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但App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迷宫,人们很难了解内部运作方式。iOS系统相对好一些,苹果在中国的应用商店非常直观,也便于跟踪相关数据。但Android则复杂得多,Google Play在2010年离开中国,留下了很大一块“真空地带”,许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得以“乘虚而入”。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目前剩下了六家规模较大的应用商店,他们分别是:360 手机助手,百度旗下的91,UCWeb,腾讯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和豌豆荚。
微信驱动
根据App排名及市场观察,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通信服务微信在中国移动用户行为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iOS收入方面,中国已经稳步攀升至世界第三位。App应用上消费的趋势主要受微信的影响,其月活跃用户达到4.38亿,可以向用户推送大量休闲游戏,敲开了中国移动用户消费的大门。
微信的用户群极其庞大,人们几乎是每天登陆,还有朋友圈功能。在推出休闲游戏后,很容易让用户开始对游戏着迷,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是游戏玩家。另外,微信游戏非常简单,很快就能上手。
中国绝大多数人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为移动内容买单,但一旦试过后,水闸就会打开。微信就是这样的“水闸”:用户尝试了一次为移动内容买单,就会习惯这种方式,而且不仅局限在微信或是腾讯相关服务和游戏上面。连微信自己从未想过游戏市场会如此巨大。
不止一个应用商店
微信将用户带入到了一个更宽广的App生态系统之中,这让应用商店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iOS应用商店“俘获”了所有苹果用户,但Android生态系统便一直处于碎片化,这也导致了第三方应用商店的迅速崛起。
豌豆荚就是其中之一,起初他们的目标是要成为Android的iTunes,或是为Android设备提供服务的桌面手机管理器。但Google Play退出中国后,他们推出了应用搜索功能,这为后来定下了基调。如今他们更多的被人们称为“中国Android应用商店”。
不过豌豆荚的工作方式和Google Play有很大不同。豌豆荚不会托管所有应用程序,而是直接从开发者网站,或Google Play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分销服务上面直接链接,这让他们可以索引160万个游戏和应用。豌豆荚自己的应用大概有1万个,多数都是合作伙伴提供的。
豌豆荚更愿意把自己看做是“移动用户的一站式娱乐商店”,除了应用和游戏外,还提供视频,电子书,壁纸等服务。豌豆荚和应用商店有很大不同,而且与合作伙伴也游走在成为竞争对手的边缘。用户使用的方式并不一定局限在应用商店上,还可以用途移动搜索服务,或为移动用户提供各种内容的门户。传统的搜索引擎主要是引用数据,几次点击之后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搜索结果,但是在手机上就完全不同了。尤其是在涉及到娱乐时,会需要一些可操作的搜索,当找到App搜索结果之后,会想立刻打开使用它。
征服支付之战
用户下载一款应用之后,如果想要增加收入,可以在他们购买其他内容时,提供便捷地支付服务。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正在为用户打一场“移动支付之战”。一旦用户的银行账户关联到某款移动应用上,他们就会不断消费。加上配套的充值系统,用户会花更多的钱。当用户想购买一款0.99美元的应用时,会在自己的账户里充5美元,那么剩下来的钱,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购买其他应用。
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很多人拥有信用卡,可以方便地在Google Play和Apple Store里购买应用。但中国很多人没有信用卡,要捆绑自己的银行卡才能进行支付。捆绑银行卡意味着他们无法直接购买应用,要靠在应用商店里充值才行。
而且国内用户更愿意把钱花在能提供“系列服务”的应用上面,比如微信。如今,除了游戏,在微信上你可以打车,购买飞机票,预定酒店,买电影票,给电话充值。微信在中国的社交网络大战中赢得了胜利,不过在支付这个问题上,阿里巴巴也是赢家。因为后者积累了一批老用户,他们更习惯在淘宝上购物,并直接使用支付宝。
海外App发行商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但他们不得不面对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几种方式可能会获得成功,一种是独立游戏,当然这里面要有一些运气;还有就是一些游戏巨头,中国本土公司无法取代他们,必须向他们购买授权许可。此外,如果想在中国市场成功,与本土公司合作或许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分销并不容易,如果没有强大的品牌,不了解本地市场,就必须得到本地公司的帮助,其中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同时要注意的是,中国市场游戏绝大是最受欢迎的,其次则是一些生活必需应用,包括地图类,即时通讯类,以及生活方式类。
在中国,要有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