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评论区出了新功能,不需要公众号作者审核既可以自动进行展示,相信这个功能对于许多读者而言是一个好消息,那本文就主要谈谈对这个新功能的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
起因
最近看一篇某个产品培训公众号文章中提到微信的新功能:朋友留言自动优先在公众号评论区展示,并且无需公众号作者审核就会自动进行展示。
如下截图:
激起我的好奇心:像微信这么克制的产品,为什么这么做哪?他的目的是什么?等等等一串问号。
当正欲往下继续阅读的时候,我克制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先自己分析下,再看同行高手们的分析,这个本身也是更好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将这个问题的分析思路整理如下。
概括+对比+维度切换
那么我们通过图示看下,功能添加前后的改变:
功能添加前,大家对文章的评论都需要作者的审批,相当于是三个角色的沟通都需要经过作者,如图左侧before部分。作者是一个很强的枢纽,同时也可以认为有最高权限。
现在的方式从图示上仅仅增加了一条线:我和好友间的互动,但是实际上是削弱作者这个部分的话语权,类似于从A地到B地,原来只有一条高速路,即使你收高速过路费,我也得过去。
现在不一样了,有另外一条高速路,你这里收的贵或者收费,我就直接不走。这样即充分增加我与好友间互动频率,也体现微信产品中用户平等的价值观。
在看过结构之后,我们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再分析下:
首先从阅读者的角度看,有没有好友间讨论一篇文章的需求?
我理解是有的,虽然没有微信的数据,但是这么大用户量,即使很小的百分比,那么其实际影响到用户量绝对值还是很大。而当时我们主要是茶余饭后闲聊某篇文章,或者我主动转发给某个人/群,然后进行相关讨论。
但是这个问题是:时不时被某些事打断后,我就忘记转发,现在就不一样了,我看到了“你”的评论,当时就会激发我的评论欲望,我就直接可以开始写评论,也可以和你开始讨论,所以这个例子更具体的说明如何增加好友互动的频率。
同时新方案在评论区可能产生一种指数效应,即评论数量成指数型增长。该功能的开放前,如果我不赞同作者的观点,最可能的行为就是“算了吧”,“佛系读者”,或者就是发个朋友圈加个文字,但是前者的肯定是居多。
写不赞同作者观点的评论,高概率不会被通过,但是现在不一样,开放评论好友可见,使得那些想写不支持文章观点的评论者能够有动力去书写自己的评论,因为这个评论可以被好友所见,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初期评论上是会有增加的,而通过好友的阅读,增加了产生评论某人的评论、评论某人评论……的评论的评论。当然,现在除作者好像还不能好友间互相给评论添加评论,但是起码可以让读者“随声附和”某个好友的评论,这样就是评论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实际不可能),这个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预计评论数量会成指数型增长。
所以以上两个例子都在说明:评论的增加和用户间互动的增加,而这直接导致用户在微信上用的时间的增加,用户对微信的粘度增加。
我们分析了阅读者角度,也要分析下作者的角度。如果我是一个作者,这个功能对我的影响是什么?作者最在乎的指标是什么?笔者理解作者最在乎的指标是“阅读量”,那么这个好友可见的评论,是否有可能增加阅读量?
笔者理解是可以的,因为你可能因为某个好友的“抖机灵”、“有内涵”、“很智慧”的评论而去转发一篇文章,但是这个评论对作者来说未必是好的,所以在以前设计框架下,未必会被你看到,所以就减少一个转发的触发因素。
同时新版评论机制对写作者的影响还有什么?
作者是要讨好更多读者,还是继续特立独行做自己,同时连评论也都懒得去挑选,这个我现在很难断定比率及走向。
但是有一点:作者会更加倾向于让那些支持其观点的进入精选,因为现在的不作为已经不能确保在评论区打零分,而有可以打负分,所以需要一些支持的、正向的分数来尽量使得评论区得分为正。
替换→扩展
那么我们把刚才那句话再修改下:对one thing的评论总是好友可见。
这下意义就不同了,one thing是什么?
商品、游戏、歌曲、书目、视频……这便形成了一个好友的评论闭环,相当于对所有的东西,我和好友都有间接的信息共享权。如果再结合推荐系统,这样微信能更好的判断你到底喜欢什么。相当于在有全平台热度榜单的同时,又有一份“你的好友热度榜”,而这后面对应的商业价值(转化率)都是很客观的。
以上就是对微信新功能的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欢迎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