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欧阳娜娜带火Vlog这一短视频形式后,不少人期待Vlog成为下一个风口,但是几年过去了,Vlog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大热。
在继15s短视频之后,Vlog作为当下最新鲜的内容形式,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在Vlog中,Vloger提供了另一种生活视角,生活的新鲜体验,至于观阅者,有的则是为了填补空虚,有的是为了寻找生活仪式感,有的却是抱着对Vlogger的好奇与窥视欲而来。
那么,什么是Vlog?
Vlog = Video + Weblog/Blog,直译过来就是「视频播客」。它以记录、分享生活为主,拍摄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出镜,与短视频相比它更私人、更生活化。
早在2012年,YouTube上便出现了第一条Vlog,随后不久,Vlog引爆国外的内容市场。有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月19,YouTube平台上每小时就会产生2000条Vlog作品。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这股热潮显然晚了许久,直到2016、2017年,Vlog在国内依旧只是个小圈子的流行文化,早期的Vlogger大多在B站、微博上发布自己的作品,与现在的「盛世」相比,少有人问津的寥寥几条Vlog,仿佛更像是他们对于真实生活的一种分享。直到2018年下半年,欧阳娜娜以留学生的身份发布了一条日常Vlog。
亲民、清纯、元气等正能量形象,不仅冲刷了属于「鹿小葵」、「蚂蚁竞走十年」的渣演技,还让退出娱乐圈的她吸粉无数。
不知是因为Vlog的「洗白」先例,还是别的什么,随后不久,王源、瞿颖、关晓彤等明星纷纷加入Vlog阵营,一时间全明星Vlog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正因为受明星催化效应的影响,Vlog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小众圈的大门就此打开,一时间,微博、B站纷纷推出Vlog征集计划,各类Vlog工具App也顺势而为,尝试起了社区转型。但是这股热风并没有吹太久,一段时间后Vlog回归冷静。
今年四月,抖音、百度等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的「Vlog扶持计划」,再次将Vlog提上了风口。
半年过去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拥有火爆概念的Vlog,却没有一个能够拿得出手的爆款;引得众人关注,却没有引来众人的追捧与投身其中。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为何在短视频大热下趋势下,Vlog却不愠不火?我们尝试来解析一下。
一、身在Vlog,心在「荒」
与短视频相似,Vlog的受众面很多广,上至大牌明星,下至四五线城市的朴素青年,都是它的「信众」。
与短视频有所不同不同,Vlog最大的特点就是非虚构。Vlog具有较强的人格属性。即每条故事的内容都应是真实的记录,而非彩排。它不是表演亦不是短剧,papi酱等那种剧情走向的短视频内容都不能称作是Vlog。
正因为无关剧本的写实,与随手即拍的亲民,让Vlog比传统的视频广告更容易打动用户。
那么问题来了,这看似亲民且更具号召力武器,为什么会一再「熄火」?
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1. 大多的Vlog都是比较干瘪的流水账
拥有超2.5亿日活的抖音,每日增加的内容创作数以亿计,其中大致分为三种:
推广信息,营销产品——官方账号等;
靠颜值、靠才华、知识共享——网红、自媒体等;
自娱自乐,自得其乐——普通人。
但是上述三种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在记录真实生活,无人知晓。
至于何种风格的内容在抖音上会火?是花样翻唱一首爆火的歌?是模仿一段网红舞蹈?是反复炖煮的油腻鸡汤?再或者是无数人打卡过的隐匿美食、网红圣地?
在刷完两个小时的抖音内容后,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大多各种Ctrl+C加Ctrl+v内容的切换。只要在抖音上什么内容品类多,多到足够洗脑,那么便是「火」了。
反观Vlog,它的本质更倾向于生活、主题也更广泛。其内容除了传统「易撞车型」的衣食住行外,还有很多内容向。如,剪头发,郊游、逛超市等。虽是琐事,却拥有着更多的创意点。
以靠Vlog顺利「洗白」的欧阳娜娜为例,她的内容简单且切近生活——装饰房间、日常碎碎念、第一次做料理等。看上去零散的日常被记录下来后,平淡的生活仿佛被裱入了相框。
但是,这未经彩排的表演,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虽为日常就地取材,想要将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日常,拍出吸引人的感觉,并非易事。
以今年年初,景甜发布的第一支Vlog为例,通篇内容寡淡如水,大抵不过是,工作人员问:凉快吗?开心吗?
试问,你会去浪费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十分钟,去看一个普通陌生人在那里自问自答吗?当然不会。
因此,在Vlog上火起来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情节与内容,而是创作者。
2. 无法快速风靡
从本质上看,Vlog更亲民,更应该成为用户的宠儿的,风靡期的到来只会早不会晚。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其一,用户习惯。Vlog的记录属性让它难免会呈现出流水账的现象,冗长、碎碎念的表达方式与现如今的快节奏、快餐式生活相悖,更不符合用户对于内容消费的偏好和习惯。
其次,Vlog的对手众多。抛开短视频不提,作为一个悠闲娱乐的视频类内容产品,它所面向的不仅是也同类视频内容——综艺、网剧、直播等,还有咨询类内容产品,以及各种中小手游。
用户时间早已被各种娱乐休闲类内容分得七七八八,此时入局,能够抢夺的用户时间多为碎片式时间。因此,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仍站在不易撼动的位置,Vlog很难能从中分一杯羹。
最后,缺少平台入口。想要看电影、刷剧,可以直接下载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等,想要看短视频、直播,可以下载抖音、快手等。
然而,想看Vlog,却没有一个能够专供其用的平台,各大平台都只是将其当做是一个视频内容品类。B站上走一走,微博上看一看,Vlog就像是个四海为家的浪子。这也导致了创作者的无法聚集,受众群体分散,以至于流量分散,始终是一个小众化圈子。
反观国外,YouTube平台将Vlog的流量统一,聚集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吸引更多的内容消费者入圈。
3. 始终无爆款
到目前为止,市面上仍没有一个能够称得上是爆款的Vlog。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将它与互联网上,迅速爆火的两款视频内容做一下比较。
短视频: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内容之间的模式化模仿与有套路化演绎,形成了短视频的现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一直爆款连连,毕竟火了才有人模仿你。
与短视频内容相比,Vlog更像是一种视频呈现出来的心情日记。这项功能与微信朋友圈、QQ空间说说相似,或者说几乎一致。只是,视频所呈现出的是比文字、图片更生动的效果。
因此,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Vlog没有短视频爆得多且快了。毕竟,没有特殊的情景没人会称赞一个陌生人的心情日记。
直播:
我们将进度条拉至直播行业刚兴起时,那时的直播的内容真的很无聊。
不是蛇精男女唱歌跳舞,就是发呆,卖萌、秀下限。此处吃播的必须拥有姓名,当时,中韩日三国吃播博主狂吃不胖的体质,成为了许多人梦想。
现在的Vlog与直播真的很像。这种像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方向上,而是内容消费者的心理:
其一,好奇心、窥探他人隐私;
其次,从他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获得认同。
再或是用他人充实的生活来填充自己日常的空虚。
但是像并不代表一样。直播与Vlog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播的即时性。在直播中,观众与主播之间能够即时交流,更快且有效的了解观众的所思所想。而Vlog是通过剪辑的视频分享,与直播之间缺少了一点灵魂——「用户需求」。这也让Vlog变得更像是流水账了。
因此这也就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为视频内容,别人爆款连连,而Vlog却一直停在风口驻足不前。
二、问题有了,出路了呢?
难以做出爆款的Vlog,罪不至死。失去了爆款选项,却让它有了更高一层的想象。
1. 较长于短视频的时长,Vlog给予了品牌商更多的想象空间
过年期间,华为以「回家」、「年夜饭」、「离家」为主题,发起了一场Vlog挑战。在这场活动中,主题、时间与心情,不仅引起了消费者的共鸣,更是用Vlogger们所分享的真实经历, 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塑造了华为温情的品牌形象。
此外,OPPO手机、携程旅游、戴森卷发棒等品牌也都与Vlogger们进行了合作。急速商业化,让Vlogger在展现自我生活方式的同时,又优雅不失方寸的给为品牌商带到了货。
2. 普通人难以出圈,却是网红、明星的新擂台
欧阳娜娜的顺利「洗白」,让浮躁已久难出爆款的娱乐圈看到了解药。
其一,明星代言更直接、更具生活化,粉丝也会买账。
其二,日常向的属性,让许多急于重立、另立人设的艺人有了捷径。针对每个艺人,各公关团队都会为其私人订制的人设形象。长期维持下去,观众也会买账,圈粉引流只是时间的问题。
3. 内容水平较高有望出圈,专业型、职业性达人的分享地
抖音上有一个名为「燃烧的陀螺仪」的用户,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机长Vlogger」。至今他已经拍摄了近六百条视频,累计获赞早已突破五千万。他的录制场景多为工作环境,内容也以工作为主。物以稀为贵,这样的Vlog正是对用户自身的「替代满足」。
还有像井越、冬瓜这类早期入局的头部Vlogger,他们大多是从事摄影、设计等工作,这些工作让他们美感略高于常人。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常透露出一种别具风格的生活情调。
其实,据目前许多平台多提供的奖励机制来看,现在很多头部Vlogger已经完成变现。
随着品牌商的需求与日俱增,不难看出,平台大力扶持Vlogger的背后,其实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内容生产-聚拢用户-塑造IP-粉丝变现」的铁律。
这是一条所有内容创作者都必去经过的赛道,在这个铁律下,UGC之魂将再次被Vlog的到来而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