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盘点了哈啰单车/美团单车/滴滴青桔这三家的发展变化以及共享单车领域的整体格局。
近日,美团旗下摩拜单车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共有近18.92万用户通过App等渠道举报私占、破坏共享单车超27.87万次,涉及车辆超20.56万。
仅举报涉及共享单车就高达20.65万辆,未被举报的私占、破坏单车数量有多少?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大家难免都会感觉有点沉重,毕竟在2017年,共享单车就成为了中国“共享经济”最受关注的一种成果,同时在舆论中,“共享单车是一面国民素质照妖镜”也成为了一种共识。
但目前看来,一部分人对共享单车的私占和破坏,依然是一个威胁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如同附骨之蛆,在共享单车兴起、繁荣、冷却的每个过程中,都没有得到过有效治理。
但是可以非常明确的说,私占、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行为。
私占、破坏共享单车侵犯了共享单车运营商的财产权,警方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可以对违法犯罪分子实施拘留、罚款处罚。
以现代法律的严肃性来说,不存在法不责众的回旋余地。但是私占、破坏共享单车的人实在太多,很可能数以百万计,这不是一个单纯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在于,当前社会依然盛行的“占有”价值取向,和共享经济的“非占有”、“共享”价值构想之间,并没有一个充分的缓冲和过渡。
“共享经济”是美国两位社会学家在1978年提出的一种构想。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可以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
受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10年前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时空限制被进一步突破,“共享经济”才算是落实到了现实实物层面,这时开始出现Uber、Airbnb这样的实物共享平台。
中国“共享经济”的最早代表,可以说是2012年成立的滴滴,但是2014年成立,开辟共享单车行业的ofo,拥有更纯粹的共享经济理念:“以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ofo的“城市大共享”计划,多少可以看到它对这种理念的贯彻,这个计划欢迎自行车品牌与生产厂商将自行车接入ofo,同时也鼓励市民将闲置自行车共享出来,接入ofo平台为更多人提供服务。共享出自家自行车的市民,也可以免费使用所有ofo平台的单车。
坚持“共享经济”理念的ofo跑得倒是挺快,但是没能跑多远。于是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开始加速悖离“共享经济”,成为共享经济的奇葩。
当2016年ofo开始在全球拓展市场的时候,没能防备好后院起火,当时20多个共享单车品牌一齐涌现,在数十个城市内和ofo争夺市场。有从一二线中心城市开始向下拓展的,也有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非常热闹。
2017年,“共享单车”入选民生热词,“共享经济”也成为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一个概念。摩拜凭借微信小程序异军突起,3月29日,摩拜单车接入微信钱包九宫格,很快就就成长为足以和ofo分庭抗礼的大巨头。
2017年底,走农村包围城市和精细化运营路线的哈啰单车受到了阿里的青睐,2018年阿里对哈啰单车狂砸200多个亿,成为哈啰单车最大股东的同时,也把哈啰单车推上了行业顶级巨头的宝座。
到2018年,ofo陷入资金短缺泥潭,被自行车生产厂家追债,在用户退押金压力下尽力挣扎,甚至被第一大股东滴滴果断抛弃。
ofo的困境,是当时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普遍困境的一种映射。哀鸿遍野中,只有三位幸运儿有可能将这场比赛继续打完:
新入局的滴滴推出的青桔单车;
阿里资本加持下的哈啰单车;
被美团全资收购的摩拜单车。
但是他们本身也都越来越偏离“共享经济”的本意,“共享经济”成为被收藏起来的一块招牌,有用了就拿出来亮一亮,没用了就拿块布盖好。
事实求是地讲,这种做法并不值得过分指责,毕竟对“共享经济”很有追求的ofo已经成了反面教材。
对“共享经济”没有执念,也并不一定就能把共享单车这门生意做好。滴滴把这一点诠释得最明白。
滴滴本身虽然是中国“共享经济”的代表之一,但是滴滴对“共享经济”的认识一直非常灵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其在2015年6月推出的顺风车。
滴滴顺顺风车本身的定位是“共享出行”,进一步释放闲置车位的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实惠的出行解决方案。但是在宣传的过程中,顺风车一开始就歪得很离谱。
在宣传顺风车期间,为了调动广大车主和乘客参与,滴滴有意突出了社交属性。
“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方向歪的离谱,带来的结果自然是灾难性的。
2018年1月9日,滴滴宣布托管小蓝单车,撇开重金投入过的ofo直接亲自下场,当年1月底就火速上线了自己的青桔单车。滴滴对青桔单车是寄予厚望的,“青桔”之名呼应滴滴公司名“小桔科技”,而寓意是略显青涩又饱含希望的果实。
但是寓意再美好,现实中也不会有人对滴滴的“青桔单车”高看一眼,尤其是在2018年。
在青桔单车正式发布后没过几个月,滴滴顺风车相关的恶性刑事案件,就开始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尤其是震惊全国的“空姐遇害案”,直接给滴滴带来了危及存亡的舆论危机。
2018年9月27日,滴滴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发展告一段落,但围绕着滴滴的负面舆论不曾止歇。
因此,虽然在整个出行领域,滴滴依然是霸主。但是在共享单车行业,最晚出场的青桔单车和它的寓意一致,很青涩,依然还是个小老弟。
哈啰单车异军突起
哈啰单车一开始并不起眼,2016年9月才正式成立,11正式投放市场。入场的时间比较晚,这时市场上已经有数十个共享单车在相互绞杀,哈啰冒头的机会很少。
但是因为哈啰单车始终选择差异化路线,切入低线城市、切入景区,坚持精细化运营,所以哈啰的韧性一直很好。
2017年12月,在共享单车行业开始步入寒冬的时候,阿里开始了对哈啰单车的投入,之后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2018年3月13日,哈啰单车宣布“全国免押战略”,芝麻分650分以上者,可通过支付宝“扫一扫”车身二维码,在全国免押金骑行哈啰单车。占据支付宝入口,首推免押骑行的哈啰单车,很快就展开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急速扩张。
在2018年的4月、6月、7月、9月,蚂蚁金服四次投资哈啰单车。其中哈啰的E+轮融资由蚂蚁金服单独投资了20亿人民币。加上今年阿里在哈啰身上陆续投入的资金,阿里已经累计在哈啰身上花出了200多亿元。
总的来看,2018年是哈啰扩张最激进的一年,激进得近于野蛮。
2018年7月21日凌晨1点左右,40余辆滴滴青桔单车在开封遭深夜剪锁,此事引发河南公众强烈关注。
2018年8月13日,有开封媒体发布消息称,开封警方经调查发现,涉案的8名嫌疑人中,有7人为哈啰单车开封运营部员工。8月14日下午,哈啰官方发布了“致歉和声明”,确认曾有该公司员工参与此违法事件。但同时暗示有“友商”在此事件中充当了策划“主谋”。
这个“友商”到底是谁,哈啰没说清楚,大家可以自己猜。
不管怎么说,就在这样的激进扩张策略下,名不见经传的哈啰单车在眨眼睛异军突起,最终成为了共享单车行业真正的胜利者。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近日表示,哈啰单车已经进入360个城市,在行业有50%以上的占有率。
美团上演巴蛇吞象
在硕果仅存的“共享单车三巨头”中,滴滴做共享单车很容易理解,无非就是为了拓展出行领域的版图;阿里扶持哈啰单车,无论是为了加强在线下出行领域的布局,还是单纯的就是为了散钱扩张,都不是什么问题,毕竟阿里财雄势厚。
但是,美团在2018年已经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依然在4月份以37亿美元,对陷入困境的摩拜完成全资收购,这个头铁程度就有点令人诧异了。
2018年产业界有一种流行说法,认为美团当时对300多亿的上市前估值并不满意。为了提升估值,美团在出行领域搞“无边界”扩张,旨在发挥出行领域和吃喝玩乐的协同作用,把“Food+Platform”的故事讲的更生动,提高资本市场对美团的期待。
无论这是不是美团的本意,美团收购摩拜的代价都太高了一些。
从2018年4月美团和摩拜达成的收购协议来看,美团收购摩拜的总价为37亿美元,包括27亿美元的实际作价和10亿美元的债务。这差不多就是230亿元人民币,比阿里截至2018年底投在哈啰单车身上的钱还要多。
除了这笔钱,收购摩拜对美团整体造成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而且影响深远。
2018年美团靠补贴战术,已经基本终结了外卖江湖的混战,只剩下饿了么一个对手。4月份在美团收购摩拜的同时,阿里也完成了对饿了么的收购,至此,美团和阿里的对抗局面进一步升级。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团选择外卖涨价,以补贴亏损不止的共享单车业务。
2018年美团外卖实现收入为381.4亿元,同比增长81.4%,看起来不错,但是商家表示不赚钱;外卖骑手表示收入压力变大;用户更是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补贴没了,外卖价格还在上涨。
饿了么外卖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是涨幅不及美团,这就导致现在饿了么在一点点的扳回局面,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尽管付出了这样高昂的代价,但是美团这个大手笔依然值得称道。
2019年1月23日,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宣布摩拜已经全面接入美团APP,之后摩拜单车将更名为美团单车。
近日,如果使用摩拜微信小程序扫码骑行就会发现,一旦打开摩拜小程序扫了摩拜的单车,就会看到小程序会直接弹出前往美团APP的推荐,最近上线的“单车祝你春运抢票回家”也是想尽办法把用户往美团APP引导。
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投放美团单车之后,美团APP中,骑行摩拜单车或者美团单车需要分别扫码。
近期更新后,只需要扫一次二维码,就可以解锁摩拜或者美团单车,美团单车替换摩拜单车的步调在明显加快。
吞并近两年,美团已经完成了对摩拜的初步消化。
三巨头之间的“旧怨新仇”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阿里、美团、滴滴这三个在零售、生活服务、出行三大领域都是魁首的巨头,为什么会与本业关联性较差的共享单车行业,搞这么一出大会战?
2018年是共享单车行业重新洗牌的一年,是秩序重构的一年,也是滴滴、美团、阿里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的一年。
2016年10月,时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这一概念,即“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人、货、场的重构”。
到2018年,新零售的落地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并且在2018年,美团冲刺上市,要搞无边界扩张;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滴滴想要进一步整合国内出行行业市场,加速在海外的扩张,到全球市场攻城夺地。
阿里加强对线下的渗透,美团四面出击,滴滴想要一统出行行业。阿里收购饿了么威胁到美团,美团推出美团打车服务,惹恼滴滴;滴滴回击美团,推出滴滴外卖,三家打成一团,矛盾在共享单车行业集中爆发。
所以在这一年,共享单车行业的多品牌混战,虽然变成了巨头之间的大战,但是激烈程度丝毫不减,行业乱象进一步加剧。
这场战争的结果比较非常明确,阿里扶持的哈啰单车全面获胜,美团吞下摩拜之后完成消化,吃下第二大的市场份额,滴滴寄予厚望的小桔单车勉强维持,忝居末座。
2019年的基调,主要就是行业进一步规范,三大巨头之间逐步划定界限,开始适应行业新秩序。
2020年,烽烟再起
但是美团总是不安于现状的。
在11月21日的Q3财报电话会议上,美团点评CEO王兴表示,我们的共享单车是明年核心的一个投资的领域。公司将继续在共享单车业务上的投入,增加营销,包括品牌推广方面的投入。
表明了美团对于目前秩序的不满,和改变共享单车行业现状的积极态度。
王兴还表示:“我们已经大幅度的提升了单车的设计,包括整个单车的供应链,包括整个单车的价值的准绳也做到了提升,我们也看到了美团单车这块在这一年获得比较好的周转率业绩,也相信我们会抓住一些好的机会窗口,在下几个季度更换一些老的单车,也会进一步去提升我们的用户基础,提升用户在平台上的黏性。”
这话里面有一条很关键的信息——提升单车的价值准绳。不是说说而已,美团是真的在做。
今年10月份,美团开始在北京试调整计价规则,新版计费规则具体调整为:起步价为1.5元(即开锁后30分钟内),骑行超出30分钟,则收取时长费,即每30分钟1.5元,不满30分钟的以30分钟计。
简单来说,就是骑行半小时1.5元,1小时3元,价格涨了三倍。
11月底,滴滴的青桔单车跟进提价,12月哈啰单车也选择提价。于是到今年12月,我们就彻底告别了ofo的1元每小时时代,进入3元/小时的新阶段。
根据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共有1950万辆,覆盖全国360个城市,注册用户数超过3亿人次,日均订单数达到4700万单。
哪怕在三巨头提价之后,订单数量有可能会有所减少。共享单车行业的2020年的市场规模也大概会在500亿元以上。
这样规模的市场,对于阿里来说可能只是一份甜点,但是对于美团和滴滴来说,就可能带来扭转局面的决定性力量。
所以尽管看起来,目前的共享单车三巨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默契,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三家巨头之间的竞争,依然有可能会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