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已经想象不到,就在二三十年前,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都遍布着的只是耕田和村落。
如今自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坐着的是公交汽车,住着高楼大厦,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祖辈,甚至是父辈,还都是黄土朝天的农民。
也正因为如此,耕种的基因存在于他们的骨子里面,仍未消失,他们仍旧记得他们的根在哪里,那是他们繁衍了上千年的地方,在每年的春节,他们都会放下工作和学业,纷纷踏上返乡的路程。但是因为生活上的割裂和传承的不接,很多习惯和风俗,已经不再为大多人所了解了。
在人们回家探亲的时候,在田野的角落,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的祠堂,就会有先人的墓碑。在这些墓碑上除了刻有墓主人的名字,通常还附着一些奇怪的汉字,比如“显”、“妣”之类的字,这些字前后文意不通,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都代表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些字并不普通,都是有特殊含义的,总结起来,大概最常出现的是“故、考、显、妣”这四个字。“故”字,表示的是一种追思,悼念的意思,这一点和现代的用法有所不同,故在这里是作为尾缀的后置词,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很少见。在父母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故”字,才能将子女对父母的追思镌刻到墓碑之上。
“考”字,代表的是父亲。屈原《离骚》开篇第一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里面就出现了考这个字。意思是“我的父亲名字叫伯庸”。
古人用词极为讲究,在丧葬、婚娶、祭祀等高规格的礼节之上,更是极尽刁钻地琢磨字句,因此出现了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字,或者是与通俗用法迥异的字。考单纯的就是指代父亲,但是在这种场合中不能直白地称呼父亲,而是要以“考”代替。
“显”,这个字要注意,另外有一个字“先”,和这个字通常混为使用。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这两个字完全一样,可以任意替换,就是指出下葬之人高尚的品德,敬重的辈分,刻在墓碑之上,留待后代子孙瞻仰。
而另一种说法,则更讲究一些,是说两字的用法,是根据下葬墓主人的身份而选择的。假如下葬者在去世的时候,是族中辈分最大的人了,那么就要用“显”这个字;如果下葬者去世时,虽然也年事已高,可是在他之上仍然有德高望重的长辈,那么就要用“先”。虽然两个字读音很像,但是在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地区,一旦混淆了,那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最后一个“妣”,相信大家在看到前面讲的那个“考”字的时候,就想起了这个字了。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考是自己的父亲,那么相对应的,妣自然就是自己的母亲了。在墓碑之上明确地写上“考”或者“妣”,既表明了立碑之人的身份,同时也表明墓主有后,否则就是族中之人代为安葬的了。
结语: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向方便,简洁的方向演变,这为人们带来越来越便捷的体验之外,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场全面的大侵略,现在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规矩很多已经完全消失了。也许人们在专注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慢下脚步来好好思考一下,到底哪些东西是该抛弃的,哪些应该一代一代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