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信息时代,互联网人怎么保持大脑的高效运转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受限于大脑容量、能量供给等因素,我们大脑所能利用的资源是一定的。那么,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人怎么保持大脑的高效运转呢?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人们在农业时代的时间最长,每天大多时候都在田间。直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被组织起来,从田间进入到那一个个喷出浓烟的厂房中工作

除了比拼谁干活的速度快、谁干的时间长,开始出现了用脑力工作赚取更多佣金的技术人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代表性产物“计算机”开始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力量,人们的工作地点从厂房来到了一栋栋水泥大厦的格子间。

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式向信息时代过渡,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脑力驱动的的智能为主。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显著的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流通的即时性,无论发生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的新闻,只要出现在网络上,马上就能被另一个地方的人们获知。

即时性给人们带来速度的竞争,今天做出来的产品,发布后的下一秒就会被竞争对手跟进。

以至于,人们不再在意你有没有这个功能(反正最后大家都会有),而在意你是不是第一个做出来的。

比如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大家很难拥有独有的优势,只能争抢「首发」:

首发第一款全面屏手机;

首发第一款折叠手机;

首发最新骁龙处理器;

……

在这么多首发的背后,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有多好呢?大家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堆砌手机性能的不止优秀的配件,还有一根根研发人员的头发。

研发工程师们总在自嘲:我变秃了,也变强了。

研发工程师们并不是孤单的脱发者,跟之一起奋战的,还有那一个个站在他们后面的“产品汪”。也不仅仅这两个角色,还有运营、设计、售前……

在这个浪潮之下,每一个人都在极力地运转着颈上这颗圆圆的脑袋。

公司为了在这个浪潮中站住脚跟,宣扬着996、997。在这种高压之下,人人疲惫不堪,即使时间加长了,好像也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

最终导致的就是大家的工作时间都变长了,同等增长,也就没了优势。

到了这里,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在同等时间下,让大脑的运转更加高效?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发现:如果一项工作未完成,人们就会对其念念不忘,即使强迫自己做其他事情,这项未完成的工作总会时不时的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当下有意识在做的事情所需要的大脑资源称为显性认知资源,而那项未完成的工作,时不时出现所占用的大脑资源称为隐性认知资源。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受限于大脑容量、能量供给等因素,我们大脑所能利用的资源是一定的。所以,当大脑被大量的隐性认知资源所占用时,我们在处理当下任务所能调用的显性认知资源就会减少。

就像我们手机关闭的程序,并不会完全退出,依旧在后台运行一些线程,久而久之就会卡顿。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出现疲惫不堪的情况,脑袋里好像有很多事情在做,但是每一件都做不好,无法专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所以,要想让大脑高效运转,一个要点是:减少隐性认知资源的消耗。

具体的两个方法如下:

1. 卸载负担:记录

心理学家Pennebaker和beall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压力过大、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让他们每天花15-20分钟,写下“最令你感到焦虑、给你压力最大的事情”,持续四天;

第二组:要求与第一组一致,但是题目改为描述一场聚会或者写一个小故事等等;

第三组:继续接受正常的心理咨询,不作其他要求。

在随后的跟踪调查中,第一组普遍反映,他们感到压力变小了,状态有所好转。对三组的体检也显示,第一组的身体指标恢复水平,普遍优于其他两组。

Pennebaker和beall解释到:把压力源写下来,会给大脑一种「这些信息已经记住的」感觉。这时,本来占据了隐性认知资源的压力信息就被释放出来了,大脑得以将这部分资源投入到其他地方。

因此,一个改善大脑运转效率的方法:「记录」

比如说,在画原型图、流程图或者写活动方案的时候,临时需要去做其他事情。此刻花费一点点时间,在停下来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记下正在思考的问题:

下一步,xx角色的操作路径;

不同用户点击规则设计;

现场物资准备清单;

……

这样记下来,有一个好处是让大脑收获确定性,不会在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还得想当时做到哪里了,接下来要做什么。

另一个好处是,做完临时的事情,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上,能够更快上手,接上原来的工作线路。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会在 不经意间产生一些想法和灵感。有时这些念头会一直在我们脑海里萦绕,影响我们当下的工作,有时又会突然消失,让我们追悔:啊,刚才那个想法是什么来着?

这种时候,赶紧把它记下来,既释放了大脑的负担,也帮助我们留下了这个想法。

2. 减少决定

除了隐性认知资源,另一块消耗我们大脑资源的就是大量日常琐碎的决定,比如说:

今天穿什么衣服?

明天自己做饭、还是外卖、还是下馆子?

今天去图书馆?还是去跑步?或者去游泳?(最后:算了,还是待在家玩手机吧)

……

不可否认,这些日常的决定正是组成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在我们悠哉悠哉的时候,把时间用在这一块地方并没什么不妥。

不过,在繁忙的时候,这些琐碎的决定会跟工作或生活上的思考争夺大脑资源,从而导致效率低效。有意识地将部分日常决定固定化,有助于减轻大脑负担。比如说:

工作任务有重复的时候,可以提取相同的内容,制作成规范的流程或模板,减少重复工作量;

生活上按时作息、定期锻炼等等。

以上主要从大脑认知资源一定,通过减少其他浪费(隐形认知资源、花费时间的琐碎决定)出发,来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下面,将从大家习以为常的多任务处理工作上,看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3. 减少任务切换

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汀通过研究表明:你以为在同时执行多项任务的时候,实际上在你的大脑中发生的是:一次只处理一项任务,然后快速的切换不同的任务。

大脑从一项活动切换到另一种活动时,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会燃烧氧化葡萄糖,氧化葡萄糖是大脑专注于任务的燃料。

我们处于多重任务状态时,这种快速、持续的转换会导致大脑快速燃烧燃料,让我们很快就感到疲惫、迷失方向。

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一块时间内,尽量处理单项任务,而不是陷入“多重任务”的疲惫区中。比如可以有意识根据实际的时间,进行不同时间块切分。

番茄钟的专注原理就在于此,通过切分时间块,在我们在短时间内保持专注。

但是,而番茄钟的计时过于固定,不够灵活。在当前这种快节奏的时代下,我们每天基本处于满负荷处理多项工作的状态,很难按照番茄钟固定的时间工作

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将一个项大任务切割成——耗时短(10-30分钟左右)、有意义、可执行、可操作的多个小任务。做完任务就停下来,而不是时间到了就停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干扰,也能够减小阻力,避免拖延。

另外,对于同类型的任务,大脑使用的区域差别不大,在切换的过程中消耗资源较少。

所以,将同类型的工作放在一起处理,可以减轻我们切换任务消耗的能量。比如说:

专门抽出15分钟处理沟通事项的工作,处理邮件,答复同事消息、请教问题等等;

抽出半小时,用于处理画原型图、流程图、梳理业务流程这类逻辑类问题;

……

总结

不可否认,现在脑力工作占比越来越大了,更别说人工智能的发展,迫使我们得努力用好自己的大脑。希望本文提及的三个方法:记录、减少决定跟减少任务切换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丹尼尔·列维汀

大脑黑客》尼尔·帕维特

《认知心理学》E. Bruce Goldstei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网人  网人词条  运转  运转词条  大脑  大脑词条  高效  高效词条  保持  保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