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讲真,你也以为支付宝真的输了这场战斗?

阿里想染指社交领域已是多年的梦想,从火烧南极的来往(现已改名点点虫),到企业沟通的钉钉,到支付宝这两年疯狂的社交化举动,无不看出这家公司对社交的危机感。纵观他的布局,收购微博、陌陌,在最敏感和最高频的社交和人群领域,虽有斩获但确实略显薄弱。社交,是他积极转型和探索必经的一步。

一、为什么社交、为什么是支付宝

为什么一定选择支付宝来做这件事?作为用完即走的一款应用,频率和时长一直是支付宝比较痛的地方,一直想打破大众对他“工具类”应用的看法,寻找上下游的突破口和延展性。如果大众对支付宝的概念只是一个简单而便携的支付工具,确实,用户爽了!支付宝呢?死了!

我相信如果支付宝要安安静静地做一款付款和消费应用,肯定是能做好的,但如果他的理想仅限于此,肯定也是被淘汰的。对抗微信的正面战场将十分被动,试想:微信一旦把社交-支付-电商-O2O这条路径走通,那么一通百通,平台、数据、信息和通讯风口全部把控,支付宝甚至整个阿里将十分被动。因为你不就是一个付款的工具嘛,不就是一个钱包嘛,在人家一个生态里面全都实现了,用谁家的爽,用谁家的便捷,用户会用脚来投票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是比生理需求高两档的精神层面需求;随物质生活的满足,社交化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社交产生的行为数据和人群圈子的关系属性可以延伸出无限的场景,而这些行为数据和关系属性,正是支付宝求之不得的场景,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终定位为工具的东西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就像一个老好人,生前大家都觉得还不错,死后大家也不觉得太可惜,因为总有更好用的工具替代你,总有用其他方式完成你工具使命的玩法。

所以,要积极转型,死磕社交,是没有问题的。让支付宝来扛这面大旗,更是没有问题的。

二、为什么要做圈子

大杂居,小聚居是民族的分布特点,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总是更容易聚集在一起,支付宝拥有庞大的数据能力,有了数据便能形成巨大的用户画像优势。这次“圈子事件”估计让不少人能明显能感受到自己被准确的归到一个适合的圈子,这便是大数据优势的体现,更是支付宝处理数据能力的体现。

社群圈子一旦形成了,就不用担心冷场了,已经有无数先驱帮我们验证过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者的话题总是不断的。不论是观众心态的旁观者,抑或是主人心态的发言者,都会在圈子里玩的很爽,他们目的一致,爱好相仿,有种道同,就相为谋的天然气质在里面。

陌生社交的原始驱动在“颜值”和“地位”,这也是各类婚恋网玩了几十年的老把戏了。这两个驱动力是陌生社交无比强大的竞争属性,换言之,满足这两种属性的人能提高社交的优质性和准确性,圈子把这两种原始驱动用规则的方式融入进去,虽然比较生硬,但又有何错?试想,你是想削尖脑袋挤进一个上流圈子参与大家的生活,还是想混入一个毫无意义的劣质圈子,看着凤姐一样颜值的人大倒生活苦水?

圈子人群的优质性和地位的稳定性是支持他优良运转的必要条件,不断的有土豪来赏,不断有痴汉来评,不断有人来晒。圈子的润滑剂便是每个用户自己。这是不是很像今年异常火爆的直播?

三、为什么“日记”被骂

在中国这个社会,道德约束,上纲上线的情况还少吗?你看不惯露骨的校园圈子,还有那么几百个健康的圈子为什么不去关注呢?为什么不去读书圈子、健身圈子、萌宠圈子呢?偏偏盯上这几个确实有伤风雅的圈子闹个不停?

这也是人性的一面,当 一个爆点爆发的时候,先驱的舆论导向很容易改变大众的意识形态,跟风者众多,好像谁支持这件事就显得自己政治不正确,所以纷纷站队,一人一口唾沫。以致网上各种讨伐声音频出,有说闹剧的,有说恶心的,有说无耻的。不明真相的观众被这种舆论风口推着往前走,也跟着游行示威的队伍拿着小旗开始挥舞,这些人有多少正津津有味的对圈子里的美女们评头论足,他们发表意见时有认真想过吗?还是他们仅仅停留在道德的层面去看待这几个露骨的圈子

当然,小淞并不是说这几个露骨的圈子应该存在,不论是圈子管理的问题还是人性激发的问题,这几个圈子确实已经越走越远需要反思和自查。关于性和肉的事情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来一起看看他背后的野心。

四、为什么我觉得支付宝赢了

看问题一定不能只停留于表面,仅看表现这次的“日记事件”“圈子”事件无疑是极其失败的一次尝试,辱骂声,卸载声不绝于耳,lucy也站出来承认错误,马爸爸也在内网发声希望大家反思和自查。但我们去看看他做这件事带来了什么好处或者设计者的真正意图,你会惊讶的喊出:すげ(厉害了)

在无数社交产品尝试和努力的背后,阿里一直默默推动着社会大众对芝麻信用的认知度,你是否感受到这两天大家对芝麻信用分的讨论也随着圈子的火热变多了起来?

为了人性原始的冲动,大家纷纷绑定上了自己的各种信用卡、储蓄卡;结交高信用的朋友;用支付宝交水电费;绑上自己的爱车;认证上自己的各类资料……为了赶紧冲上750分参与进这次盛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大众对芝麻信用分的一种认知和认可,至少得出一致的结论,我的各项数据指标都正常,我很优秀,那么芝麻信用分就会高,我的社会权益也就更多。在这种认知下,芝麻信用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基本也就跨出一大半了。

当大家纷纷在这场盛宴中狂欢的时候,支付宝正在默默的建立和验证着自己信用体系的价值,芝麻信用的加入让这次的圈子不完全是纯虚拟的社交,时相对而言的“增值”社交。当你主动上缴你各项数据的时候,支付宝正利用他几十种强大的算法和上百种的风控模型去360度的分析你这个人,为自己今后信用体系建立和互联网金融运作开冰破路。

当然支付宝用这种方式去营销和推广芝麻信用值得商榷,但从结果来看,这无疑是有效的,去看看这两天访问量火箭式上升的产品,绝对就是“芝麻信用”,不信,你可以去查查看。

小淞一直认为芝麻信用是一个原子弹级的产品,现在还在打磨研发阶段,一旦爆炸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和社会的推动力将是巨大的,芝麻信用正在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体系的建设,金融体系的延展,O2O的转型,信贷模式的升级等等,芝麻信用作为一个基础设施,其威力应该不亚于社交的基础设施——微信。对于芝麻信用的解读和看法,小淞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

不要以为lucy发一篇《错了就是错了》,喷子们就觉得自己获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小孩才喜欢骂战,大人们正在掏光你的数据。当然,我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误的。

《Black Mirror》描绘了未来人们对社交网络化的迷恋与恐惧,人们更愿意跟自己消费水平相当的人交朋友,对于一些Social的场合,如果尝试芝麻信用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衍生出社交媒体的新玩法呢?未来信用会在我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先发占领信用这个入口的玩家很可能就是这场游戏最后的赢家!

支付宝,我认为赢了~

“喂喂,你的芝麻信用过750了吗”

EN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这场  这场词条  以为  以为词条  战斗  战斗词条  支付  支付词条  真的  真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