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短视频平台上突然涌现了一大批柠檬头,如果你经常关注B站的生活区,会经常看到这张图片挂着不同的脸,甚至会被柠檬头刷屏。
随着B站柠檬头的热度越来越高,抖音上的柠檬头也开始增多,短视频平台似乎被柠檬头攻陷了。
B站和抖音的柠檬头视频
一个没发过视频的素人号随便发上一段柠檬头,在B站就可以获得几十万的播放量,弹幕和评论都十分活跃,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柠檬头的前世今生
这个特效出自抖音的“万物五官”功能,是一款视频制作辅助道具。
“万物五官”里面有许多背景图片可供选择,特效会提取出你的五官放在背景图上,还可以自己任意调整,而这个功能界面的第一张图就是柠檬头。
2019年火起来的柠檬表情包,可以出现在任何场景中,网友也乐得以“柠檬精”自黑,“我柠檬了”等同于“我酸了”。
柠檬头也会出现在一些P图中,但往往是表达羡慕嫉妒恨的情绪。
现在,柠檬头又被新的潮流赋予了一层“社死”的含义。
而水果加上人的眼睛和嘴巴,这种形式最早见于系列视频《Annoying Orange(烦人的橙子)》,2009年开始由daneboe发布在Youtube上,以搞笑的制作风靡全网,其主角就是一个有只有眼和嘴的橘子。
这个烦人的橘子每天都会在厨房里骚扰别的水果,做鬼脸,怪叫,讲笑话,还会让自己的沙雕传染,在厨房里展开一场场有趣的对话。
这些视频在刚上线的时候就大受欢迎,2012年视频总点击量达到10个亿,制作人也成了百万富翁。
随着时间的推移,橘子的热度越来越低了,但还是有许多人记得橘子的存在,经常有人去评论区打卡“参观”。
现在的柠檬头视频继承了橘子那没鼻子的脸,但少了一些精心制作的痕迹,变成了一场许多普通人参与的大型“社死”系列喜剧。
B站喜欢“玩尬的”
柠檬头特效虽然出自抖音,但却是在B站火起来的,内容往往是和大家匿名分享一些尴尬经历。
起因是一位画师使用这个特效制作了自己和约稿人交涉的搞笑故事,获得了不小的播放量,引起许多创作者也开始纷纷分享。
柠檬头在B站流传的第二波小高潮,是名为@东北Lisa分sa分享自己在菜市场偶遇前男友的经历。仿佛“晋江小说照进现实”的诉说,加上社死的尴尬元素,勾起了许多网友的围观,也使得许多人模仿着制作视频,聊自己和前男友的奇葩故事。
网友戏称这些柠檬头视频为“前男友专区”,自己像赶场子一样同时追着好多“连续剧”。
普通人的日常故事,令人有天然的亲近感,曾经的“肯定不会有人看”在B站爆火也是同样的逻辑。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特效,但随着大家共同创作的塑造,柠檬头成为了一种标志。看到柠檬头视频,往往就是网友要分享社死经历了。
较高的播放和互动与B站的社区文化也是分不开的,B站的竖屏视频和B站短视频化使得UP主发布视频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活跃的社区氛围和网友的主动参与,共同促成了这场围观的狂欢。
其中共同语言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东北Lisa分sa最初火起来的视频标题中“关于……这件事”这个句式就是一个流行的梗,起源于B站网友模仿轻小说常用的标题句式。
在评论区还会有许多“造梗”,将柠檬头视频中提到的“约稿笑话”、“晋江文学”、“前男友专区”等搞笑点,发展成各种各样的“黑话”。
流行梗又进一步传播到其他的平台上,反哺了抖音,抖音平台上分享类似经历的柠檬头视频也增多了。
“社死”题材生命力常青
“社死”全名为社会性死亡,此前豆瓣的“社会性死亡”小组,就已经是许多人的网络常驻地,组员自嘲为“尸体”。
在这个小组的简介中还有对“社会性死亡”的解释。
在这里你可以放心分享自己的尴尬经历,如果需要共情的可以找到同类一起“默哀”,如果愿意用幽默化解,也可以在一片“哈哈哈”中释放自己的压力。
柠檬头视频比起豆瓣的社死帖子,多了声音和表情的表达能力,也就更具有感染力。
对于发言者来说,需要一个树洞来倾诉自己的遭遇。因为匿名带来的安全感,反而会比正常交流暴露出更多的真情实感。
而对于倾听者,这种打破常规的经历,可以让大家意识到生活的荒诞不经,从而跳脱出日常的压力。
通过自嘲和共情,两方还能拉近关系,互相称呼起“兄弟姐妹”。
当然,这些经历贵在真实,生活永远比你想象中更奇妙,这些不经雕琢的个人叙事,或许比段子手绞尽脑汁编出的故事更精彩。
不过柠檬头视频走红之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
有些人会通过视频中的一些细节,试图找到柠檬头背后的真人,这种行为破坏了匿名这个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使得被“扒”的UP主被迫停更甚至删视频。
“柠檬头”们的分享原本是为了避开身边人,用匿名分享的方式将尴尬的感受消解,但这些人却偏偏要打扰他们的生活。
这无疑是对事主的二次伤害,也侵犯了他人隐私,有违法之嫌。
同时也有一些人借着匿名的场景,开始制作一些刻意迎合低俗的内容蹭热度,将匿名的告解室变成了暧昧隐晦的场景。
原本多用于分享日常的视频特效,变成流量密码后,也在逐渐失去原本的味道。
但属于大众的社死文化依旧充满着生机,下次或许又会以另一个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