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慢产品 | 当快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不管你看到这篇文章之前阅读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和谁说过话….你先冷静一下。然后深呼吸,想象自己在一个高楼的阳台上,看着底下川流不息的城市要道,手边一杯酒,或者一杯茶,或者一根烟,夜空中有些凉风。然后再往下看。

我觉得我们这行业吧,有时候挺盲目的。

”快点做一个出来先上线”“精益创业,快速迭代”“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快”“快节奏的扩张抢占市场”“分秒必争,我们一定要在xx日之前上线xx”……

这些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听得耳朵都应该起了厚厚的茧子了。

这时代做互联网,啥都要求快,好像慢一天真的就决定了生死。以前属于小创业公司专属的996,现在也变成了大公司标配。老板们纷纷说,我们虽然已经这么牛逼了,但今年不一样,大家要当成是第x次创业,希望大家努力,再创辉煌。

然后大家就发现晚上6点谁都不好意思走,非要互相墨迹墨迹到9点,10点,再回家,然后发个朋友圈,说晚上真美丽。

这行业的工作方式我觉得已经有点病态了。

很多工作并不是单纯堆时间就会出好成绩的,无论你是写代码还是想策划案,但磨时间就有点像用代码量来考核程序员的kpi一样。确实有些活儿需要加班加点的做,但workload饱和到每周70小时以上,其实对具体的员工发展,身心愉悦,业余时间充电看书都是损害。

当然了,我不是来抨击996的,我们今天只谈这种奇怪的氛围下,做产品的扭曲。

“做产品要快”现阶段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大街上随便抓一个干互联网的,都能跟你说要快速迭代,要小步快跑,要快速扩张。

但你问他,什么叫快,怎样才算快,什么时候要快什么时候不能快。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是回答不上来的。

事情的症结就在于此。

早些年,大家谈及互联网的快,很多时候是相较于传统软件开发的节奏来讲的。

传统软件开发,一个系统,一个软件从规划到需求采集到开发到交付要半年,那咱们搞互联网,一个月一波,再快点,两周一波迭代,无疑是快速的。

但现在是什么节奏?

老板说,我要xx,一定要快。

然后大家吭哧吭哧加班,两三天之后就是deadline,临到了,发现完不成,砍掉无数东西匆忙上线,反响平平,然后好点的团队开始反思,差点的团队开始批斗。

又或者吭哧吭哧干的时候老板又说,算了不要xx了,我要oo,于是所有人崩溃。

这种行径现在被统一包上了“快”的外皮,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连喷都不敢喷。

你根本不敢说咱们做慢一点,因为工作做的慢,那是能力不到家。

你也不敢说咱们规划要多仔细一点,因为就会有人说想的多不如做得多,所以造就了大量拍脑袋匆匆上马的项目。

你会非常踌躇的提出我们留点时间把系统重构一下吧的诉求,但除非到要死要活的程度,不然谁会让你“歇两周”重构系统,虽然实际上你可能这两周比单纯做需求要累多了。

现在在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上到下已经没有人敢说“来,这个产品,咱们慢慢做”了。

但好产品是需要花时间打磨的。

好团队也是需要花时间打磨的。

君不见多少产品,为了抢市场,烧钱扩张,忽略了团队和产品本身的内功,最后死的连显示器电脑都得卖了给员工抵遣散费。

盲目的快会让你的弱点在你还没有能力防御的时候下暴露,然后被市场一击必杀。

但不盲目的快是否就合理了呢?

也不尽然。

只要你想快一点,你现阶段可能控制的住你的欲望,驾驭他。但随着你的速度越来越快,你一定会被你的欲望,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等等因素牵着走,然后翻车。

就好比你20秒内加速到200kmh,和2分钟,甚至5分钟加速到200kmh,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也许这条路你就不该跑到200kmh,因为你无论加速多平缓,控制的多好,你跑到200kmh,可能就无法避免突发的情况,继而横死街头。

说不定在这条道路上,老老实实以50kmh巡航才是合适的。

大多数团队和产品,看不清前方是什么的时候,就觉得我一定要跑得快,一定要先动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赌徒心理。不愿意花时间琢磨,只想着快速见效。

其实,要慢一点。

很多年前我骑摩托车从北京去到过很远的地方,我本来计划的很好,比如每天走多远,骑行多少小时,以什么样的时速,到什么地方休息等等。

后来发现有的路是盘山路,有的路是泥泞路,有沙土路,当然也有一马平川的大好公路。

开始几天计划被无数次打乱,要么早早到了住宿,要么路况不好有了延迟导致走危险的夜路。因为太复杂了,你不可能以固定的时速一直走。后来几天,我设定了一个方案,那就是烂路慢慢溜,好路尽情飙,给每一段路应有的速度。

从不在烂路中冒险,也从不浪费好路带来的便利。

几年前我们谈到精益创业,会想到价值假设,会想到最小简化产品等等。但现在,当我听见有些人在谈一个基本逻辑都没想清楚就匆忙要决定上线的东西,并得意的称之为精益创业的时候,我觉得实在是无从吐槽。大多数人在谈及MVP最小原型的时候都忽略了你可以丑,你可以简陋,但核心功能逻辑和诉求应该是完整的。你搞一个残缺逻辑的产品,快速推进市场,很可能你根本就验证不出来你之前的假设是否正确。而且用户上来根本不知道你的核心逻辑的情况下,你得到的反馈极容易被带偏,然后产品就不可避免的向奇怪的方向走去。

我的朋友老林喜欢钓鱼(真正的钓鱼)。

他说,钓鱼行业现在约钓很难,我要做个app约钓平台,帮助大家一起约着钓鱼

他又说,约钓平台起来以后可以卖渔具,不过渔具不怎么挣钱,可以卖大家钓上来的高质量鱼,来做鱼生鲜。

他又说,我来看看app怎么做。

假设今天有个一样喜欢钓鱼的投资人,觉得这事有前途,投了老林一点钱,他找了点程序员,可能很快就做了一个钓鱼app。

app功能里有钓鱼团报名,有卖鱼,有钓鱼技巧,有怎么做鱼吃等模块,他也没管太多界面好看不好看,交互是不是有问题,总之精益创业一下,就搞了个app出来。

你觉得结果会是什么?一夜之间火了全国所有人都用它这个平台钓鱼卖鱼?

说到底,这里面的核心商业逻辑是什么呢。

是约钓的需求,还是卖鱼的需求?

如果是约钓,是不是应该先去调研下现在大家在钓鱼这件事情上对“约”的诉求有多高,例如包车,例如有人踩点,例如和鱼区协商团购价格,验证大家对组团一起去钓的积极性和需求。

如果是卖鱼,是不是应该直接先去跟垂钓爱好者那里固定成为一个收鱼的贩子,然后收回来卖给下面的渠道,无论你是网上卖还是卖给市场,能挣钱再说。

等等等等。

我举例子不是说这事情应该怎么做,而是大多数人在想问题时候都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冲着一腔热情,和极大程度上已经简化的各路工具,就开干了。

其实也不是不行,个人副业来讲无所谓,但如果你是公司,你是一个团队,你这么做,风险太大了,船上毕竟还有别人呢。

所以我觉得吧,现在这个时代,做产品别太赶,就算你有季度kpi,你先花两周时间琢磨怎么干合适,再花10周时间干,绝对要比你上来啥也不管直接冲上去干效率高。

其实那么多产品,因为做的慢死掉的真的不多,反而做得快急功近利,盲目扩张,天天改需求,想都不想莽一波的,最容易死。

但慢也不是闭门造车憋大招,而是以一种平和稳定的心态去迭代,留点时间思考,留点时间和用户交流,留点时间激活团队,留点时间学习成长,留点时间来想的更细一点。

细节的打磨和挖掘需要时间,这和快其实是相悖的。“产品决定于细节”“产品决定于快慢”

所以你看,流行的观点也有挺矛盾的时候吧。

PS:

这两天收了几个热情的简历,小朋友工程师们纷纷说“我渴望学习,我不怕加班,我可以玩命”,而且现在团队里的实习生,到了五点都得踢着屁股往回赶才走。我苦笑之余也很感叹,到底是什么样的大环境让现在实习生同学都得在应聘邮件里来表996的衷心…..故有此文。

希望慢一点吧,野蛮生长的时代其实已经有点过去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正确  正确词条  已经  已经词条  政治  政治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热点

 时髦办 | 世俗规定的“女生”形...

你认为的女生是什么样的呢?上一期的《青春有你2》还蛮多看点的,比如喻言组的《十面埋伏》,几个女生在台上不仅唱跳实力俱佳,就连表情管理都相当到位。私下训练的时候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