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开播以来,大家整天被司马懿刷屏,历史剧就是有这点魅力,让人看完总想问问这是不是真实故事,尤其是汉末三国这个风流人物频出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演绎空间,而《军师联盟》不仅让司马家族红了一把,还让大家对曹操的家庭关系产生了极大兴趣。
剧中,曹操将曹植一见钟情的甄宓,嫁给了曹丕,甄宓作为曹操挑起夺嫡的一颗棋子,成了左右丕植两兄弟的关键因素,甄宓还因曹植而死。其实,关于曹植与甄宓的这段绯闻,已经传说了一千多年了,李商隐甚至有诗云“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诗中的洛神指的就是甄宓。
历史真是如此吗?甄宓就是洛神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颜值担当宓(fú)妃。
解题的关键,正是“甄宓”这个名字。其实在各类正史之中,我们只能知道此女叫甄妃或甄氏、甄夫人、甄皇后、文昭皇后,有姓无名。爱玩游戏的人都知道,三国杀、王者荣耀这些涉及三国人物的游戏里,都叫她“甄姬”,姬是古代对妇女的一种称呼,相当于“甄女士”。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并不知道甄氏的全名。
而后人开始叫她“甄宓”(下文统一以此称呼),完全是缘起于曹植的代表作,这个作品,就像是曹植与甄宓绯闻的潘多拉魔盒。
——不是《七步诗》,是《洛神赋》。
一篇《洛神赋》,捧红了洛神和自己
“黄初三年, 余朝京师, 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 斯水之神, 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 遂作斯赋。”
在《洛神赋》这封传世情书的第一句,曹植就说明了两大灵感来源(创作套路):一、模仿战国时著名美男宋玉的《神女赋》;二、我们都爱女神宓妃。
《洛神赋》里的提到的宓妃,传说中为伏羲之女,因溺死于洛水,被封为洛水之神洛神。甄宓的宓字就是取自宓妃。虽然如今人们不总提起洛神,但东汉可是建都在洛阳,洛神简直就是女神中的流量小花!
较早提到宓妃的人是屈原,《离骚》中,诗人追求女神宓妃而不得(不必急着同情他,《离骚》里面他追了四五位女神)之后,汉代司马相如、刘向、张衡、蔡邕都写赋赞叹过宓妃的美貌,可能是因为情书写得不够好,都没火起来。直到曹植的《洛神赋》横空出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金句频出,不仅捧红了洛神,更捧红了自己。
《洛神赋》这篇10万+情书出现后,引来许多摹本,疯狂点赞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谢灵运还仿写了一首《江妃赋》。不过,要说《洛神赋》的粉丝团团长,东晋顾恺之一定当仁不让。其创作的长卷《洛神赋图》简直是有图有真相的连环画版《洛神赋》。图画赋予了文学新的生命,也让取梦想象的洛神走到了眼前,人们终于能一睹女神模样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学史和绘画史上这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 顾恺之《洛神赋图》全卷(宋摹)
(想看高清图的自己去网上搜吧,实在太长了……)
“俯则末察, 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 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 偶遇:正在河边休息的曹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见到了手执羽扇,飘然而至的女神,赶紧问了一句随从“那个美女是谁?”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女神宓妃到底长什么样呢?
其形也,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 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 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 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 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 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 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 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 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 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 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 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 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 步踟蹰于山隅。
▲ 曹植极尽四个字夸人的本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肩窄如削,腰细如束……堪称三国情话扛把子,单身狗认真学习一下,情书都写不好,怎么追女神?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 相约:顾恺之画到这里,洛神与曹植距离最近,两个人已经开始约会了,洛神的华容婀娜,让曹植废寝忘食。此处伏笔画家一个巧思。
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 分别:虽然相对时两情缱绻,但人神有别,洛神还是随众神驾玉鸾乘风而去了,只留下痴心的曹植独自神伤,而画中的洛神也在痴情回望。
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 追随:分别之后,曹植还是难耐相思之苦,上演了一出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戏码。同时,此处也是《洛神赋图》的点睛之笔,曹植手中之物正是前面洛神一直手执的羽扇 。带着定情信物追女神,真心可鉴。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 相思:《洛神赋图》最后一处,曹植在驾车而归时仍要回头张望,期盼再次遇到洛神,画家传达的正是曹植笔下“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这种无望的爱。
《洛神赋》是因甄宓而作吗?
看完《洛神赋》,就可以探讨一下曹植是不是写给甄宓的了。其实在各种正史记载中,曹植与甄妃并没有什么正面接触。
最先传绯闻的人是唐代一个叫李善的注书人,他在科举必备参考书《邵明文选》里注了这样一段话:
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一段信息量很大,演绎的部分居多,可以看出,《大军师司马懿》中曹植与甄宓的故事基本上以此段为蓝本。但这段文字仍然有一两点可信之处。
可信之一,甄宓是因郭氏而死,而非曹植。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文帝,日益宠爱助他谋取大位的郭氏,甄氏时出怨言,帝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随后,曹丕立郭氏为皇后。
▲《军师联盟》郭女王、甄妃剧照
可信之二,《洛神赋》原名《感鄄赋》,被甄氏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改为《洛神赋》。绯闻的一大力证就是“感鄄赋”这三个字。鄄(juàn)字由来是曹植在黄初二年时被封鄄城侯,《感鄄赋》字面意思应该是到鄄城有感吧,但《洛神赋》却写的是诗人在洛水旁遇到女神的故事,赋中也完全没有提到鄄城的任何信息,洛水也完全不经过鄄城。《洛神赋》是否是名为“感鄄”实为“感甄”呢?这么简单的文字游戏当然会招来大家的八卦之心了!范晔在《后汉书》中把鄄城写成了“甄城”,李善则直接写了成《感甄赋》。
总之,从唐代李善开始,人们就习惯称《洛神赋》是曹植“为着他的爱人甄后所写”。而大家愿意相信这段爱情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说,曹丕赐死甄氏后,对解梦人周宣说,“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
曹丕赐死甄氏自己后悔了,没过几年,甄氏的儿子曹叡就继位了,回想起母爱的伟大、母亲的早逝,他为甄氏举办了一系列追思纪念的活动。
文帝甄皇后赐死,故不列庙。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曰文昭皇后……太和元年二月,立庙于邺。四月,洛邑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在这样的舆论造势下,朝野民间都传闻甄氏是被曹丕作死的、冤死的,得到了人民的同情与铭记……
历史的层积总会让一些故事变得更清晰或更模糊。
在曹丕与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夺嫡故事下、在曹丕与甄氏的感情恩怨中、在曹植《洛神赋》的文采与遐思里,曹植与甄氏这两个强权下的弱势人物,被人们捏合在一起,生发演绎出了许多故事。
甄氏被后人赐予了“甄宓”这个名字,她走进了唐人的小说、元人的杂剧、梅兰芳的京剧以及你正在追的影视剧。一部分人觉得这纯属绯闻,另一部分则恨不得唱出“因为爱情”。比如郭沫若先生就说过“子建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的情绪,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吧。不然,何以会无中生有地传出这样的""佳话""?”
《洛神赋》是源于爱情的遐想,还是出自艺术的创造?几番玩味之中,好像可以看到曹植在三国魏晋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用自己的才思,在剑拔弩张之中辟出一道幽光,幽光里透着绚丽的柔情。
《洛神赋》究竟是不是为甄氏所做的呢?大概只有作者知道。我们似乎更适合感叹一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实,深挖历史,比看影视剧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