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你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哪家企业?是已经在A+H股上市的北京同仁堂(600085.SH),还是正在计划IPO的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同仁”)?
2021年6月28日,津同仁向深交所提交申报材料,目前正处于第二轮问询阶段。同期提交材料的多家企业早已叩开资本市场大门,成功在A股上市。对比之下,津同仁的IPO进展显得缓慢。
津同仁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等。本次IPO计划募资7.22亿元,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保荐代表人为谢晓涛、余力。
【概述】
目前,津同仁存在一宗作为被告的商标侵权诉讼,事由为北京同仁堂认为津同仁侵害其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从成立时间看,北京同仁堂可追溯的历史早于津同仁,且北京同仁堂的注册商标为“同仁堂”。值得注意的是,津同仁曾大量用于产品包装上的商标与北京同仁堂高度近似,虽目前该公司已变更上述近似商标,但若未来法院的判决对津同仁不利,恐将对津同仁的经营业绩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报告期内,津同仁的销售费用率远超行业均值,且销售费用率的发展趋势与行业整体走势背道而驰,不符合行业普遍规律。同时,该公司的推广费用占比较高,结合期间推广会议的场次、参会人次等情况,计算得到的会议频率较高,存在疑点。在首轮问询中,证监会曾针对津同仁的推广费用等情况质疑其是否存在商业贿赂。
商标被诉侵权,或存更名风险
商标作为企业的形象,可以有效帮助消费者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是企业经营发展自身品牌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津同仁目前却因商标侵权被北京同仁堂起诉,面临巨额赔偿及更名风险。
津同仁在招股书“法律风险”一章披露,2021年8月6日,北京同仁堂将公司作为被告之一,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出诉讼,诉求案由为“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
在诉讼请求中,北京同仁堂指出,请求津同仁及其他被告停止侵害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立即停止使用“同仁堂”字号、变更企业名称,且变更后的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同仁堂”或者与“同仁堂”构成近似的字样;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费用5000万元;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针对该诉讼,津同仁称,若法院最终判决对公司不利,则可能对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从成立时间看,北京同仁堂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在北京创办“北京同仁堂药室”;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凤鸣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开设“同仁堂药铺”。
津同仁前身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时期,其在药目中使用“同仁堂张家京药铺”的名称。据天津市档案馆馆藏资料,张氏家族经营的“同仁堂”商号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即已在营业。
对比之下,北京同仁堂的历史更悠久,津同仁前身成立的时间晚于北京同仁堂。
注册商标方面,津同仁目前在国内注册取得的商标合计121个,其产品包装、公司网站、楼体标识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使用的商标、标识包括“太阳”“天工”。
北京同仁堂在其官方网站及销售的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同仁乌鸡白凤丸等主要产品包装上使用的图形商标为“同仁堂”。此外,北京同仁堂在部分产品包装上也使用“同仁堂”文字商标。
通过对比可发现,津同仁与北京同仁堂主要使用的商标/标识存在较大差异。
不过,从津同仁以往主要使用的商标看,不管是视觉、文字字行,还是文字内容、图案花纹等,都与北京同仁堂存在高度近似的情形。
从目前情况来看,北京同仁堂仍使用着上图图形作为主商标,而津同仁的主商标已换成“太阳”“天工”。后者为何要更换商标,选择与“同仁堂”字号毫不相关的文字作为商标?津同仁并未对外公布,外界亦无从知晓个中缘由。
更换主商标是否暗示着津同仁在商标上对北京同仁堂的妥协?本次侵权诉讼是否将对津同仁带来经营上的不利影响?
津同仁表示,公司目前使用的企业名称、字号及简称,均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在合理正常的范围内善意诚信使用。字号重叠对公司生产经营不存在重大不利影响或潜在重大不利影响。且目前公司使用的商标、表示与北京同仁堂所使用的注册商标存在显著区别,不容易导致混淆误认。
老字号是从传统的商号发展而来,承载着历史印记,因此受国家保护。2022年1月,商务部发布的《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对老字号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名称权等违法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北京同仁堂、津同仁同时受到商务部认定,出现在《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这或将加大本次侵权案件审核的难度。但若本次津同仁被判定侵犯北京同仁堂商标权成立,该公司恐将面临更名风险,对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销售费用率畸高,被质疑商业贿赂
企业名称时客户以及消费者记忆其产品的关键因素,假设后续津同仁需变更企业名称,意味着该公司在此后的业务拓展时,需向客户解释变更原因、解开疑惑,才能再次以新名称得到顾客及消费者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或将加剧津同仁销售费用率畸高的问题。
据招股书,2019—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津同仁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54亿元、4.01亿元、5.15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7.56%、49.03%、50.86%,呈逐年攀升的趋势。
同期,A股71家中药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均值分别为11.72亿元、10.44亿元、11.72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分别为34.25%、32.06%、32.61%。
对比之下,报告期内,津同仁的销售费用率远超行业均值10个百分点至20个百分点左右,且该公司销售费用率的走势与行业整体走势背离,双方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具体来看,近三年,金陵药业(000919.SZ)、莱茵生物(002166.SZ)、信邦制药(002390.SZ)、片仔癀(600436.SH)、白云山(600332.SH)等企业的销售费用率基本保持在10%以内。以销售费用率从高往低进行排名,津同仁的销售费用率在41家同行中分别排名第二十一、第十二、第十,排名逐渐靠前。
招股书将步长制药(603858.SH)、沃华医药(002107.SZ)、汉森制药(002412.SZ)列为同行可比上市公司,报告期内,上述企业的销售费用率均值分别为49.89%、48.05%、47.47%。
对比可知,上述三家同行的销售费用率均值走势与行业整体一致,津同仁的销售费用率在2019年略低于上述三家企业均值,但到了2021年亦攀升至高于上述三家企业均值。
从销售费用构成看,报告期内,津同仁的市场推广费分别为3.03亿元、3.64亿元、4.85亿元,占各期销售费用的比重分别为85.6%、90.77%、94.23%,占比较大且持续增长。
据津同仁,该公司各期市场推广费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71%、44.5%、47.93%;同行均值分别为47.86%、44.58%、43.35%。可以看到,同行的市场推广费占比呈逐年下滑趋势,但津同仁却呈相反趋势。
从津同仁披露的市场推广费构成来看,该公司的推广费包括学术推广、渠道建设、咨询及信息收集等三大类,占比从2019年学术推广最高,逐渐发展至2021年的三类支出均衡的状态。
在首轮问询中,证监会要求津同仁说明推广活动情况,包括组织方、活动内容、频次、人次、费用报销指出等,是否具备合理性,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
津同仁在回复中披露,2019—2021年,公司组织的会议数量分别为3000次、2367次、2839次,包含区域学术会(参会人员规模为60人以上)和小型学术会(参会人员规模为10-40人左右)。其中,区域会议分别为371次、296次、454次;小型学术会分别为2629次、2071次、2385次。
简单计算,报告期内,津同仁的区域学术会频次分别为1.02次/天、0.81次/天、1.24次/天;小型学术会频次分别为7.2次/天、5.67次/天、6.5次/天。
这意味着,津同仁需全年无休,每天举办会议才能达到上述会议数量,即便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仍将近每天有一场60人规模以上的区域学术会,以及每天5场以上10人至40人规模的小型学术会。
为证明自身的推广活动具备合理性,津同仁列举了西点药业(301130.SZ)、多瑞医药(301075.SZ)、粤万年青(301111.SZ)的会议情况。
对比之下,2019—2020年,西点药业的会议数量分别为890次、617次,粤万年青的会议数量分别为495次、720次,均远逊津同仁;多瑞医药会议的数量分别为10169次、10888次,远超津同仁。
西点药业的产品领域涵盖抗贫血药物、治疗精神障碍药物、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及抗肿瘤治疗辅助用药等;粤万年青产品应用范围涵盖胆道类、降糖类、清热解毒类、心脑血管类等13个用药领域;多瑞医药的产品布局重点围绕围手术期和急抢救领域,是血浆代用品细分领域的供应商。
从上述企业的产品应用领域或许能解释为何其在会议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津同仁产品应用领域非急救类,与西点药业、多瑞医药存在重叠(心脑血管类),但该公司的会议数量却是前述两家企业的3倍至6倍,难言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企业有两家为化学制药行业,与津同仁所处的中药行业所处分支不同。津同仁未列举招股书选取的步长制药、沃华制药、汉森制药等同行的会议情况进行对比的原因是什么?引起外界广泛猜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