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业者都喜欢打着共享的名义来玩租赁,而不是去玩真正的共享经济?
人们感叹共享经济正在被玩坏了,因为,在共享单车之后,越来越多的共享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遍地开花,共享单车之后有共享充电宝、之后共享雨伞、共享KTV、按摩椅、包包、衣橱、睡眠仓、健身仓、马扎、汽车等所有人们能够想得到的共享创业项目纷纷涌现。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不能只把共享当噱头而缺少真诚。众所周知,这些共享项目挂着共享二字,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营销噱头,本质上只是租赁。有网友调侃自己生错了时代,多年前自己就曾购置几十台电脑拿出来共享,进行分时租赁。而当前共享项目背后,均是租赁的本质。
众所周知,“共享经济”是基于陌生人且存在闲置物品使用权进行转移使用权获取报酬为目的的一种商业模式。
它涉及到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核心在于建立平台,通过平台将这些闲置资源集中,继而进行分发,闲置资源的拥有者通过开放使用权,均能获得收益,而不是大规模的造硬件投放。
问题来了,为什么创业者都喜欢打着共享的名义来玩租赁,而不是去玩真正的共享经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享平台太难了,当前这些创业者没有这个实力,而创业者的目的只是想借风口赚钱而已。
从当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共享项目来看,基本上是资产比较轻的项目,单个成本低,比如单车、雨伞、马扎、充电宝等产品,直接购买投放可以快速规模化,他们关注的是商业模式到底成不成立,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快速复制规模化,如要要说搭建一个共享平台重组价值流程,增加新的供给,型塑新的消费行为,他们并不关心。
在当前,现在线上流量已经被BAT等巨头垄断变得越来越贵,而共享经济也是在互联网巨头公司主导下的,布局线下支付场景,抢夺线下流量入口的一场新的争夺战。
而在当前,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许多创业者发现,这种租赁模式创业的门槛几乎为0,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关键只要抓准用户的潜在需求痛点即可,一旦做好了就能占据先机,获得巨头的资本支持,而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显然,对于消费者来说,扫码支付的习惯已经培育起来,这种打着共享经济模式的租赁项目也是一场新的消费主义观念的升级,消费者会已经逐渐接收这种新的理念与生活方式:即随时随地,一有需要,即可使用。
而如果要整一个真正的共享平台,类似滴滴、Airbnb让拥有者将闲置资产拿出来共享获取收益,一方面,当前大部分创业者都基本是草根创业,并没有强势的平台入口与影响力可以快速推动共享物品规模化。
另一方面,真正的共享平台要做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共享经济平台要解决的挑战是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也就是说,共享经济平台本质上是创建一个双边市场,链接两端,为双方提供撮合、交易服务。
Uber链接了私家车主和乘客,Airbnb链接了个人房东和有住宿需求的旅行者。平台赚取的是服务费、中介费,以及流量带来的广告收入。
这样一个平台两边都不可少,没有用户,就不可能有闲置资产拿出来的商家,缺失任何一方,都没有理由说服另一方进入,要从哪边开始呢?即先让B端把闲置物品拿出来共享,还是先把用户吸引过来再推动B端商户的规模?
也就是说,它需要先采用单边市场策略,即先围绕单一群体使用者提供产品与服务,然后再吸引想和这个群体互动或者交易的群体加入,将产品与服务转变为一种共享的平台模式。
或者说,像滴滴一样采用巨额补贴,通过价格战来诱导大众尝试新的非标准化服务,等到用户规模起量再恢复原价,快速吸引双边市场用户快速加入,通过病毒式成长推动规模。
无论从哪个环节入手,从0到1的冷启动过程都非常艰难,还需要建立壁垒防止被其他巨头以资源与用户优势迅速模仿而超越。
但如果说采用滴滴的市场策略,当前很难找到一个市场可以媲美出行市场的用户需求规模与市场规模,在中国,私家车的数量规模非常庞大并且在快速增长,但在其他领域很难找到一种这样规模庞大的共性的但价格相对高昂的资源,并且人们乐于拿出来共享赚取外快而且又必须是大众刚需的闲置物品。
就拿单车来说,单车这种物品价格便宜,与其通过持续的价格战与补贴战来说服人们拿出私人单车来共享,积累平台双边市场的规模,不如直接购置投放,成本更低。
另一方面,如果并非用户的刚需领域,通过这种巨额补贴砸钱也很难说服用户持续体验,在中国,创业者要做共享经济平台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说到底,而平台方需要管理供给端的服务标准,还需要管理需求端的用户期望,以及面对政府可能带来的监管,共享经济平台依赖海量的用户与商户推动平台规模,为双边的用户创造了用户价值,重构产业链的价值,因此它的体量规模无可限量,这也意味着它的难度非常大。
即便是巨额资本补贴也不能确保是否能快速建立起合理的共享经济模式并且保证他的运转,真正的共享经济它涉及人与人的连接,这种模式太重,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小,依赖巨额资金与流量来推动。
不过一旦做成了,这类共享平台就往往能够快速集聚其海量的B端与C端的用户,成为行业巨头,但可能性太小,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没有实力来做出这样的一个共享平台,而搞租赁是最简单的,基于特定场景,往线下大规模投放就行。
由于国内信用机制的不健全,国民对陌生人的陌生物品的共享有一定的防备与警惕心态,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富余的资源与持有分享理念的人不多,而租赁经济反而相对解决了这个问题。
分享模式都是商家与个人混杂,对分享经济的感知难;正如前面提到的,现在很多打着分享经济牌子的平台,其实没有真正体现分享经济的价值,更多的还是依靠商家和第三方,变味为往资本倾斜而不是分享的体验和平台的机制。
从国情来看,在欧美,共享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在于,当地人不多,但东西,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不要增加更多东西,而是要让多余的东西流转起来。
比如Airbnb平台就满足租客需求的同时可以盘活房屋拥有者的闲置固定房产,Uber也好,或者是Airbnb和Feastly,本质都是打破了现有的物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概念,创造了更多的共享、分享、交换和交流。
在国内,人多,物质资源配置不平衡,各种需求庞大,所以更多多余的东西依然在不断被制造出来去满足需求,但发展到后来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创业者层面来看,国内创业者与投资人着重赚快钱,而共享经济追求快速规模化,零成本复制,当前的共享项目之所以跑偏,在于,这些创业者不是去通过平台来收拢闲置资源,而是去制造更多的闲置资源,不是优化资源配置,而更多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甚至环境破坏。
正如有人说,共享经济在美国是个环保问题,但在中国却是个再就业和挣外快的问题。
在中国,共享经济本质上只是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创业者喊这个口号给投资人听,然后创业者与投资人一起拿这个口号来喊给用户听。
这个口号的有用之处在于,就是对投资人与用户有着一定的催眠的作用。电影《鹿鼎记》中,陈近南曾经对韦小宝解释反清复明这个口号时说:
对待那些蠢人,就不能跟他们说真话,而是要用宗教形式来催眠他们,使他们觉得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跟“阿弥陀佛”其实是一样的。
这对应到当下诸多共享项目的的共享口号,其本质无外乎也有一定的催眠作用,通过这个口号给市场画一个更大的饼,索要更高的估值。
年轻人喜欢尝试新兴事物,共享经济就是当前最热的新兴事物,一旦它能够获取足够多的用户与流量,那么它就能够被急需线下流量入口的巨头以及投资人看中并拿到融资不断做大规模。而有了共享这个口号之后,创业者发现创业本身变得更加容易了,也因此导致共享名义的租赁项目遍地开花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