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唐朝时期,唐天宝元年(742年)曲阿县正式改名“丹阳县”。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丹阳县隶属于江南东道(治今苏州)。唐朝初年,丹阳升格为“望县”,所以唐武德二年(619年)升格为云州,武德五年改名简州,武德八年才废。(唐朝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馀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等第。)如此,唐朝初年,丹阳曾经有近10年时间为道直辖州级县,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地级市。唐武德八年(625年),废简州,丹阳改隶属于润州(治丹徒县 今镇江)。武德三年(620年)延陵县还治今延陵镇,丹徒才复置县。垂拱四年(688年),金坛置县。天宝元年,废州为郡,存在了22年的润州再次消失,当时定名丹阳郡(治丹徒县 今镇江)。乾元元年(758年)才恢复润州。
北宋时期,丹阳县。北宋改道为“路”,“路”已经具有行政区划性质。丹阳县隶属于两浙路(治今杭州)润州。南宋时期,丹阳县。上属于两浙西路(治临安府,今杭州)镇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改润州为镇江府 治丹徒县 即今镇江)。到此时才有了“镇江府”,距秦朝建立已经1330余年了。
元朝时期,丹阳县。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丹阳县隶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即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治杭州路,今杭州)镇江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为镇江路,治丹徒县,今镇江)。
明朝时期,丹阳县。明代实行省府县三级制。丹阳县隶属于直隶中书省(即京师,后又改为南直隶治南京)镇江府。
江苏阜宁董氏从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的丹阳市迁徙,在康熙五十年(1711)李钦若进士作《董氏族谱序》:“宋槐公以宝祐右相退隐鄱阳,越六传至明复昌公,公于洪武间知丹阳县事”;同时,钟奇百拜撰《常菴公纂修族谱序》:“宋宝祐间槐公为右丞相,自以不能除奸佞,退隐鄱阳。越六传而至复昌公,前明洪武间授丹阳令,偕其同高高祖槐公者昆仲五人:长复华,次复显,次复初,次复泰,由鄱阳而赴任于斯,此吾董氏来阳之始也。公廉而明,……遂卜居于城东之后街,复华公等卜居于城北之草巷,迄今湖头吕成,皆草巷之所分也,东门、陵口、花家渡皆后街之所分也。……其后子姓日繁,有徙居镇江、扬州、江宁及金坛、宜兴与常州者,……”。
查(清)董传松主修《云阳董氏族谱》十卷,始祖:[宋]董槐; 先祖:[明]董复昌;先祖:[明]董复华、董复显、董复初、董复泰。一世祖槐,祖籍濠州定远县,南宋理宗朝官右丞相,罢官後隐居鄱阳。六传而至复昌,明洪武间授丹阳令,偕其从弟复华、复显、复初、复泰之任。解组後,因爱兹土俗厚风淳,遂卜居城东後街,复华等则筑室城北草巷。复显之後再迁吕城,复初、复泰之後别居湖头。卷首、卷一新旧谱序、凡例、祠规、家训、远系人物传、诰敕、槐父子传,卷二世系图,卷三至七年表,卷八家传,卷九列祖赞词、寿序,卷十祠堂记、修谱建祠捐助名氏、跋。有宋王应麟、陈宜中、清徐锡麟文。
1.1,江苏阜宁的世系排列
依江苏阜宁两则谱序,排列世系,第一世:董槐(退隐鄱阳)→…→第六世至丹阳:复昌、复华、复显,复初,复泰。复昌居丹阳城东之后街,后裔迁徙镇江、扬州、江宁、金坛、宜兴、常州等地,复华、复显,复初,复泰四兄弟居住丹阳城北之草巷(今湖头吕成)。也就是说,复昌公之前一直居住在鄱阳湖九江一带,至复昌公与其无兄弟才赴任迁徙于丹阳,授丹阳令。那初步分析,该支系不是丹阳的槐公之子董丽的后裔?
尚若如此,则士就是槐公玙 、士琮是在鄱阳湖一带生活了。那依据该宗谱,整理为:
1,董槐--2,士玙(生承祥、承瑞)、士琮(生承祯)---3,承祥(生国玺)、承瑞(生国鼎)、承祯(生国珍)-----4国玺(生宗茂、宗盛)、国鼎(生宗敬、宗甫)、国珍(生宗范)----5,宗茂(生复发)、宗盛、宗敬、宗甫、宗范-----
6复发---7铠---8,趾---9,懋(读音:mao)---10,会---11国英--12日升(生明宪、明章)
1.2,江西九江董槐后裔世系
九江泉溪董槐后裔第六世代,有五兄弟的,只有一个,即1董槐---2大雄(生子:略)、大贤(生二子:轼、辙)、大用(生三子:轸、輗、軏yue)----3轸、輗(生三子:如龙、应龙、攀龙)、軏-----4如龙、应龙(生五子:仲才、仲荣、仲礼、仲容、忠恭)、攀龙-----5仲才、仲荣、仲礼、仲容、忠恭----
董槐第七代有五兄弟以上的也只有一个。即:1董槐--2大贤(生二子:轼、辙)---3董辙---4崇仁、崇义(生三子:朝祖、朝祚zuo、朝禘di)----5朝祖----6福三(生六子)、福四(生一子:明宗)----7明伦、明道、明远、明礼、明焕、明慧----
1.3,丹阳董槐后裔董丽的世系
1董槐---2董丽---(待资料补充完善,此略……)
2.1鄱阳湖与九江的地理位置关系
由于,《云阳董氏族谱》以董槐为第一始祖,依据上文的《董氏族谱序》:“宋槐公以宝祐右相退隐鄱阳,越六传至明复昌公,公于洪武间知丹阳县事”。那鄱阳湖范围所指是什么呢?
鄱地处江西省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的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的,在江西省的北部,濒临长江,就在长江的南岸,今上饶市西部,在地理位置上当今是属于江西上饶市的。汇集赣江、修河、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鄱阳湖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环鄱阳湖涉及浔阳区、庐山区、南昌县、湖口县、武宁县、鄱阳县、九江县等地,武宁县拥有水域面积3586.23平方公里,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的七百里修河自西而东纵贯全境。
值得一提的是:定远位于江淮中部,北宋时先属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濠州团练使移戍藕塘,金兵攻占濠州和定城。嘉定四年(1211年)金兵退,县治迁回原址并筑定城土城。元朝时,定远初属濠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定远县直属中都(今凤阳城)。十三年属六部凤阳府。永乐元年(1403年)一月属南京凤阳府。
唐代,武宁称为“望县”,旧志载“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长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710)改武宁为豫宁县,县治迁甘罗村,即今武宁石渡乡新华村,俗称新县。天宝四年(745)县治迁玉枕山,俗称老县城。宝庆元年(762)避代宗讳,豫宁仍改武宁。此后迄今未变。贞元十六年(800),观察使李巽为免除邑人赋税劳役之苦,奏分武宁西八乡置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地域。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置宁州,辖武宁、分宁两县。大德五年(1301)以分宁为宁州,武宁直属隆兴路。明清两代,武宁属南昌府。武宁距离鄱阳湖很近,约随江入鄱阳湖约离20公里。可以属于泛指的鄱阳湖一带,而安徽定远县与鄱阳湖很远,不属于鄱阳湖泛指范围。
3、董槐在鄱阳湖一带的任职履历
董槐聪颖过人,学业长进很快,嘉定6年(公元1213年)考中进士。踏进仕途之后,历任广德军录事参军、镇江观察推官、镇江府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湖北刑狱、常德知府、江州知州兼都督府参谋、谭州知州、沿江制置使、江西安抚司公事主管、户部侍郎、江东安抚使兼建康知府、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工部侍郎兼转运使、兵部侍郎兼给事中、宝章阁直学士、福州知州及福建安抚使、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直到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等三十多个官职。
具体履职地点为:《宋史 卷四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记载: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十四年(公元1221年),广德(安徽省东南部)军录事参军,绍定二年(公元1229),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观察推官,明年春,刑部架阁文字,秋,礼兵部架阁,通判镇江府(位于江苏省南部),五年(公元1232),丁母忧;端平三年(公元1236),通判蕲州(今湖北长江以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都堂,宗正寺簿、出知常州,后三日,湖北刑狱;二年(公元1238年),常德府(今湖南常德),兼军器少监,提点刑狱,三年(公元1239年),宝谟阁知江州(今九江)兼都督府参谋,四年(公元1240年),华文阁、潭州(今长沙)、主管湖南安抚司,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左司郎官,直龙图阁、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今九江)、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三年(公元1243年),秘阁。四年(公元1244年),户部侍,集英殿修撰、沿江(九江长江一带内河)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今南京)兼行宫留守;六年(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召至阙、静江府(今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七年(公元1247年),宝章阁,八年(公元1248年),工部侍郎,兼转运使。九年(公元1249年),召赴阙,封定远县(今安徽定远)男、兵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兼侍读,升给事中、兼侍读,宝章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是年冬,端明殿学士、书枢密院事,进封侯;十二年(公元1252年),枢密院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知政事。二年(公元1254年),进参知政事,三年(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四年(公元1256年),策免丞相,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五年(公元1257年)及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俱用祀明堂恩加食邑;二年(公元1261年),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封吉国(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庐陵),又进封许国公。三年(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遂薨。赠太子少师,谥文清。
那么,在鄱阳湖周边履职的:绍定二年(公元1229)至五年(公元1232),在镇江;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知江州(今九江);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今九江)、四年(公元1244年),沿江(九江长江一带内河)制置使。
也就是从时间跨度15年,实际间断7年以上在鄱阳湖一带。而在离鄱阳湖很远的定远时间很少。
3,丹阳的《云阳董氏族谱》初考
由于丹阳宗谱涉及董槐退隐鄱阳,六世才由鄱阳而赴任丹阳。复昌公,明洪武间授丹阳令,偕其从弟复华、复显、复初、复泰之任。那就是第一世至第五世都在鄱阳湖一带居住生活。那就撇开董槐在广西的四个儿子进行的比较,董槐在武宁泉溪是三个儿子,后有儿子为驸马,现在其在鄱阳湖一带的两个儿子:士玙、士琮。儿子数分别为:3,1,2;那就不可能是泉溪、富阳、广西的董槐后裔,属于董槐后裔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漏掉的董槐后裔的单独的一个支系。
由于是从第六代开始,迁徙丹阳任职,那就不是董丽在丹阳的时期。故不可能属于丹阳董丽支系。
当然,这是在没有其他与士玙、士琮同样的情况下,或者该谱中的前10世代与其他宗谱完全没有名字一致却年代符合的情况之下,才可以断定。若无,则基本以此为准。
4,丹阳宗谱的董槐之前系谱校准参考
阜宁董氏在1841年左右由丹阳迁入,董传松修的谱丹阳人与阜宁人是同谱,如今的丹阳董氏也不是董丽后裔,与现在的丹阳应该属于分开的不同支系,董丽后人当迁徙到浙江富阳一带。故此,应该依据董槐的《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修谱谱序与《嵩公支派谱序》进行校准的参考。
4.1,《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省略谱序前面尚难考证的部分):……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夫自肇迁祖卜居于此,贵而不矜,富而不骄,贫而不滥,世惟礼义之是尚。……
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熹公八世孙槐谨撰
4.2,《嵩公支派谱序》:水流分则忘源,人裔远则忘祖,忘其源失其本,忘乎祖昧乎天,忘祖昧天其可乎?惟其为不可,则知宗谱之重于天下也。由来尚矣,矧董氏为海内巨族,犹不可以不寻流而遡其源也。盖世胄绵远,人文炳蔚,由董父豢龙氏受姓有虞,越夏商而周秦,历汉唐而宋元,其间印累累绶若若者有人,为忠孝节义者有人,且以德行以文学称者更有人。名公巨卿,凿凿可纪,余因不胜述。而吾祖之落业,有自来矣。天成间,文忠公熹,以贤良博学由抚州乐安流坑征为武宁令。长子珪,随父在任,东游泉溪胜境,爱其山水秀丽,因家是焉。生子三:嵩、崇、山广。厥后三公流庆,枝裔蕃衍,而崇、山广二公之子孙或分迁异邑,或居故里者,难以尽纪。第吾祖嵩公不忘故土,遂守旧址,生子三:曰因、圉、固,其长子因、三子固二公之子姓,奕业蕃昌,亦不及悉详。若公之次子圉娶余氏,生子三:仪、俨、倣。仪娶吴氏,生子二:碔、碤;碤娶周氏,生子四:艺堂、福、和、靖,艺靖为吉州太守,娶蔡氏,生子三:槐、桂、椿。槐宋理宗时拜中书右丞相,封许国公,娶赵氏夫人生三子:雄、贤、用。大用于宋淳佑年间,任黄州教授,元初解组,迁南康府建昌黄田畈,娶戴氏,生子三:轸、輗、軏。輗娶范氏,生子三:如龙、应龙、攀龙,应龙为翰林学士,葬黄田宅后飞雁捉兔形,娶吴氏,生子五、才、荣、礼、容、恭;仲恭葬马嘶洞,娶夏氏,生子二:世正、世章。世章葬何家冲屋后,娶胡氏、龙氏、赵氏,俱葬董家窝,生子七:明、能、泰、宪、青、斌、贤。宪与弟青宦游麻城,遂留家于黄土坎焉,娶孔氏,俱葬黄土坎,眠犬形,生子一司孟。孟娶倪氏、赵氏生子二:曰宗、全,胜宗乃迁冶邑,吾庄之始祖,源远流长,本固枝茂。我祖崇公積德累仁,以致螽斯蛰蛰,世世子孙能其能忘也耶!茲当宗谱告竣,升也愧不能文,谨将支裔巅末尾书,愚衷付之梨枣。俾后之绅士宿儒,端人正士展图而观,则曰:某某支固有本者也,流而不竭,浩乎!其同归也哉,是为叙。
乾隆五年(1740)岁在庚申菊月文忠公熹二十五世孙欲升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