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下的新闻资讯行业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平台来说着实是一个考验。
新闻资讯获取一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生活活动,从最开始的电视,纸媒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移动客户端时代,用户媒体接触的习惯在不断地改变,越来越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多元化、互动性的趋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以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行业巨头。
2017年5月8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2017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手机新闻客户市场用户规模规模已经实现从2015年第四季度的5.31亿到2017年第一季度的6.05亿的增长,腾讯新闻以41.6%的活跃用户占比领跑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而今日头条则以36.1%紧随其后。
一. 移动新闻行业市场整体发展分析
在2008年到2009之间,智能手机开始广泛的使用。新浪推出了“掌中新浪”,新闻手机客户端雏形初现。2010至2012年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2013年,各大新闻客户端同质化严重,各个品牌纷纷调整战略。同时,于2012年3月成立的今日头条,凭借着强大的个性化推荐机制,在各个巨头之间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且经过2014年到2015年的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在移动新闻咨询领域逐渐发展为巨头,估值已达百亿美元。2016年,各个移动新闻咨询平台逐渐进入转型区,在短视频,自媒体、直播等相关领域进行布局。
数据来源:小米数聚
2017年以来,多个新闻平台发力自媒体,腾讯拿出12亿打造“芒种计划2.0”,百家号拿出100亿的利润分发给百家号作者,凤凰新闻实行“千人千面”计划并且牵线一点资讯主办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UC推出“W+”量子计划投入10亿来支持自媒体;同时,今日头条在已有的强大基础上大力拉动名人入驻,且已延伸到火山视频及抖音这样的类社交产品,还收购了国外社交新贵flipagram。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平台对于内容的自主编辑会逐渐减少,更多地作为一个内容聚合平台以及审核者的角色去挖掘内容,对于用户来说则会更像一个PGC平台。
另一方面,短视频在行业的地位也愈发的重要。其可以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以及通过较短的时间让用户获得更多地信息。区别于传统视频的时间太长的缺陷,极大的迎合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的一个趋势。所以从2016年爆发以来至今仍是一个热点区域。但是由于在用户使用较多的地铁公交等相关场景受流量限制仍然较为明显,所以至今仍然缺乏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类似腾讯流量卡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各个新闻咨询平台可以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进行专属流量定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平台在个性化推荐的方面会更加的精准,用户对于符合自己口味的平台依赖性会更强。对于平台来说,由此带来的广告收益也会因为符合用户心理期许而变多。
二. 市场生态发展分析
1.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咨询平台对比分析
现今的互联网新闻咨询平台大概可以分为以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分发平台以及以央视新闻、新华社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但是在市场规模上前者要远远的大于后者。
一方面,这说明了传统媒体内容平台在转型互联网受到了新媒体及聚合平台比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用户在内容获取选择方面更加的趋向多渠道,传统单一媒体提供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于多元化的要求。
艾瑞网在2016年8月的调查中,通过互联网最长获取咨询的方式已经超过了调查用户的95%,现在的份额应该只多不少。这也说明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咨询平台亟需转型,以此来应对移动新媒体咨询平台的冲击。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新闻渠道价值研究报告》
2. 移动时代的群雄争霸
移动新闻咨询行业发展至今,市场生态划分已经比较明确,传统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只有新浪没有进入top5,但是其在移动内容聚合方面有另一巨头——微博。另外,于2012年成立的今日头条表现抢眼,与腾讯新闻形成了第一阵营。对比分析其他数据,今日头条与凤凰新闻的用户满意度及用户粘性方面排名最前。这两个APP分别在短视频版块布局较早、版块位置放置明显(均为tab bar的第二个栏目),同时分类划分较为明确,对比其他app更加重要(腾讯新闻没有同等级的入口,搜狐新闻开始时需要下载相关插件,网易新闻位置靠后)而短视频又是提高用户使用时长的关键因素。
另外,2015年凤凰新媒体就投资了彼时个性化资讯客户端的一点资讯,瞄准智能分发这一趋势,同时崛起的新贵今日头条也是由此扩大影响力,均领先于其他新媒体资讯客户端,所以笔者分析,正是这样的先发制人,使得今日头条和凤凰新闻在用户满意度以及用户粘性上面傲视群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凤凰新闻是老牌新闻资讯媒体下的新媒体混合物,注重自身内容质量的挖掘的同时又符合新媒体资讯客户端的优势特点,也是其在客户中赢得不错的口碑的原因。
关于剩下不同的新闻客户端也有着其自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比如网易新闻更加注重网友跟帖,其新闻内容页将跟帖放置于一个相当显眼的位置并且可以十分便捷的切换查看,网友的等级也是由跟帖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晋升且title也是跟帖相关,这样看重评论UGC内容的模式可以更容易的聚合一些忠诚用户且不易流失,这是其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腾讯新闻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庞大的流量入口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百度指数统计,自2011年以来,腾讯新闻一直就占据着搜索指数排名的第一位,直至在2016年7月被今日头条超越。而腾讯在被今日头条“反超”之后立即推出了与其功能十分相似的天天快报并且大规模的进行推广,其资金实力可见一斑。
数据来源:艾媒报告丨2017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
三. 用户市场分析
据艾媒咨询数据统计,中国手机新闻客户市场用户规模规模已经实现从2015年第四季度的5.31亿到2017年第一季度的6.05亿的增长。但是自2016年第二季度至今,虽然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但是增长率却逐渐降低,增速减缓。这意味着新增用户红利渐消,用户数量接近于饱和状态。此时,各个资讯平台如何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补足自己的不足向竞争对手学习其核心优势以此来抢夺用户就十分的重要。
数据来源:艾媒报告丨2017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
1. 用户对于资讯内容的需求
关于具体内容方面,艾瑞数据调查显示,在资讯多样化的时代,用户更多地在关注获取资讯的便捷性,时效性,是否体验好以及是否感兴趣,对于信息的权威性以及敏感度有所下降,这也同时解释了上文中为什么传统老牌新闻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被新闻分发平台逐渐超越的原因。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传统的图片和文字模式依然被大多数用户青睐,短视频载体已占有三成用户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在关于新闻资讯获取方面,严肃获取的需求越来越少,泛娱乐化以及内容较轻的资讯越来越受到青睐。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新闻渠道价值研究报告》
数据来源:艾媒报告丨2017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
2. 用户画像及特点分析
通过小米聚合、百度指数以及艾瑞数据的人群画像分析可以得知,新闻资讯行业的用户男性远大于女性,且年龄范围在20-30岁之间的最多,性别角色与传统新闻时代的的主要区别为年龄。年纪稍大的用户更多地还是倾向于从纸媒电视等传统渠道方式获取新闻。对此,广告商在投放方面可以更加精准的去投放相关内容的广告。同时符合此用户画像的人群购买力比较旺盛,但是其自主性也比较高,如果可以把握相关人群的广告需求,转化率应该会比较客观。
数据来源:小米数聚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新闻渠道价值研究报告》
四. 未来市场预测
1. 自媒体仍然会继续发力
2016年是自媒体开始发力的一年,2017年也依旧火爆。在可以预测的未来,自媒体依然会活跃在各大新闻的客户端中,成为各个内容分发的中坚力量。同时平台也会大力支持自媒体用户,防止平台自媒体被竞争对手挖去或者自立门户。自媒体作者主要关注平台的流量扶持、后台技术以及物质补贴方面。同时也只有一半的自媒体作者满意当前的平台的支持力度。这说明有许多自媒体作者如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平台观念,主要还是看平台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也表明了不同的门户网站之间还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如果可以将自媒体大号资源抢夺过来,会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数据来源:艾媒报告丨2017Q1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
2. 视频领域空间提升巨大
2016年可以说是视频领域意气风发的一年,直播风潮与短视频的兴起,“陈翔六点半”、“何仙姑夫”等自媒体视频的火热说明了这个行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用户信息汲取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爱奇艺优酷这样的视频平台,资讯类平台接入的视频更多是具有上述提到的那几个性质。所以短视频与直播依然是最好的方式。在未来的新闻资讯平台中,视频领域的发力空间巨大,同时视频也可以提高用户粘性,增强用户使用时长,掌握好这个风口也有利于今后平台的拓展。
3. 用户粘性为下一阶段主要业务目标
数据显示,2016年今日头条的用户粘性仅次于微信。而今日头条仅仅凭一开始的新闻资讯平台就跻身互联网新时代的“TMD”之一。这也让其他的新闻资讯平台看到了自己的一个方向所在。同时,由于用户增量已经到了天花板,且新闻资讯平台的同质化越发严重,如何可以留住自己的用户,增强用户粘性是各个平台需要考虑的一个重中之重。
4. 各大平台协同发展
由于平台新闻资讯内容的同质化较为严重,今后平台可能会更加趋于一个内容的协同化发展。一来这样可以使得不同的内容获取成本降低,同时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二来可以结合不同平台的优势对自己的缺点就行弥补,拉拢合作伙伴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最近一点资讯与凤凰新闻的结合,新华网与今日头条的结合,都符合这样的一个趋势。
移动新媒体下的新闻资讯行业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平台来说着实是一个考验。
(本文数据来源于艾媒报告、36氪、爱范儿、小米数聚、艾瑞网、艾瑞数据、百度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