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似兽非兽、似鸟非鸟,面相甚至有些丑陋。
在古代文化中也经常会出现蝙蝠的身影。明人冯梦龙在《笑府·蝙蝠骑墙》里嘲笑道,“凤凰过生日时,百鸟都来祝贺朝拜,但唯独蝙蝠不来,蝙蝠的理由是,自己是鸟类而不是四脚兽。等到兽王麒麟过生日,蝙蝠仍然不去参加,它说我有翅膀能飞,因此算鸟不算兽”。这个故事,是借着蝙蝠嘲讽当时的政坛。
实际上,在古人眼中,外表凶恶的蝙蝠是代表中国“福”文化的唯一动物,亦是福气的代名词。
北京最大的王府——恭王府其实另有别名,叫做“万福之地”,也就是“万蝠之地”,因为恭王府是蝙蝠纹样在建筑应用中的最典型代表。据闻光“萃锦园”就有一万只造型各异的蝙蝠,分布在彩画、窗棱、穿枋和灰塑之上。
距离北京2100公里之外的广州,现存规模最大的岭南祠堂建筑陈家祠,有着大量振翅飞翔的蝙蝠,古话有道“看不尽的卢沟桥狮子,数不完的陈家祠蝙蝠”。仅仅是陈家祠屋檐、石围栏上,就有约上百处的蝙蝠图案。
蝙蝠纹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蝙蝠不是鸟,也不是鼠,而是一种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属动物学中的翼手目。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
蝙蝠纹饰变化相当丰富,有倒挂蝙蝠、双蝠、四蝠捧福禄寿、五蝠等。一个完整的蝙蝠图案中,蝙蝠的形象最少的是一只,最多的是八只。
其中一只、二只、四只、五只的较为常见,表现三只、六只、八只的比较少见,七只蝙蝠构成的图案几乎没有。对于数字“七”虽也有吉祥之说,但是比起古人讳“七”的意识就显的有些薄弱了。
传统纹饰中将蝙蝠与“寿”字组合,曰“五蝠捧寿”。通常所言的五福分别为: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也有将蝙蝠与云纹组合在一起,名日“宏福齐天”;蝙蝠、寿山石加上如意或灵芝,名日“平安如意”。福寿如意纹,织金“寿”字下部两个如意云托,托下是一倒飞的蝙蝠。
作为一种吉祥图案,除了本身的样式变化,蝙蝠纹还被广泛与人物、动物、植物甚至器物巧妙结合。
在很多年画中,画铁面虬髯,浓眉怒目的钟馗挥舞着斩鬼宝剑,上方飞一只蝙蝠,喻意将斩尽天下鬼魅,把福带给人间,寄托了人们祈求免灾驱祸、迎福纳吉祥的美好愿望。
鹿被古人视为长寿的仙兽。传说千年为苍鹿,两千年为玄鹿。鹿音谐“禄”, 在吉祥图案中鹿表示禄,是福气和俸禄的象征,为民间“五福”:福禄、寿、喜、 财中的一种。鹿常与老寿星、蝙蝠组合成 “福禄寿”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蝙蝠纹饰的造型也不断地变化着,时代不同图案也各异。它们既有继承和保留、又有发展和创新。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把蝙蝠形象与长寿、幸福联系在一起,不是因它具有美丽的外形,而是因为在它的背后蕴藏着更深层的意义。蝙蝠纹饰造型是内在意义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
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就有一尊玉蝙蝠雕塑,朴素大气,用简洁的外形勾勒出蝙蝠基本的造型轮廓。而在商代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蝙蝠纹、蝙蝠造型的青铜器也并不罕见,像陕西宝鸡就出土过一尊满蝠纹的青铜尊。
从商代一直到战国这一时代的蝙蝠造型大都与当时的青铜器的风格相适应,粗犷、装饰性强。蝙蝠形纹饰造型呈现出明显的青铜纹饰的特征,纹饰的几何形比较明显。主要特征是以鼻梁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展开,硕大的双眼,眼上方有眉纹,嘴略凸,在躯干两侧有几何状的双翼,整个纹饰带有无以言表的神秘气氛。
在我国出土的西汉蝙蝠形柿蒂座连弧纹镜,其柿蒂构成蝙蝠形,旁有镌刻的铭文“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显然,这里的“蝙蝠”是富贵之“富”的谐音与形象化。这一时期的蝙蝠形纹饰造型基本把握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具有直观性的特点,用剪影式、单纯化的形象来表现生命的姿态。纹样既写实又夸张,单纯洗练、粗放古朴,不视细节修饰,也没有个性表达 ,表现的是异常简洁的粗轮廓粗线条的整体形象,呈现出中华本土的艺术审美传统。
唐朝之际,出现了一些蝙蝠相关的诗歌及寓言故事,元稹《景中秋》:“廉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而蝙蝠纹在宋朝彻底迎来了转折,皇帝热衷于祥瑞促使吉祥文化走向兴盛,平民文化的繁荣又让蝙蝠纹饰获得生命力直至在民间发扬光大。
至明清,蝙蝠纹饰的发展迎来了全盛期。这一时期的蝙蝠纹饰造型极为丰富,无论是抽象造型还是具象造型都表现出华丽而生动的特点,如意云纹在蝙蝠造型上被大量应用,蝙蝠两翼的“钩”形表现 成为此时期蝙蝠造型的特点之一,并一直影响至今。
此外,蝙蝠纹饰被广泛的应用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上至皇帝龙袍的底纹、下至南粤祠堂的雕梁。
蝙蝠纹饰不再孤独寂寞,开始与大量的花卉、动物、文字相组合,而在文人画中,像《福寿双全》这类题材开始大量出现,蝙蝠成为文人们的心头好,呈现出华丽、繁复、与多种主题如祥云、植物共同搭配的倾向,造型特点大都是满地、散点、几何、适合形式的构图,结构组织上比前代更紧凑、灵活,整体呈现出奢侈、华丽、繁冗的风格。
蝙蝠纹在清代官窑瓷器上尤为多见,常与其他纹饰组合成吉祥图案,如五福捧寿、五福、洪福齐天、福寿双全、多福多寿等等。蝠纹作为装饰纹样,在瓷器上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是器物的主体纹饰,有的在组合中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示“福”和点缀作用。
蝙蝠纹饰在我国普遍存在于广大的民间,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无论其中所表现的各种纹样,还是所应用的一切载体(建筑、衣服、陶瓷、饰品等等),都传递着人们祈福求祥的信息,构成了蝙蝠吉祥图案的象征符号系统。
蝙蝠纹饰造型艺术的主要内容是由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文字、几何形等纹饰组成的,其表现的文化象征符号—吉祥物,是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祈福观念和心理愿望。
在民间版画中,如“福寿如意”、“福自天来”、“纳福迎祥”等。这些题材大多反映劳动人民向往美好,追求幸福自由的愿望和理想。
在民间剪纸中蝙蝠纹饰主要应用于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喜花特别是作为美化居室的窗花图案更为丰富多彩。如“五福捧寿”“天官赐福”等流传于全国各地,至今仍在节日、婚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民间陶瓷中,蝙蝠纹饰出现在餐具、茶具、香炉等器物之上,陶瓷上的蝙蝠造型主要通过笔绘、刀刻等形式装饰上去,其形象生动有力,活泼自然。在民间雕塑中,有石雕、砖雕、木雕、泥雕等,其上的纹样装饰蝙蝠造型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吉庆祥瑞的题材较多,如“五福捧寿”“双福如意”等。
蝙蝠纹饰作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是与我国的吉祥文化分不开的。蝙蝠纹饰在造型以及组合上处处体现了中国吉祥观念,反映了中国人祈福纳祥的心理,并在长期的运用中成为“福”文化的代表。
蝙蝠纹饰经过上千年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又蕴含民族特色的精神载体,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吉祥文化下的蝙蝠图案研究及符号化解读_陈涛
清朝蝠纹与福语的浅探和活化设计_宋诗一
此内容为一期一会生活美学原创,著作权归一期一会生活美学所有。
主笔/所谓牧之
编辑/ 南橘
图片 /宝华堂
策划/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