从立冬开始到冬至这前后都是对我们身体进行滋补的好时候,这就是人们说的“补冬”。正确的“补冬”,不仅能够使得身体变得强壮又能够保持窈窕身材哦。

1、八珍: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

2、四神(又称“四臣”):莲子、芡实、、山药、茯苓

3、四物:当归、川芎、芍药、地黄。

4、单方:人参、当归、田七、杜仲等。 烹调方法:将准备好的汉药,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壶内。接着准备家禽(鸡、鸭)或野禽(雉鸡、斑鸠等),还有猪脚(肘子)、猪肚、腰子、鳗鱼、鳖等,经过处理后再放入大壶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仅使用酒来慢慢炖煮。

煮好的补冬品,有效成分会渗出于汤中,肉里的软骨会松软到入口即化,汉药独特的味道则会满室生香。

注意:“补冬”最好在身体状况良好时进行,患有感冒而发烧或咳嗽时应避免。然而,“四神”的药性特别温和,而且富有滋养又能强化肠胃,因此即使处于感冒体力衰弱的情况下,只要有些食欲,即应多加食用。

冬至饮食应“三多三少”

冬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气,因为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裴教授介绍,冬至也是人们养生的大好时机,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饮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吃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冬至养生吃坚果

冬至这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的传统习俗是煮食汤圆,还有人喜欢在这一天吃火锅。除了这些常规饮食,此时要科学养生,调理得当,还可以多吃些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类的坚果。中医认为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它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气较冷,此时进补无异于“雪中送炭”。

营养价值:核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脂肪中含亚油酸多,营养价值较高。此外,核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E,可防止细胞老化,有健脑、增强记忆力及延缓衰老的作用。核桃还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中医观点:核桃仁有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等功能。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疗效。人疲劳时嚼些核桃仁,能缓解疲劳和压力。但其含有较多脂肪,所以一次吃得太多,会影响消化。

结语:看完本文你现在知道冬至该如何养生了吗,知道冬至吃什么好了吗?冬至进补的好时节,但是也要科学进补哦,千万不要瞎补。科学进补才能够是你健康,身体依旧那么窈窕的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冬至  冬至词条  药膳  药膳词条  常用  常用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综合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

最近春天来了,其实很早就来了,春天生机勃勃的,主要是能闻花香,满眼的绿色都是极其美丽的,今天就给大家来说说这个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吧,看看这些古人都是怎么描写这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