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也称常言,俗话,是一种由劳动人民约定成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性语言,简练而又形象化,既反应古人生活经验和愿望,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民间,饱含智慧的俗语文化,就像一座灯塔,在人生大海中为我们照耀着一束指引的光芒,就算有时处于波涛汹涌的浪尖,依然能够经久不灭,方向永明。
在农村俗语中有一句:“一人不登山, 二人不观景, 三人不喝酒”,初次听说,可能很多人会不明其意,为何人数区别却能导致事情的不同对待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俗语本身就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得来的,而这个答案同样来自我们的生活。那么接下来,不妨回到古代社会,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首先看下上半句“一人不登山”,这句俗语是指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最好不要去登山或进行高处攀爬。
老话常说“登高涉远三分险”,可见,一个人出门在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务必小心谨慎,特别风险较大的活动,还是结伴而行的好,因为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若没人及时上前帮助,那就非常危险了。
像如今的极限运动一样,几乎都是大家一起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意外,其他人可以同心协力帮他一把,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所以,这句俗语的真实意思,说到底就是有个照应。
那么俗语接下来为何说“二人不观景”?其实不是不可以,而是两人结伴旅游的话,如果一人欣赏美景太过忘我,发生失足等意外情况,另一人肯定百口莫辩,家属就会认为与他有关,尤其无人为你证明清白,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为了告慰逝者与家属,自然也要破费一些的。事实上,类似这种不幸的事情,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不论有意为之,或者偶然状况,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因而观史可鉴今,两个人的话,能不去尽量不去,就算非去不可,也要遵守景区规定,不可任由性子胡来。
最后的“三人不喝酒”就是说,一人为独饮,二人为对饮,三人则为畅饮,你来我去交杯换盏间,肯定有人会弄虚作假或两人合伙戏弄另一个人。我们都知道,三角定律最为牢靠,但如果放在人际交往上,就未必灵验了。
因为人性的扭曲,很容易促使三人同场不同心,形成以多欺少的局面。当然,人的劣根性使然,三个人中要有一个人处于弱势被另外二者压在脚下,才能满足他们畸形的优越感。
这不是危险耸听,有时真就如此。其实这种行为并不好,试想人都不是傻子,你们合伙挤兑一个人,人家肯定不高兴,或许为了朋友面子,勉强迎合他们一下,不过凡事皆有度,如果做的太过分,人家越想越生气,最后做出出格的事情就不好看了。因此,平等、理性、和谐饮酒,才是正常的相处之道。
后来有位好事者,在俗语上补充了一句,这就是“四人不赶集”,那这句话说什么呢?
说到赶集,大家可能不太懂,其实就是上大街买东西,不同今天的是,过去只有每逢固定时间才能赶集,所以一到赶集时必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这时四人一起去的话,你看中那个,他相中这个,七嘴八舌的,反而没了主见,弄到最后好东西被别人买了,自己搞得两手空空,越想越窝火。
由此可见,做人不能没有主见,一味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到头来只会自寻烦恼。因为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者,凡事让别人拿主意,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尤其对于一个成年人,绝对是不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