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vlog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欧阳娜娜vlog爆火,微博、b站、vue入局打造vlog社区,一批vlogger民间组织涌现,国内vlog生态逐步成型,已经到来的2019年,会将vlog引向何方呢?
写在前面:
笔者96年-1岁产品经理,现任职于某TMD,对o2o、社交、生活、社区产品比较感兴趣。还在持续打怪升级中,希望能有机会和这些领域的前辈交流,wechat:wsy330382。
十年前,Bilibili还叫Mikufans。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二次元小站,被创始人徐逸在百度贴吧称为「只是a站(AcFun)的后花园」。
十年后,这个从垂直、封闭的ACG文化社区起家,以「视频内容+弹幕文化」形式传播的产品,已经慢慢泛化走向主流社会。越来越多的z世代年轻人伴随着这个网站成长,也因此被寄予「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YouTube」的希望。
(注:z时代,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意指在1995至2000年后出生的人。是第一个自小同时生活在电子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原生世代,由科技发展形塑的社群关系与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此世代的自我认同。——Wikipedia)
作为强文化社区,b站的up主是内容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元素。截止2018年末,up主创作的原创高质量视频(PUGV)撑起了B站全网85.5%的流量,该比例仍在上升。
鬼畜剪辑白鼠/狮子/局长/路人(四大欠王),游戏领域老番茄/敖厂长/散人/老菊,美妆博主党妹/栗子/毛蛋/nya……当我们提起这些名字,会发现尽管其中很多已成主流互联网界的kol,但还是和「b站up主」这个标签紧紧捆绑。如此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从何而来呢?
本篇文章从vlog切入,以bilibili为载体,站在z世代创作者的角度,来聊聊风口、平台,和在这个浪潮之巅奔跑、欢笑、尖叫的年轻人。
文章目录
一、前言
二、我在b站拍vlog
第一支vlog:新人都是怪物!
第六支vlog:太长不看?!播放量最惨淡的vlog
第八支vlog:上了b站首页banner;最喜欢的果然还是blackpink!
三、平台生态和粉丝关系
只有b站才是up主想投稿的网站吗?
知乎和b站的对比
四、商业化变现
不想赚钱的up主不是一个好up主!
五、后记
文章共有6000+字,大家可以拉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看(不要太长不看啊喂!ヾ(°д°)ノ゛)
一、前言
康康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读information engineering。和人们对工科生「木讷寡言、不解风情」的刻板印象不同,95后的康康更像是二次元语境中「可爱的男孩子」——他追星、染发,喜欢动漫、日音,会用美颜相机里的小松鼠贴纸,并且有着可以和《银魂》设定媲美的吐槽力。
我和康康在去年互联网校招的时候认识,他志本不在此,毕业后便申去了香港继续读书。也是因为一开始接触vlog就在b站,18年11月末,他选择b站作为开始投稿的平台。截止现在投稿10个,主要以校园生活为主,除了自习、期末考、看书等校园元素之外,还有追星、旅行、染发等日常生活。
第一支校园vlog收获2.4万+播放量和上千粉丝,总计观看数13w+。对一个没有团队运营、没有买钱推广的素人来说,可谓是「新人都是怪物」式的成绩了。
二、我在b站拍vlog
2.1 第一支vlog:新人都是怪物!
在拍第一支港中大的vlog时,康康选了一个没有课的周二。
在网上的vlogger中,他很喜欢宾大的博主李萬一,还有南加大的台湾YouTuber女孩craziejulia。他觉得前者是漂亮小姐姐;而后者更接地气,和身边随时能看到的普通人一样。
julia的vlog像杯不温不开的白水,而她在YouTube第一支vlog下热评第一的留言说: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种影片?因为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到大家共同的影子,这种影片虽然简单,但是最能代表广大海外留学生每天的真实日常。
因为自己正好也在香港读书,康康把自己的vlog定位切到了「校园」的垂类。在拍第一个视频时,康康把julia和李万一的视频看了很多遍。开头也模仿了julia vlog1视频里拍摄起床洗漱的流程,他笑称:
“不过这个是梳洗整洁之后又爬回床上表演起床的。”
“那为什么要把第一个视频设定为到「港中大one day with me」?”
“当然也有蹭一波学校牌子流量的目的啦哈哈哈。”
图为康康在第一支vlog里去琴房练琴,展示钢琴十级的小才艺
康康对第一个视频的预期播放量是几千。第一个视频经过了三个阶段:
1)冷启动:
手段:刚放出时没有什么自然播放量。转发到朋友圈,请熟人帮忙转发投币收藏;
结果:很多朋友转发。获取到7-800的播放量;
2)自然新增:
2-3天:涨到1w;
一周后:涨到2w多;
自然新增的量应该是有平台辅助的推动。我们可以合理猜测一下:
来自用户侧的流量入口:
热点事件,因为用户主动发起搜索行为而获得「搜索流量」;
知名up主,在用户关注的时间线/主页feed流里获得「粉丝流量」;
来自平台侧的流量来源:
(1)运营位banner(无差别)
全网优质内容,运营人工筛选,无差别推荐。
(2)首页Feed流(个性化)
订阅话题/标签的相关内容分发;
热门内容的推荐(如「很多人点收藏」「5k点赞」「动画.硬币飙升」「万物皆可逮虾户」)。
在初投稿的情景下,用户侧没有任何场景,平台侧也没有运营位banner,可以推测出是在首页feed流中被平台推荐了。
进而推测一下b站的推荐应该是:投稿在一定时间内自然新增达到一定量级,触发某种算法进入人工复审队列(初审在投稿),再进行主feed推荐和banner推荐。
另外,自然新增的来源除了用户侧的粉丝关注之外,还有平台侧的频道入口。b站的pc端完全按照时间来排序,但是app端不是,投稿时间在一定时间范围(大概是7天)内的都会被展示。
说了那么多,敲黑板划个重点:想要获得后续平台的流量推荐,初发布的时间内,一定量的自然新增很重要。
(以上纯属推测,如有偏颇,欢迎拍砖)
2.2 第六支vlog:太长不看?!播放量最惨淡的vlog
第六支vlog拍的是圣诞节的香港迪士尼。拍摄这支视频时,康康在香港买了个b站美妆博主人手一支尼Canon g7x。
“是因为手机拍摄已经没法满足需求了么?”
“倒不是。人想买买买的时候,总是会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的嘛。”
在朋友圈,康康吐槽过香港的蟑螂飞进了室友乳沟;在这支视频,康康吐槽背后的小飞象永远只在地面打转。在结尾,他还模仿起志玲姐姐早年去迪士尼玩的时候「这是最幸福的地方」的梗。
不过这个有趣的视频只得到了4k+的播放量,不符合康康的预期。
B站的up主有个视频数据管理的后台,可以看到不同稿件的增量数据、播放终端占比、观众属性、观看留存等。
结合数据分析,康康“复盘”了一下这个视频播放量比较低的原因:
内部原因:视频时长在11分钟47秒,对一个vlog来说比较长。所以播放完成度也集中在前一分钟,观看完成度比率较少(—>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太长不看….
外部原因:圣诞节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是一个热门营销节日。在这个时间段集中投稿的视频比起往日激增,流量被稀释很多
于是在后面的四个视频中,康康把视频时常三个都控制在5min左右。
2.3 第八支vlog:上了b站首页banner;最喜欢的果然还是blackpink!
康康拍过的vlog中,有一个上了b站的banner位。
“打开b站被自己的大脸吓到了”,他说:“运营把封面图的浅间寺p前面去了,还换了个标题。”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导语是陈奕迅那句著名的歌词,“可能是看到弹幕有在刷这句话,也有可能是运营喜欢Eason吧。”他表示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个视频能上banner位。
旅行主题是vlog中很常见的一个题材。在YouTube,Andreas Hem、Vincent Urban都是专心耕耘旅游垂类;TK tv辞职做全职YouTuber后,也在拍周游世界的vlog;在国内,支付宝锦鲤“信小呆”也在各种平台发布日本旅行的vlog。
陌生的城市、放松的状态、有趣的异域风情,旅行本身的观赏性很高。但和「记录」挂上钩时,会产生一些矛盾——在拍摄时,记录者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镜头上,于是会不自觉忽略掉身边的人和景,多多少少失去了旅行本身的乐趣。
这是康康的第一支旅行vlog。在平衡「旅行」和「记录」这个矛盾点上,他的解决方式是:事先选择一个主题/目的地,去旅行时,挑出一天的时间专门拍vlog,其他时间就完全放在旅行上。
问及最喜欢的vlog,康康暴露出了追星男孩的真面目“果然还是Blackpink男粉有多拼那支吧!见到四位仙女真的太开心了!每个人都好瘦好美,实力开麦,又宠粉!又酷又萌!太用心了吧!感觉自己是出不了坑了!还能再爱粉墨一万年!#¥%¥%…#@$&^&……”
这支vlog是所有视频中指标最高的一支,一共有4.2w播放量和1k+弹幕。甚至有不是很熟的朋友,在自己b站的信息流里靠推荐刷到了这支视频。
图为康康追星vlog的弹幕
三、平台生态和粉丝关系
康康第一次接触vlog是在b站。去年秋天,大学同学给他发了个链接。
“看完之后,可能中了b站的某个推荐模型,b站开始疯狂给我推送vlog相关的内容。”
同学们比较害羞,不会主动在康康的vlog里出镜。但在康康刚开始拍vlog时,转发、评论、点赞、收藏、刷弹幕一个都没少,非常卖力。
图为圣诞vlog中,同学帮忙刷的彩虹(屁)弹幕
“爱康宝是以前现实中叫着玩的啦,他们现在就用在弹幕里了。”康康哭笑不得地说。但他嘴上很嫌弃,身体却非常诚实地把自己的勋章名称设置为「爱康宝」。
B站在17年7月上线勋章功能
up主侧:
关注数大于1000或者播放数大于10万的up主可开通粉丝勋章,并设置自己的勋章名称;另外还可以指定“骑士”,给予一定权限来维护弹幕、评论、直播间。
粉丝侧:可以通过为一个up主投币20+/9900银瓜子/充电/直播间投喂金坷垃,来获得粉丝勋章的领取资格。获取勋章之后,只会在此up主的评论区出现相关标签。
like this↓
初期上线的第一版里,粉丝勋章的标签统一叫做「真爱」。而且UI设计为:标签介于自己头像和名称之间。导致看起来非常像「真爱自己」(手动滑稽)
17年的b站为了做社区化还做过很多努力,比如在11月份上线了“动态”功能。其实在更早之前,b站模仿贴吧做了“兴趣圈”,模仿p站(pixiv)做过“画友”,这些社交尝试最后要么以失败下线告终,要么被整合成最终的“动态”形态。
同年11月份,知乎的“想法”上线,并且在客户端给予了仅次于“首页”的tab位置。早几个月,知乎还做过“群组”的尝试,产品形态非常像豆瓣小组。这个叫做groups的产品小范围内测过一段时间,还没等到全量上线就胎死腹中了。
“想法”和“动态”上线时,几乎受到了用户清一色的差评和反对声音。时至今日,再回头看下这两个产品的现况:
左图:b站和知乎创作者——粉丝量均在17w左右,同为平台认证的游戏区优质创作者,在差别不大的时间段内发布相似内容(节日祝福+配图)。数据互动表现如下:
右图:b站和知乎官方账号发布的抽奖内容。
单拎这个数据出来对比当然是不科学的,比如:
(1)知乎在web端并没有“想法”入口,客户端也是单独一个tab的形式;而b站的客户和网页端都有,且把动态杂糅进了关注作者的视频feed流;
(2)b站的dau本来就是知乎的两倍多;
绝对渗透值更高是一个方面;
垂类头部创作者的粉丝数量不是一个量级(b站头部用户“渗透”“番茄”粉丝量级300w+,知乎20w封顶)。所以相对于算了绝对粉丝量,拿b站的腰部作者去对比了知乎的头部作者。
但即便如此,知乎的想法参与度低很多(这一点在中腰部创作者里更显著)。
从创作者方面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大部分b站up主会在视频中/个人主页附上微博,而知乎创作者比较少。
b站和微博是一个互补的关系:b站的创作们一开始用视频输出内容。因为视频的发布门槛高、制作周期长,积累了一定创作价值之后,单纯视频一个纬度已经无法满足创作者和普通用户的双端需求。这时候,作为「当前中文互联网上,唯一一个能发表碎片信息且有一定公开影响力的地方」,微博的补充就非常顺其自然了。而b站也不会坐以待毙给微博做导流,就做了个「b博」作为多元化的创作工具尝试,来形成消费闭环,留住用户。
而在知乎,“想法“的产品经理孙妍曾用一句话解释过——“关系形态决定了核心创作属性”。他们相信知乎基于共同兴趣,建立起社区文化,在这两点基础建立起了“人”的连接。那么也可以基于人,再去做内容分发和创作。他们相信这样的碎片化创作场景也是存在价值的。
但是知乎和微博并不互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互斥的关系——同是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因为我在微博看不到严谨的讨论、认真的态度、优质的输出,我不想听到太大的噪声、看到太多的垃圾信息,我才来知乎进行创作和消费。而违背了这个初衷的“想法”,是产品经理的需求,但不一定是用户的需求。
(不过如果我是知乎的产品经理,我也会去做这个尝试——这确实是个很有趣、很值得探究的场景)
四、商业化变现
不想赚钱的up主不是一个好up主!
首先看下kol报价一般流程:
品牌方找代理公司报价,代理公司(俗称乙方)内部媒介通常会采取自己直接找kol+第三方(俗称丙方)报价。
第三方会直接支付kol费用并给乙方垫款,乙方收到甲方汇款后再给丙方打款
有些kol会同时也维护微博、公众号、朋友圈等sns,这个时候也会涉及到pkg打包价和视频单价。举个单价的例子,b站头部美妆博主“机智的党妹”(粉丝200w+)推广价在20w左右。
最近一个月,康康在b站也有收到一些广告主的私信。
一个电动牙刷的厂家找到了康康,寄给他一支牙刷、报了一个价,要求只需在镜头里露出使用此牙刷的场景即可;还有一个英语培训和留学机构,让康康在微博上发英语学习经验的帖子,在这中间植入软广。
“不过微博这一万多粉丝,有一万个是有生日的时候同学买来送的僵尸粉”,康康笑着说“而且那些僵尸粉清都清不掉,还时不时会点个赞。”
康康打算接下这两个推广。但有个给高中生打印错题的mini打印机,没有推广费,回报是送两个打印机。“我拿两台错题打印机有啥用”,康康哭笑不得:“还有一些留学机构什么的,这些就算了。毕竟事关重大涉及到别人前程。”
B站上还有一些黏性较高的粉丝,每次发布视频的时候都会抢占前排留言,也会给康康充电支持。因为b站会从充电中抽取三成的税费,所以这位95后up主在个人简介里写着「 不用给我充电啦,去买奶茶喝吧~」。
他的语气活泼而轻快,就像这十支vlog一样。
五、后记
7年前从YouTube起源的vlog,是如何在国内「忽如一夜春风来」的?
第一代vlogger民间组织,是怎样一点一滴孕育出国内vlog生态的?
欧阳娜娜vlog是怎么爆火的?头条工厂的app矩阵为何没承接住此IP?
微博、b站、vue、猫饼……产品经理如何打造vlog社区?
明星和巨头入局。是平民的狂欢,还只是资本的游戏?
经过17年的萌芽,18年的普及,2019会成为vlog的井喷之年吗?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科学……(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