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后下葬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 叫法,其实这和我们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相关。在封建社会关于住宅是有详细的规定的,比如说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王侯居住的地方称为“府”,官员居住的地方称为“宅”,
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称为“家”。对于生前的这种等级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认为死后也是应该有相应的等级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称为“驾崩”皇帝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陵”,诸侯死了称为“薨”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冢”,大夫死了称为“卒”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墓”,平民百姓死了称为“死”下葬的地方称为“坟”。
严格来说,坟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区别的。古人讲“穴地为墓,筑土为坟”,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椁的地方叫墓,地面上堆起的锥形黄土叫坟,但后来这种区别被模糊了。
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东汉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明确解释说“坟,墓也”,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坟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比如“坟墓”。
坟和墓的区别主要是,坟常用作口语,墓则更书面化,比如坟头、坟地是典型的口语,墓地、墓碑、墓穴则较书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习俗,口语说“上坟”,书面语说“扫墓”。
最后陵,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用,一般是皇帝和太后,嫔妃也只是与皇帝合葬一个陵。在很早之前有诸侯王的时候,一个当地的王也会用陵,比如著名的江都王刘非的陵墓,其规模也是很大的。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土地稀缺,人口膨胀。火葬逐渐代替土葬,当然一些还是比较传统落后的地方还在用坟墓,还有一些地方公墓区是相当昂贵的,比如上海地区墓地的价格年年上涨,现在民政局授权的正规公墓的一般双墓便宜的都要在7万元左右,而中等的一般都要在10万以上了。感觉又回到了从前,只有有钱人才能用墓,咱们普通人只能火化后进入殡仪馆,骨灰盒缩在那么一格的空间里面。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坟在古代主要表示的是在地面上隆起一个土包的安葬方式,而古代坟的含义不仅仅只是死者的离世,其实其中还有逝者是含冤而死这样的意思,所以当时看到坟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坟地的主人生前蒙受了冤屈,所以在死后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普通人在离世后都会用这种方式来下葬,因为这种方式更加简单,也不需要立碑。
塚——是在远古时代的坟出现后演化的产物,随着统领阶级的出现,为了彰显身份等级,和族人的爱戴崇敬,统首领死后,在坟的基础上,雍更多的土,封更大的堆,远远的就能看到坟头,以示对死者敬重之情。在秦朝以前,墓塚是没有陵一说,最高统治者死后享用的是塚。冢通塚,冢是大、长者的意思。大塚及后来的大墓叫法,还有陵的出现,都与冢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
土包隆起就直接表示此处是坟地,所以对于当时很多家中没有太多钱财的老百姓来说,亲人下葬后就用简单的席子卷起尸体然后用土埋好即可,因为这种下葬方式便捷也不用花费钱财所以后来民间普遍采用这种下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