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399本书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讲究人情来往的国家,无论是在村镇、县城,还是在城市里,几乎都是关系到位了好办事,关系不到位寸步难行。
而,逢年过节送送礼,更是一件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事情。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节日前后,送出过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或是从别人手里收到过馈赠。
那么,送礼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为中国人情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送礼时,又对这个礼物本身,抱着哪些期待呢?以及,为什么地方越小,人们越是讲究送礼呢?
来和灵遥一起读读这本作者结合在黑龙江省下钾村7年调研写出的《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01.
下钾村的概况
和山海关以南大部分地区的其它村庄相比,下岬村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村子,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
直至1815年时,清政府才为了解决由旗人人数扩增造成的财政负担和其他社会问题,把大约3000多人迁移到这个地方来定居。
其中,1000人来自北京,其余的则来自沈阳市和吉林省的其它地方,每个满族移民可以分到300亩土地,国家在头三年免除课税。
这些移民抵达这里后,便严格按照八旗制度建设村庄。每一个旗下,建设五个称作是「屯」的居住点。一个屯位于中心,由28户组成,其余四村分别在中屯的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方向距离中心2.5公里的位置建造,每村包括24户家庭。
有趣的是,在最初的安置计划后,建设的村庄便已经依据早期移民的社会地位,被分成了三个等级,分别是由老北京满族人组成的「老营子」,由来自沈阳和吉林省的移民组成的「新营子」,和由中原过来的汉族移民组成的「民人」,大事小事几乎都由「老营子」来决定。
后来,土地改革后,早期的满族居民,和后来搬迁过来的汉族居民,逐步发展出了一种和睦的关系,但是,社会平等却不是能够轻易实现的。
比如,农村干部们显然拥有更多的特权。他们不仅控制着农村集体内物质利益和生活机会的分配,还享受着大量经济优势,和社会特权。
而,另一群拿着城市户口的居民,同样也可以拥有一份有退休和医疗保障的工作,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项目。
除此以外,下岬村本身也是一个较为封闭的村子,即便是婚恋这样的人生大事,往往也是会在村子里自己消化。
因此,正是这种隐藏的权利关系,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关系,才让下岬村人们特别看重送礼这件事。
02.
农村人为什么大多喜欢大摆宴席?
与其它地区的人情走动类似,下岬村村民对「礼物」的理解,同样包括了两个意思:
一个是「礼」,也就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德理念的仪礼性表达。比如,女子出嫁时,娘家父母收到的来自准女婿的彩礼,和两人缔结姻亲关系时,左邻右舍送来的份子钱,都是礼仪的表达。
二一个是「物」,也就是实实在在的物品,如,结婚时,娘家人替女儿准备的陪嫁物。
有意思的是,作者的调查中发现,下岬村村民由于生活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农业社区,大多数这一生里会打交道的都是自己的左邻右舍,这也使得他们对这个「礼」的在意,多于对「物」的在意。
换句话说,他们在考人情钱的开销时,往往不像是城里人一样,平日里有很多馈赠,而是,对大事场合,如,婚丧嫁娶、新房盖成等仪式性送礼尤为在意。
我举个例子,同样是办宴席,主人们往往会事先拟好名单,安排好婚礼上的座次,给予主桌重要来宾优待,来凸显他们的地位。而,对居住在左邻右舍的人,则往往不需要特别邀请。
因为,在村民看来,人家如果真的对家庭庆典的主人有心意的话,即便是不主动邀请,也会带着礼物如期而至。于是,这也常常使得下岬村里出现来酒席的人数远超于主人的预期。
也许,也正是因为对仪式的看重,和物质条件匮乏,难得有机会喝上一口好酒,吃上一口好菜,才让下岬村人一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便会大摆宴席,热闹热闹吧~
03.
为什么求人帮忙,礼物都要事后送?
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已经聊到了人生大事时的仪式性送礼,接下来,灵遥将和你说一下下岬村里人送礼的分寸,
你如果从小在城市里长大,那么,相信你一定有过与别的小伙伴互送礼物,甚至去到别人家里做客吃饭的经历,但是,你如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下岬村人,则是另一番景象。
因为,下岬村民们看来,一个人自己没有帮过忙的人突然提出要送一份礼物给Ta,那么一定是有一个目的的。
比方说,一个女孩子突然给一个男孩子送礼,那么她无论送的是什么,都会给男孩子一种「她对我有意思,在追我」的感觉,而不像是城市人一样,只会把它当作是一个普通的礼物来接受。
也许,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的物质并不发达,日常生活中,能够送出一个像样的礼物给对方,本来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是那些接受了别人馈赠后的回礼,那么则会被收礼者认为是「义务性」,即「随礼」的礼物。
有别于「工具性」的礼物,这种「随礼」如果不及时还给人家,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毕竟,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你欠了别人人情,肯定是要还的。
因此,你如果想要求别人帮忙,千万要记得一定要成事后,再找个一个合适的时机,把礼物给人家,别傻不愣登的带着礼物求人帮忙呀~
03.
为什么地方越小,送礼越讲究?
你或许听过一句话,地方越小,越靠关系,人情往来越多?
尤其是在县城和村子里,你与周围人的亲疏远近,不仅会影响到你自己的生活,还会影响到你父母和配偶、孩子的生活,但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地方小到「抬头不见,低头见」吗?
其实,村里人看重关系是有其背后的历史原因的,从经济上来讲是由于农业生产和私人资金的需要 —— 从包产到户以来,还包括不同形式的相互帮助与合作的需求。
我举个例子,农忙时节,在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阶段中,相互帮助是格外重要的:春耕、下种、夏季施肥、收割农作物……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劳动分工和效率,因为它们必须都要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成。
一般来说,人们相互帮助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劳动力直接交换,即「换工」,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刘家的儿子先去李家帮忙,等忙完了李家的田地后,李家再让儿子去刘家的田地里帮忙。
另一种则是从别的亲友处寻找帮助,比如,一家没有儿子或是儿子还小,那么便必须要找亲戚朋友家的儿子帮忙,以后再想法子报答人家。
除了这些人人皆需的常规性互助场合,一个人如果要做修房子,或者大规模种植作物,也需要很多的帮手。
虽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互助对于主家来说绝不是无偿的,有时候它的花费甚至比雇佣有偿劳动力还要多。毕竟,东道主除了好饭好菜,好烟好酒招待着请来帮忙的朋友们,还因为是朋友无法对其干活质量有太高的要求。
(同样是买东西,你如果被熟人给坑了,是不是麻麻渣渣就过了?)
但是,遇上了问题后,人们往往会乐于向熟人求助,因为,一个人雇人去干那些传统上是无偿帮忙的活儿是很尴尬的,因为,那无疑是在向世人表明,他在村子里没有地位,连个帮忙的人都找不到。
而且,与城里人不同,多数村里人都会在一家有难时,鼎力帮助,甚至不拿一分钱报酬,以便日后在类似的情况里,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
除了帮忙做点儿活计,借钱也是一件会在村子里普遍发生的现象。
很简单。
对有家底可以进行抵押的城市人不同,很少有村民可以在需要贷款时,去地方的银行或是信用社借到钱,于是,他们便只能够依靠传统的信用和贷款体系,即用「私人关系」借钱。
这时,你与求助者的亲疏远近,不仅会影响到对方是否愿意借钱给你,还影响到对方愿意借多少钱给你。
因此,在农村,紧密的人际网络,和互送礼物,不仅仅是为了拉近两人的关系,还有很多隐藏的实际价值,能够在紧要关头,帮助你捡回一条命来。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也许,你和灵遥一样,一直都认为有钱人才更现实。
其实,恰恰相反,一个人越是贫穷,越是需要思考在哪些地方多花钱,哪些地方少花钱,越是现实。因为,一笔不该花的钱也许对富人来说,只是一顿晚餐,但对穷人来说,却是一个月的生活所需。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