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探索未来头部流量的文章,尝试在各种被人忽略的地方寻找新的增长点。一起来文中看看~
人,是社会最小化的活动单位。通过观察人,你能发现很多平时遗漏的关键节点,用科学的方法来说:研究人群,就是为了去发现市场空白。
在前一篇文章《先找到10倍增长的市场,再付出10倍努力》曾提及,流量就是时间,在找到顶级头部的流量之前,人群的时间分布变化就是最好的流量蓝图。
这是一篇探索未来头部流量的文章,尝试在各种被人忽略的地方寻找新的增长点。
一、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员占比降低
在我国的人口结构比例里,社会劳动力在2015年-2035年间,大概是7.60-8.89亿人,占比在52.4%-64.9%之间。
这部分人就是撑起我们大中国的劳动人民,无论是创业的、打工的、当老板的还是买彩票的,他们时刻都在为国家贡献着GDP。
根据最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能看到:2018年的就业人员为7.75亿人,其中:
第一产业(农业)为2.02亿人
第二产业(工业)为2.14亿人
第三产业(服务业)为3.60亿人
看下图近十年,就业人员的总数,在2015年的时候,几乎就停留在某个区间了,意味这是劳动人口的拐点,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长率是逐年增长的。
如果大家对这个没有概念,我们可以看看美国三大产业和中国的对比,就能看得出来,走向发达国家的路上,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是有一定趋势的。
综上,服务业的高速增长,是我们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经之路,而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占比,也是很大的。
根据最新研报指出,美国的第三产业的占比是80.05%,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比例,而当前中国仅为51.03%。
所谓的高收入国家,最本质的理解,就是国民都从事着高收入的工作,仅此而已。从产业对应行业的属性可知,大部分的高净值人群,都处于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要研究的人群里面,劳动力占比最大,而劳动力里面,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比最大,我大概毛估了一下,这部分人到2035年,保守能达到5亿人。
也就是说,现在有3.6亿的存量用户,2.8亿的增量用户。
二、服务业迭代更快,依赖交通更多
服务业和农业、工业不同,大多数体现在各产业地域经济价值层面的不同。
怎么说呢?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一个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行业,从事农业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土地资源的,而且这些土地经济价值相对较低。
这会造成一个问题,农业工作者大多居住在工作地点附近,通勤时间较短。同理,工业也会存在这个问题。
但由于服务业大多在人气高企、商业氛围浓厚、经济价值高的地区,溢价才会被体验出来,这会有虹吸效应,价值高的地方越来越高,价值低的地方人越来越少。而且从上面大趋势来看,服务业的人口也是在拼命增长。
因为地域的经济价值更高,租赁费用也水涨船高,更多的从业者被逼搬离了价值高的地方(俗称市区),这个时候,就服务业来说,通勤时间较长。
当然,这只是个相对的数值,只能说从事服务业的人普遍比工业和农业的人更依赖于交通工具和城市基础建设。
其次,服务行业和农业工业相比,更强调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会产生更紧密的交易频次和总量更大的交易费用。
也就是从事服务业的人普遍比工业和农业的人更看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人和人之间的,还是人和事之间的。
三、生活时间被切割,耐性丧失
人的一天,除了睡觉的八小时,就分为工作和生活两部分。工作的八小时还算紧凑,分为上午和下午,但是生活的那八小时就格外零散了。
以一个服务业青年为例,三餐自己搞定,晚上加个小班,他的生活大概就会分为这五部分:
7:30-8:30 早餐+通勤+发呆
12:30-14:00 午餐+闲聊/发呆
18:00-19:00 晚餐+闲聊/发呆
21:00-22:00 通勤+发呆
22:00-01:00 看书/健身/娱乐等
这还是用工作时间专心上班的人来举例,以我对大家的理解,工作八小时里面,至少还能抽出大概1-2个小时,是用来开小差的。
生活的这些小瞬间,几乎被切得粉碎粉碎的,弊端是你无法在工作日内,完成一些需要投入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尤其是连续性要求比较高的、系统性的学习。但好处就是,某些短时间内,能轻松结束,并且少有收获(或者说让用户感到有收获)的事情,就会广受欢迎。
例如你无法忍受一段2小时的课程,但是你可以接受12节10分钟的小视频介绍。
人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动物,他天性就是懒,但他又期待上进,他喜欢最小的付出,但又期待最大的回报。所有让用户感到爽、感受到快感的产品,都是在开辟捷径,助力用户即时满足。
如果你要做一个捷径,似乎有以下必要条件,注意是必要的,缺一不可:时间短,见效快。
四、用关键词来概括一下
总结一下,回应上一遍的文章,这次关于头部流量的分享,重点在于那些目前尚未被挖掘,或者尚未呈现出势头的人群,我们归纳一下关键部分,其实就那么几个:
其他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入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普及速度
上班族每天的五段时间
时间短见效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