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方向,就应该推出一个受到企业认可的“职业文凭”;并且为1+N的内容设计,基础通用内容+各专业内容;而形式上,为线上+线下一体化,并且尽可能多的通过线上,实现规模化的覆盖。
1.
做了多年的校园市场,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边诸多企业抱怨,校园线下的宣传工作,越来越无效;而另一边有一堆教育培训的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校里刷着海报。
经历了13、14年的校园外卖大战,15、16年的校园贷狂欢,这两年的校园市场由热转冷,校园里各种产品疯狂地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恢复到了喧嚣以前的状态。
如今走到大学校园内,看到绝大部分的海报宣传,都是教育培训相关的,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英语四六级、各类考证的培训等等。
而一名学生从进入大学,到选择这些培训,最终的主要目的,非常的单纯,那就是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可由于非标的诉求,至今还未出现足够成熟的职前教育模式。
2.
复盘2017年人力资源市场,岗位和求职者之间,一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形势越加严峻。2018年预计我国新进劳动力不足2000万人,而820万的应届毕业生,占比已达一半。
可见大学生求职就业,其实并不是难事,代招的岗位数量大概是求职者数量的2.9倍,但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总有更高的追求,这也是我们社会前进的动力。
面向大学生的职前教育,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让学生找到工作,而是帮助学生认知自己,以及进入更好的企业。
2015年底,我在武汉创业的时候,公司校导网并购了一家传统的职前教育公司君道生涯,为了规模化,我们不断尝试如何将一些线下服务迁移到线上,折腾多了一年的时间,始终无法找到破题之处。
直到2017年进入智联招聘之后,随着对人力资源领域全面的认知,如今在我看来,想要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产品,离不开B端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完整闭环。
前天去达内教育总部谈合作,一番交流下来,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达内有非常好的企业端合作体系,可以进行毕业学员的输送。
类似于大多数人当成段子的蓝翔技校、新东方厨师学校,其实都有非常好的B端企业资源储备。
大部分围绕C端的创业项目,如果一开始不能设法推出让企业认可的“职业文凭”,对于C端学生用户势必无法大规模覆盖。
B端企业作为职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前期相关资源就无比的重要,但真正的壁垒、护城河还是在培训课程本身。
3.
经济学里,有需求就有市场,既然学生有求职需求,自然已有一系列机构去满足。
可是满足的方式,却受利益驱动的居多。
我可以直言不讳的说,市面上绝大部分的职前教育,虽然有能力的提升,但对于学生而言,在很大的一个维度上,就是心理安慰剂。
一名二本、三本大学的毕业生,即使上过各种培训班,进入各领域名企的概率,也基本渺茫。
比如,有一类职前教育公司,只服务985、211类高校的学生,培训课程单价2-4万元,还推出了包过服务。
这个模式,其实与此前的研究生包过培训、公务员包过培训如出一辙,虽然确有一些培训资源,但更主要的就是赌一个概率,筛选出来的学生,本就属于优秀,如果考试通过,学费纯赚;如果考试失败,大不了退款即可。
而更有甚者,一些职前教育公司,与部分企业的HR形成地下产业链条,以培训为幌子,收取高额服务费,把学生通过关系渠道推送进企业。
鱼龙混杂的市场,导致这个领域的培训得不到学生和企业双方的认可。
4.
2018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尚德教育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三节课获得IDG领投的千万A轮;职问宣布已获得汉能创投的千万Pre-A轮融资。
还记得在2016年12月31日,我发朋友圈,感叹大学生职前教育存在的巨大机会,一年多的时间,未曾放弃关注,但至今没找到破局之点,不能说不焦虑。
在混沌认识的一个大师兄,最近非常诚心的跟我聊过几次相关设想,并且能有非常有力的资源、资金支持,但我对于核心的培训内容,既要规模化,又能有较强的培训质量,我始终没想清合适的方法。
至今为止,绝大多数名企招应届生,第一个筛选条件就是学校、学历,我承认名校的学生大部分平均质量都是优质的,但将此作为选人的一条鸿沟,我却并不认可。
但站在企业端,真实的现状就是,作为批量招聘的校招工作而言,不通过硬性条件去筛选过滤掉大部分求职者,根本就没有替代的选项去进行筛选工作。
在我看来,职业教育的方向,就应该推出一个受到企业认可的“职业文凭”;并且为1+N的内容设计,基础通用内容+各专业内容;而形式上,为线上+线下一体化,并且尽可能多的通过线上,实现规模化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