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就要到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国古代的“鬼节”。
所谓鬼节,顾名思义,就是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亡灵)的节日。全世界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鬼节。在中国,一年中的鬼节不止一个,今天大家比较熟悉的,主要是清明节和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关于清明节和中元节的形成,历来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清明节是由古代三个日期相近的节日——上巳、寒食和清明融合演变而来的;而“七月半”鬼节则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有关。
事实上,从理论上说,清明、中元两个鬼节,乃源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五行指金、水、木、火、土)。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鬼属阴。阴之气,主要为水气,如《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阴之寒气为水”。
从五行的角度看,方位中的北方、时令中的冬季、十天干中的壬和癸、十二地支中的亥和子、五气中的寒,等等,都属水。
五行在一年十二个月中,会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说:“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其余四行也类似。这就是三合说。
三合说到后世又发展为“五行寄生十二宫”,将五行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分配到十二个月,以水为例:“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未、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
其中,重要的转折阶段还是在“生于申”(长生)、“王于子”(帝旺)、“葬于辰”(墓)。由此可以推导出所谓的“三合局”:申子辰合水局。
申是七月,子是十一月,辰是三月。也就是说,水气(阴气)在七月萌生(生于申),到十一月达到极盛(王于子),到三月则消亡(葬于辰)。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中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的原则,属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所以,鬼在一年中的活动周期便是:七月开始复苏、活跃,到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渐趋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
这就是为什么清明节是在三月,而中元节是在七月!
清明节:三月鬼要敛藏沉寂,纷纷入居阴宅(坟墓)歇息,活跃期到此结束,故民间相传这时候是“收鬼”。给祖先的冥币要及时送去,否则怕鬼门关一闭就收不到了;墓庐也要打扫干净,修治整齐,因为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祖先都要在墓中居住……
中元节:到了七月,民间俗称为“鬼月”,鬼开始复苏、活跃,传说是阎罗王打开鬼门关,放出众鬼。既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家中,饱餐祭品,收受冥币即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鬼节”的正日,民间往往会举行献祭祖先、普渡众鬼、在路旁给孤魂烧冥纸、放河灯、敬“好兄弟”等活动。
至此,你可能会问,三月(辰)、七月(申)都讲到了,那么十一月(子)呢,前面不是说鬼的活动在十一月达到极盛吗?
其实,在农历十一月及前后,是我国古代“鬼节”最频繁的时段;只是这些节日我们今天已经不过了,或者不当鬼节过了——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民间俗称“冥阴节”、“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人们还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是道教“水官解厄”的日子。道观在这一天会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死者;民间则祭祀祖先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农历十一月的冬至日,也有鬼节的习俗,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甚至出门在外者,也要尽可能回乡过节谒祖。
而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是,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直至过年,我国民间的很多习俗也都与鬼有关。比如祭祖、驱鬼、压岁(实为压祟,祟是一种害人的鬼怪)等等。有学者还专门考证过,认为春节是源于鬼节(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
由以上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诸多“鬼节”,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在支撑。
正如梁启超先生曾说:阴阳五行思想“二千年蟠据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所言非虚!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不懂阴阳五行思想,就几乎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完.
古今神秘文化
小传统,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