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摸鱼掌柜。
有一句话叫“念由心生,见皆所想。”
说起来挺神奇的,因为和某朋友聊到了一个比较隐晦的项目,有二维码爆群然后给一些灰黑产引流,虽然行为动作很low,但是这招拿捏了人性,粗暴好用。
聊完之后没多久,与对话相关的素材就不断出现在眼前,似乎在告诉我,这个项目你不说一说,是不行的。
秉着不藏私的心态,今天分享给各位。
01:
先说案例:
1、去一些活跃的社群内发布聊天记录:
这种社群很好找,交友群、吃瓜群、表情包等等很多,出于好奇心,不少人会点进去看一下发的什么东西,其中就蕴藏了玄机。
2、放一些增加悬念的诱饵。
比如某个热搜的瓜,某个骇人听闻的事件真相,再次激发起用户的好奇心,让他想进一步的看看内容是什么。
3.释放诱饵-二维码或者站外链接。
4.诱饵中留下联系方式
视频里的内容无关紧要,多半是从一些不知名的网站杜撰来的瓜,如果视频选的好,会形成传播,会被不少人转发到更多社群里去。
视频中留下了联系方式,用户的转发无形中就等于给了背后操盘者在持续引流,利用的是人们猎奇的心里,渴望看到更多类似视频,就会主动去搜索这个号码,号码可能是公众号,可能是QQ群,无妨。
加过去之后,要么是收费 199 的吃瓜社群,要么是后续推送一些带颜色的成人版软件或网站,又或者是某个境外的菠菜盘,靠着这一招,每年获取数千甚至上亿的不义之财。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
但这招能盛行,或许已说明智者只是少数。
02:
以上,是一种裂变的玩法。
好用,却不适合所有行业,更适合“谣言”“吃瓜”的类目,而这类用户转化是极低的,只能靠些灰黑产,所以我们不具体去展开讨论它。
我只从其中一个小环节里挖掘一点作为思考:
为什么他们不直接把瓜发群里,而是用聊天记录的形式,为什么聊天记录里不直接放视频,而是再用了一层二维码做伪装。
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躲避系统的审查。
现在的机器对关键词和图片的识别已经非常智能化,你去发一些违规词,不需要用户举报,系统识别出来了就会把你号给封了,我之前转发一个同行的营销海报就中过招。
明白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那么,这里面又有一个细分的问题:
“如何把视频转换成二维码”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很简单,只需要用一些工具,或者直接用草料二维码即可,但对于很多外行的人来说,其中的信息差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直接打开淘宝搜索关键词,看到这样一个小需求,被人当成了商品售卖,一单 10 元的价格,一个月也能出几百单,小赚几千元。
而类似的需求,我们换成其他的,比如“文档代下”、“视频代下”、“去水印”、“身份证换背景”等等,都有对应的需求,并且销量都还不错,每一个细分类目下,都有月出几百单的例子。
这说明什么呢?
是信息差的存在?还是世界是懒人创造的?
我没有答案,我只知道这个时代,只要勤快一点,脑袋灵光一点,想要在网络上赚到钱,真的很简单。
03:
我的“虚拟资源训练营3.0”昨天开课了。
第一节课,我给所有学员布置了一份作业:
“分享一个你为虚拟资源买单经历”
我收到了很多的反馈:
学设计的,买了样机模板资源。
学乐器的,买了B站博主的教学软件。
粉丝爱好者,买了博主推荐的电子书
在职公务员,为了写公文买了网盘群。
当老师的,为了讲课买了完整虚拟课件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至于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作业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希望所有参加课程的学员能够认识到,“虚拟资源”这件事情,离我们的生活一点都不远,它每天都发生各行各业,各种需求上。
只要我们转换视角,从之前的被动消费买单,转换成主动的去探索挖掘需求,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可以为我所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就是我希望带出来的人,应该学到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