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Signia Venture 合伙人:后 Facebook 时代的产品设计问题

编者按:Facebook丑闻发酵得沸沸扬扬之际,已然有诸多投资人在反思之余,对未来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畅想,其中科技新秀——区块链的呼声最为高涨。本文作者撰文对科技巨头和数据集权进行了审视,同时也对新兴技术取代Facebook这一论点上表达了审慎乐观的态度,表明不应该为变而变,而是应该将整个问题置于社会的大框架下着眼,在产品设计时履行自己的责任。

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整个网络就像新时代的金矿一样,引得无数勘探者们蜂拥而至。不过颇为讽刺的一点是,这一次的目的地还是旧金山。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新时代的淘金客们大多数都失败了。少数人凭借着自然垄断,确保了数字基础设施中关键空间的独家所有权。我们对互联网发展的预测出现了偏差。因为最初我们相信互联网会作为一股正向的力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然后为所有人带来净收益,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认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因为它确实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和好的东西。但是,在风投社区的支持和鼓励下,网络世界里的大干快上和不由分说地打破现状等疯狂举动已经失控,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垄断之问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一直是一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以及湾区的风险投资家,对于风投社区,我自信还是很了解它的。我们乐于将自己看成是一群正在解决世界上种种问题的人。我们当然喜欢——因为这是一种再好不过的营销方式。

但是,垄断的形成对世界更有利吗?将资本、权力和数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世界有利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但风投社区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事实是,大多数风投都在致力于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垄断,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迅速获得高额的回报。至于如何实现垄断,不外乎是建立准入壁垒以及消除竞争。

Facebook曾经是科技界的宠儿,如今却被自己的朋友和联合创始人所抛弃。Facebook的首任总裁Sean Parker基本上承认,该公司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就是本着让人们上瘾去的。另一位Facebook的重要员工Chamath Palihapitiya说,他为引起了人们对“我们制造的产品的意外后果”的关注感到“极其愧疚”。

在这些忏悔的人中,名声最响的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早期的投资人及导师Roger McNamee。在一系列电视节目和专栏文章中,Roger 一直在关注Facebook对世界的破坏作用和负面影响。

我不知道Facebook是否应该承担所有的责任。我们其他人——用户、媒体、市场、风投社区——真的与这个社交媒体巨无霸的崛起毫无关系吗?

我相信我们谁也逃不了干系。常言道,雪崩的时候没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要么我们对自身发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不够上心,要么当我们发现的时候,我们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明显,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清算的时刻,而且我们第一次发现颠覆Facebook似乎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一大波企业家正在吹捧最近的新技术——区块链和加密网络,因为它们有能力颠覆Facebook。

数据隐私与后Facebook时代

在我们回顾之前的错误判断的时候,上述这部分同样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但我担心我们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因为我感觉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热情和对即将到来的事情的过度自信。这种情形很危险,因为头脑发热之余人们很少会冷静思考,然后提出质疑。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思考自己想要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什么对社会更好?什么对个体更好?一代又一代的人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经常被新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的不稳定影响所激励。我们现在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只不过背景换成了数字世界、表达的体系换成了现代的语境罢了。我们想要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如何让技术从属于我们而不是我们从属于技术?我们是否理解数字平台的力量?我们是否可以将数字力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或者是否希望看到有权力对其进行制衡?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制衡?

我对这一点的兴趣并不仅限于讨论。作为一名风险投资家,我想投资于传说中的“后Facebook加密网络”,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起码在Roger McNamee的专栏中,他是这么说的——

限制Facebook和谷歌的力量……几乎肯定会释放出科技行业自早期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就像当初Facebook和Google做到的那样。

我对这类事情向来都是异常兴奋的,而且我敢肯定不止我一个人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冒险进入后Facebook时代,而不考虑为什么我们要进入那个时代。

在互联网的早期,我们主要担心的是数据隐私:你总会上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网站。但如果我发现你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网站,好吧,我现在知道了你的这个情况,我会怎么办呢?也许我会用它来羞辱你,当然也许也不会。或者如果我根据你每天点击的网站、浏览的内容、上网的时间等等这些收集到的数据了解你的行为模式,那么也许我就可以利用你不知道的方式来操纵或剥削你。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时注意到了,也很少提醒他人注意这一点。许多人仍然对他们自己的数据的价值以及使用程度一无所知,也很少知道自己的数据能够被用来针对他们本人。他们可能会承认个人数据在某种意义上是很重要的,但是当他们在安装应用程序的时候,却依旧很轻易地就让渡了这一权利。

是否应该采取措施,让用户在放弃他们的数据时更为困难吗?我们已经通过立法来防止弱势群体受到剥削——比如劳动法和最低工资。我们是否需要法律规定个人资料属于个人?许多人会说没这个必要,用户已经做出了权衡。但是我们应该怀疑的是,用户们是否真的理解这种权衡呢?

去中心化?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社交媒体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也许不见得比现在更好,但起码会保障用户的数据隐私——运行呢?区块链的支持者说,当然有。区块链是一种保存数据库的方式,比起传统方法来优势明显。

当今世界,数字平台上的大部分数据都要经过并储存在一个中心化机构里,而区块链则不需要。比特币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它可以直接从用户到用户,而无需指定一个中心化机构,因为每一个比特币节点都接收到相同的数字数据库——区块链——其中包含了所有比特币交易的最新信息。由于这些信息被分发给所有用户,所以不需要中央授权——这一过程被称为被称为去中心化。

所以看起来社交网络同样也可以按照同样的规则来运行。毕竟,社交网络不就是用户之间的一系列数据交易吗?在区块链社交网络上,数据并不需要通过中心化机构,而且有可能使用户免于被剥削。此外,由于区块链可以很好地进行代币化(即变成加密货币),用户可以通过将视图转换成用于市场营销目的的数据来实现对平台的赞助。

所有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我的朋友兼企业家David sands提醒我,“我们不知道Facebook是如何利用我们的个人数据来决定我们的订阅内容的,但是这种信息将会在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社交网络的开放源代码中公开披露。”现在你可能会觉得非常有道理。身陷困境的Cambridge Analytica首席执行官Alexander Nix曾吹嘘过一种“秘密酱料”——以模糊的方式攻击用户。我们倒要看看他这一套勾当如何在区块链里招摇过市而不被察觉。

不过要是觉得去中心化能解决一切问题,那还是太天真了。非黑即白的两分法被证明是非常浅薄的,区块链本身并不决定你是否对平台上瘾。举例子来说,如果你现在是一个海洛因巨头,负责整个城市的货源供应,现在你分成了好几个较小的供应商,每一个供应商对应一个社区,你看,你现在的确有效地分散了海洛因的供应,但你真正实现了什么?

Facebook的问题不在于其中心化,而在于其极化和剥削。真正的问题在于Facebook把利益置于社会公众利益之上。去中心化可以打破这个怪圈,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它应该是一个安全而且尊重个人的重新创造、重新设计、重新引入的产品。

另外一个例子是:假设用户能够利用区块链控制他们的数据,而如果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数据自由出售,就真的阻止剥削吗?或者只是为另一种剥削打开了大门?如果用户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数据的价值,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更加轻易地得到大量的数据

自我保护与政治干预

也许有些用户更愿意信任一个中心化机构来管理他们的数据,就像有些人将他们的资产委托给投资组合经理一样?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人们到底有多不信任权力的集中?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着迷,特别是在科技界,大家对自由和个人主义非常向往,他们会拥抱任何能让他们从集权中解放出来的东西。不过从当前的报纸上却反映出事实未必如此,年轻人们反对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原则,倾向于更社会化的、可能是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

这一切都值得注意,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政治教条和日常科技之间已然相互联系起来。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如果它要尽职尽责——比如在犯罪前察觉到潜在的不法分子——就需要获得大量的数据,但这却是跟用户的数据隐私相冲突的,然后这两种观点及其各自的支持者就走上了对立的道路。

在一个真正的威权政府将其正统观念施加到我们的日常事务中之前,我们很幸运地在产品设计上仍拥有相对丰富的自由。这就是我认为我们需要履行责任去做的正确事情。我们会设计新产品来保护用户吗?数据使用的权限有哪些呢?产品设计师应该重新考虑这些东西,对社交媒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James Madison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认为,“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没有必要要政府了。”在政府决定干预科技之前,我们最好表现得像个天使。

这似乎是一种不受欢迎的约束,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们正在见证,在触碰公众底线之前,工程学可以走多远。设计一种具有社会意识的产品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事关自我保护。

后Facebook时代的产品设计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跟社会的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量。它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创造力,而不是扼杀创造力,因为它使我们得以研究和欣赏通常与科技相去甚远的几个学科比如伦理、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等等。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更丰富、更优秀的设计,通过更广泛的产品选择来迎合更多样化的用户群。“吾未见其不可也”。

 

原文作者:Rick Thompson,Signia Venture的合伙人

原文链接:https://www.linkedin.com/pulse/designing-post-facebook-world-rick-thompso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合伙人  合伙人词条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词条  Facebook  Facebook词条  Venture  Venture词条  时代  时代词条  
热点

 声音红利,被忽略的创业金矿

虽然总有人唱衰音频付费,但是声v和音频付费却很有可能是下个创业风口。一、总受伤的知识付费这两天局面诡谲。一方面,作为知识付费的主要倡导者,喜马拉雅一年一度的12...(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