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的争论由来已久。
当中薪阶层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当民众的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当臃肿庞杂的电商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即意味着以流量搜索为中心的电商平台开始走向没落,代之以推荐、分享为中心的社交电商开始兴起。
今天,无论是Facebook、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还是微博、微信等都在社交电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对于其它的社交媒体所表现出的小心翼翼,微博在社交电商上的布局显得过于激进。从阿里5.86亿美元的注资到与淘宝战略合作,实现账号互通,再到去年与支付宝共同推出的微博支付,进而今年7月推出的微博橱窗,用户可在客户端直接发布商品,微博在电商上的布局可谓是势头猛进。
根据微博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二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12亿,其中85%来自移动端,专业垂直领域的达人达2000多万,支付用户也超过4650万。在用户增长趋于天花板的态势之下,微博展现出的漂亮的数字无不让人心动。按目前发展来看,社交电商要么成于微信,要么成于微博,但微信已经被微商毁的差不多了,只能寄希望于微博了。微博能做好吗?
微博做电商三大优势
平台有强大的流量导入给商家或个人
微商之所以难做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流量,在微信封闭的生态系统里,除了暴力刷屏,别无他法。微博虽然可以解决流量的痛点,但并不能解决暴力刷屏,相比于朋友圈里仅供好友的刷屏骚扰,微博所表现的更是过犹不及(因为微博可以圈很多人,尤其是有大V转发时)。
依托淘宝,支付宝等在货源和支付上有稳定保障
淘宝的SKU几乎都可以导到微博上来,如果你是消费者,不需要跳转到其它页面,通过支付宝即可完成交易;如果你是传播者,不需要进货、囤货、物流,只需要推送消息或许就能获得收入。每卖出一件产品,就可分得佣金(这看起来非常不错,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以大V、达人,意见领袖等为主的影响力和开放的社交关系链
新浪微博能够成功离不开明星、大V的推崇,官方推出的微博橱窗也是基于这些大V们的流量、影响力的变现。大V们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成就粉丝经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平台的活跃度。无论是对平台还是个人来讲,是件两全其美的事。
从流量到商品,从营销到购买,从物流到服务,微博几乎都解决了交易的所有问题,但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微博要想做好社交电商克服这两大弊端和三重困境。
两大弊端
营销泛滥,信息冗余
打开微博铺天盖地的广告迎面飞来,微博推出粉丝通后,每刷新一次就会看到那些强塞给用户的广告信息。在巴掌大的屏幕上,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过度的信息转发,使得用户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成为了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打开微博发现你所关注的大V、达人,意见领袖发送的都是同一个商家的广告,这时候,你会不会感到很崩溃。
随着人人营销,人人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一现象逐渐成为现实,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这种以用户兴趣为导向的,弱关系的媒体平台一旦过度任其泛滥,想必一定会遭到用户的抛弃。
对于达人和能人,百科的定义为。达人,即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能人,即在某方面才能出众的人。初看上去并没什么两样。但在电商领域,笔者更愿意将达人看作在某个领域掌握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而能人是有专业的销售技巧以及销售培训技能以及懂产品的人。
在消费越来越理性,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相比于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影响力的价值会越来越弱,用户对产品的制作流程和安全性能会更加关注,而能人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三重困境
第一、在去中心化里做聚中心化的事
微博的媒体属性决定了它的信息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而以大V为基础的媒体电商,社群电商是一个聚中心化的过程。在微博里每一个大V都是一个垂直化的导购和自营平台,他需要用自己的公信力为品牌做担保,风险与收益并存。而在用户的心理,微博的媒体属性大于他的社交属性和电商属性,刻意去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恐怕会适得其反。
第二、存量用户大于增量用户
微博的用户量和微信一样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的程度,增长会慢慢放缓。用户的留存对一个平台来讲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如果说离开的原因给有各的不同,那么留下的大都数都是相似的——对平台还抱有幻想。当微博的存量市场已经接近尾声时,微博的电商化做的就是优化留存用户的线上转化率。
第三、社交上陌生人生意不一定优于熟人生意
在社交媒体上,微博代表的是弱关系,微信代表的是强关系。而在笔者看来,以弱关系为代表的陌生人生意不一定优于以强关系为代表的熟人生意。如果不以规模,不以GMV去衡量,每一个达人、自媒体人都可以成为虚拟店长。虽然“杀熟”是商业上的大忌,但基于商品可靠的质量保证和信任体系坚实的社交链上,笔者认为,微博的弱关系未必比微商朋友圈的强关系有多少优势。当然,这一切得以产品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