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森林》标志
2004年, 国际资源保护机构 “Rare” (稀有)与美国的两个美术馆合作, 策划了一个主题为 “Human/Nature(人类/自然)” 的项目, 他们需要派八位注重深思和创新的艺术家到8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地。目的: 要求艺术家借助当代艺术的沟通力和感染力, 创造一个新的模式, 来倡导全球性资源保护。这个项目并不需要艺术家完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而是希望艺术家的工作能够让当地人对生态环境有更多认知和重视, 也能够让社会通过这个项目关注大自然与人类文化、保护生态与文化遗产的意识。
《木森林》中文版教科书, 2008
徐冰就是这8位艺术家的其中一位, 2005年徐冰第一次来到肯尼亚, 他通过对当地的了解, 他发现当地的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人与动物的生存等, 都跟树有关系, 于是, 徐冰创作了《木森林》系列作品。
《木森林》系列作品其实类似一种教育模式: 学生大部分在6至12岁, 根据徐冰编写的教材, 用人类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 画出树的形状, 然后把这些画收集起来, 通过画廊和美术馆展出, 吸引世界各地热爱艺术、关心环境的人们进行拍卖和收藏, 获得的钱将全部捐给肯尼亚山基金会用以植树, 也就是让孩子们画在纸上的树转变为生长在地球上。这是非常有益的项目, 培养了孩子对艺术的创作热情又对环境有所认识, 还能利用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环保, 形成一种收藏和系统的循环。
徐冰2005年第一次去肯尼亚就形成了这些想法, 但由于肯尼亚地区的政治和战争原因, 这个项目一直拖延到了2009年。项目开始实施后, 徐冰惊讶的发现这群非洲小孩的创造力, 这些大部分从未使用过彩色颜料的肯尼亚孩子们, 把每棵树打扮得非常漂亮, 画里面藏着许多的性格和秘密。在徐冰在后来整理这些画的时候说: “我像临摹大师的画一样临摹这些孩子的画, 我不敢对它们有任何改变, 如果改变就像砍掉树木的某些枝干, 在我看来, 它们像生长着的树木, 是自然的一部分”。
肯尼亚之旅, 《木森林》的创作进行的很顺利, 其实<木森林>是孩子们创作的, 徐冰只是作为一个整理着做最终的收集。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 孩子们通过动手, 并通过真实世界经济的运转方式来实现, 让孩子们的想法变成现实, 画中的树变为真树的过程, 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成为现实的过程, 这将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 使他们的理想能够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结果。
《木森林》的计划其实还在许多地区实施过, 其中也包括中国大陆, 2008年徐冰回国后试着寻找环保基金会或经纪公司帮忙实施这个项目, 但是令他失望的是, 大部分所谓的环保基金会、慈善基金会本质是个经济运作机构, 中国市面上庞大的资金, 却很难拿出一点钱来用于公益项目的启动。
因此, 徐冰说《木森林》在中国大陆的实施还是仅仅属于艺术领域, 是通过他自己用美术馆邀请做展览获得的钱, 以展览的名义做的。而且在教孩子们画树的过程中, 他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孩子一出手就是奥运会 “福娃” 的风格, 千篇一律, 表面上把树的形象画成了充满想象力的事物, 但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已经丧失了认识大自然的感知能力, 或许他们对森林的理解就是密密麻麻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大厦, 他们能够想象出的树都是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形象塑造出树的形象所影响, 生活中极少观察树木, 孩子们唯一接触树木的方式, 有的只是城市绿化带那可怜的又稀疏的一排排相同种类的树木, 他们已经无法理解大自然中存在千奇百态的、丰富多彩的森林, 他们很难看到真正的大自然的模样, 这不仅是中国才有的问题, 全球都存在这个相同的问题。许多人认为要保护环境为了拯救地球, 其实出发点就错了, 我记得有位中国的科学家说过: “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 人类需要的是拯救自己”。
《木森林》树木与孩子的互动项目, 台湾, 2013
我非常喜欢这件作品, 当我们回看徐冰从上世纪80年到现在的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他正在不断地往前探索, 他不愧是国际公认的艺术家, 他的创作已经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了。徐冰自己也认为, 他的创作越来越不像标准的艺术了, 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 对社会是有益的。
《木森林系列》2008
艺术的事情是复杂的, 但以公益为目的的创造方向是不会有问题的, 且有无限的空间, 在以公益为目的的创作, 任何深奥的艺术概念在其面前都要让三分。《木森林》的创作看起来与艺术没有什么关系, 但徐冰认为只有与艺术体系保持距离的工作, 才可能为艺术系统带来新的血液和动力。
参考资料与图片来自:
《我的真文字》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