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当下,一切都是以利润为中心,却忽略用户的真实需要,也就放弃真实需要背后的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一首来自某著名陌生社交网络UGC模块的打油诗,摘抄调整,供诸君一乐:
会所博彩小广告,礼物红包关注聊。
蹭吃蹭喝不给泡,晒腿晒胸拒打扰。
公主女王矫情婊,求友求婚吊土豪。
网络社交发展至今,早已经不再是当初羞于启齿的话题了。而从早几年起,“约”文化诞生之时,“回归线下”的呼声就振聋发聩至今。各互联网公司也在努力引导用户,与陌生人去尝试去做除了约P的其他事情。
但是再次审视社交网络,线下社交仍然浮于表面难入人心,而线上更多元的社交方式却是百花齐放多彩缤纷。
没人可以聊、没法好好聊、没能继续聊的社交沉珂依在,现在的社交网络花样繁多的方式与场景,反而让社交变得更加的复杂、浮躁、不安。
一、陌生社交现况
在UGC、LBS、实时匹配、颜值匹配等各类社交工具早已平淡无奇的当下,一句“约么”绝对唤不起任何人的悸动,而陌生社交在人物、利益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男女从来不平等
众所周知,任何社交网络,往往难以避免僧(láng)多粥(ròu)少的局面。物以稀为贵,有妹纸的地方就有陌生人社交,只要妹纸数量多颜值高,不管社交模式如何,给个基本的交流工具,就能交友。
从这么一个角度来看,女性才是社交的关系的支配角色,而男性在社交中往往都处于弱势地位。
造成不均等的原因,不仅仅是女性大多感性,在社交网络中可以毫无顾忌地抱怨、唏嘘、感时伤怀,喊出“远离渣男”“不约不见”的口号,男性一般理性,愿意隐忍、不露声色。
也是因为经过发展,社会对于女性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中下游社会的现实情况就是女尊男卑,而或是矫情、或是偏激、或是无脑跟风地一味鼓吹男女对等,只会使这天平继续失衡。
2. 男性用户多风险
大多数人的社交认知依旧还是“男的都是渣,女的都是小白兔”。或是为了通过受过伤害来博取同情,或是为了通过豪言壮语来表露存在,或是为了通过追随者众来炫耀于世——即便不对等,女性往往还是习惯通过异性相关的内容来实现社交。
而数量、地位的不对等的天然劣势,使男性在社交中往往会承担更大的成本和风险。
众所周知,流水的App,铁打的“荷尔蒙”,性欲是男性社交的主旋律,也是所有社交的主要推动力。
一百次的男女社交,一百次铁定都是男性发起,也差不多有一百次是出于性欲的最终目的。不管最终是成为陌生人、好友、P友或者伴侣,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这略显“咸湿”的纯粹。
反观网络中的“女性”角色,目的已经变得不那么单一了:
首先是正火的网红主播,涨粉、刷礼、红包是这类女性的主要目的,比较容易互动,但也只能停留在送出礼物的只言片语。
其次是广告,即使微商早就兴起,但那也只是广告营销,现在社交广告已经无处不在,花样更多数不胜数。
再次是欺诈和托,吃喝玩乐的都是小意思,各种博彩游戏,高利贷款层出不穷。
最后就是会所等有偿服务,也是现代年轻人最不屑的地方了。这类女性用户虽然表现不一,但是最终目的还是金钱。
隔空的钱色交易模式,让现在的社交网络成为藏污纳垢的重灾区。与其说网络上的人更现实了,倒不如说现在走偏门的人太多了。
精虫上脑的男性大都麻痹大意,人性的弱点一旦被利用,一针就是满地血。
当代陌生社交的本质,就是形形色色的戏子,打着深入了解的幌子,骗着愣头愣脑的傻子,数着大把大把的票子。
3. 纯粹社交在消亡
“亲亲,加关注再聊哦”、“宝贝,我的直播间xxx,有空来玩哦”、“我喜欢男孩子陪我玩xx彩票”、“需要人陪,懂的加微信xxxx”。现在的社交网络,是无间道、名利场,也是浮世绘、罗生门。
人们不再只是需要甄别照片与本人可能存在的差异,还要稳住阵脚识破套路。
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劣质的网络社交,也逼迫正常、积极、阳光的社交需求逐步消失。纵观陌陌、探探、积目等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产品,乌烟瘴气的大环境下,基本上很难找到那一股清流了。
半年多以前,我曾经跟老友一起玩过一段时间的某产品,简单统计了互滑“小姐姐”的互动核心,结果是:
50%左右提供有偿服务,近百个账户,都是让加那么几个微信号,明显看得出来是有规模团伙;
35%不到推销博彩游戏,大多打着个体自营的旗号,会短期培养感情,搞暧昧,然后适时推销;
除去其他形形色色的偏门,仅有不到5%是能够正常交流的,再除去觉着不好看的……你懂的。
已经通过双方确认的颜值匹配,能够剩下来交流的都这么少;那更为公开的社交网络,其匹配度更是低得深不见底:
随机打开某产品,前二十条UGC中,有2条广告,5条“找对象”,2条名牌购物袋,3条卖萌短视频,3条常规的美颜照+无意义的文字;
随机打开某产品,前二十个附近的人,有2个广告,4个夜店清凉风求搭讪,8个主播,剩下的比较正常,60%左右都是注册不到一个月。
同样是“开不了口”,今兮往兮,相较于从前面对陌生人的羞涩与矜持,现在却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老友毕竟是高人,早就淡出社交网络的他,如今已经在游戏领域找到第二“春”。
在他眼里,实际上社交网络的猎杀成功率很低,高的都是LOL、农药这类大众游戏——虽然听起来很粗鄙,但是还是要在这里呼应一下主题:“约不到P的社交网络,是没有灵魂的”。床是不是最终战场不重要,但是如果连一丁点关乎男男女女的潜在可能都没有,那还算什么社交?
三、陌生社交破局
关系建立,是各社交网络做的最多的,从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左右滑动,到后来的随机视频匹配、在线有偿陪聊等等,都是在做这么一件事。人都是矫情的,很刻意的邂逅、搭讪,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略显尴尬,总有舆论与传统道德的无形压力逼迫关系不能好好发展。
除了各种创意无限的匹配玩法,大多社交网络一直在做的,也是希望社交关系的建立更加的舒适、无缝,不至于那么“难于启齿”。
关系维护,是各社交网络最难突破的地方,因为即便能够将合适的两个人连接起来好好发展,而关系在系统的最终记录,也只是一句“我们加微信吧”。有始无终,好的坏的,只要是有可能发展的关系,都似乎注定要被鹅厂截流,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是马太效应下的无可奈何。
回归纯粹,量不等于质
探探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保持社交模式始终如一产品了。即便匹配率不算高,即便后面的付费服务很惹人厌,即便能聊的人都加了微信,还是很享受每次打开应用,右上角小灯闪烁的时候,心跳加速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现在用得少了,但依然愿意留着这几十兆的空间。而大多数软件,永远都站在数量的高点,瀑布般向用户倾斜可能存在的“目标”,千奇百怪,眼花缭乱。
“撩与被撩,发生在时时刻刻,但是来来往往的人我一个都不曾记得,我也不需要记得,因为我知道,这里从来不缺下一个”。
人一辈子哪里需要那么大的圈子,志同道合的做朋友,情投意合的娶回家。除了颜值与标签,还有更加深层和本质的属性,需要社交平台去发掘和引导。而除了虚假与套路,还有真正需要交友的大多数,等待社交平台的保护与满足。
我能够感受得到,那些整日泡在直播间、聊天室的人,即便是彻夜的喧嚣与欢腾,锁屏闭眼后,漆黑的房间依旧是那么空荡与冰冷。
相互对等,发展的前提
互联网产品,常常做着做着,就做成了四不像。用陌陌快7年了,也就是前几年用的多一点,如果不是因为最近写东西,应该也就不会下载。陌陌已经不是最开始所谓的约P神器,现在的陌陌,只是一个巨大的秀场,就像微博一样,我只能去看到,却不能被听到。
女性习惯了众星捧月般地被优待,男性习惯了趋之若鹜般地去拥簇。整个圈子,在夹杂着人民币腐烂味道的你追我赶中,诡异、荒诞。
社交的前提条件在于对等,即便家庭、学识、职业、素养各有千秋,但是在手机前,两个人的位置必须是对等的,两个人的来往也必须是相互的。“上流社会从来不需要网络社交,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听起来很装,但是也是很有道理的。能够在一个社交网络存在,相互的阶层应该并不存在大的差异。
除了用户本身的不确定因素,社交网络需要做的,也是在用户社交过程中,尽量平衡双方的地位。
一味的迎合与压制,只会让社交变得尴尬而难堪。
精准社交,细分与场景
快手的发展正因为其“土色土香”,庸俗也好、恶趣也罢,总归是有那么多的群体喜欢的。网络直播亦然,一场接地气的彻夜狂欢,即便屏幕里的主播画着夸张的妆容、操着蹩脚的口音、说着二手的段子,亦然会有人喜欢,因为那就是他们需要的。
但那毕竟不是所有人需要的,还有更多的人,鲜有关注任何主播,不曾进过任何群聊,很少跟陌生人搭讪。
他们在各类App流窜,窥探着、思索着,攒足了勇气,却摇摇头,来了又走。并不只是因为腼腆羞涩,才会开不了口。
但是但凡开不了口的,都是因为不适合。
与其硬着头皮去接触那么多或对不上眼、或遥不可及、或劣质不堪的陌生异性,倒不如给一个舒适恰当的场合,去勾搭一个合得起拍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她与她老公相识,是在点评的霸王餐体验活动上。同样是喜欢吃东西,同样的喜欢“占便宜”,一次不经意的不期而遇,简单自然而又顺理成章。
精准,在于志趣相投。
一个霸道总裁,去搭讪一个御姐女王,除了尬聊,很难有好的开头。
一个细腻暖男,去关怀一个自强女汉子,也注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错配,是社交失败的开始。
周而复始的开场寒暄、自我介绍、迂回纷扰、冷场暖场、删除好友,谁都会倦怠的。精准的匹配社交,就是要将用户按照更多的维度细分,辅以自然舒适不刻意的场景,将人与人联系起来。
社交网络不是商务会所,不是所有佳丽站在一排随便挑。社交网络应该是红娘月老,是用户进来的那一刻,就感到一切都是“注定好”。
回归线下,幻想与考验
大多数时候,网上相识的两个人,长久的交流,在心中都会根据言语与照片,幻想出对方的样子。而往往这种关系,会在提出见面,或者见面之后,转瞬破灭。或是对于安全的考量,或是害怕憧憬被打碎,或是见面后的失落,很多原因,都让网络社交关系,过不了线下这道坎。
身边的好友,长年累月不来往,都会生疏,更何况素昧平生的两个陌生人。与其说回归线下是社交的本质,倒不如说,回归线下是社交关系确立的最后一道考验。
很多社交网络,很早就开设了线下活动的功能,引导用户呼朋唤友一起线下交流。其效果何如不敢擅自揣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越多高质量的用户参与,越多的线下引导,越容易改善社交质量,降低过当的心理防御,提高社交的真实性与安全性。
除了引导,社交网络还需要做到的,是提供更加真实、现实的交往方式,使幻想更加切合实际,使线下的回归更顺畅。
写在后面
作为多年来,尝试过各类社交产品的我,对于现在的社交方式,很是难过。浮躁的当下,一切都是以利润为中心,却忽略用户的真实需要,也就放弃真实需要背后的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聊的是社交,其实也算在聊产品的司职之道。好的产品,贵在摆脱束缚,洞彻人心。
言语之间,取乐调侃,如有不敬,来揍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