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刷爆朋友圈的魏泽西事件,让我们开始产生很多恐惧、愤怒和疑问。那么,滑膜肉瘤是如何夺走魏则西生命的?这家医院采取的DC-CIK疗法到底是个什么鬼?医药界人士纷纷为之站台的“肿瘤免疫疗法”又是什么,为何能引来众多专业人士为之澄清?贫病交加之中离世的他令所有人感到了莫名的恐惧,对于缺乏专业知识及辨识能力的公众,如何get到真正有效的疾病预防知识,接下来小编为你做个小科普。
滑膜肉瘤(synoviosarcoma)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软组织肉瘤,起源于具有滑膜分化的间叶细胞,但罕见于关节内。滑膜肉瘤是第四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它很少从关节滑膜发生,而是从关节附近的软组织内发生,有时甚至远离关节。好发于四肢,约70%发生于下肢,特别在膝关节附近,其次为足及踝部,上肢以肘部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肿胀、肿块、疼痛,活动受限为主。以手术治疗为主。
病因:滑膜肉瘤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
症状:滑膜肉瘤为关节附近的无痛肿块,患者可出现关节周围肿胀或肿块,肿块可沿软组织伸展至整个前臂。在肿块皮肤表面可有静脉怒张。肿块质地为中等,也可偏硬或偏软。出现不同程度疼痛、隐痛或钝痛,后期呈剧烈疼痛,夜间疼痛显著。有些患者局部肢体活动受限。病变在四肢关节附近,以膝关节最常见,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前臂软组织、手指、足部等部位亦多见,也可发生于肌腱和筋膜上。
专家表示,目前而言,滑膜肉瘤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在20%~50%,而且晚期往往容易转移,治疗效果较差,可以称之为临床意义上的“绝症”。
“肿瘤免疫疗法”是什么?“肿瘤免疫疗法”能治疗和滑膜肉瘤吗
魏则西事件爆发之后,医药界人士纷纷撰文痛批搜索引擎及医院之时,也对“肿瘤免疫疗法”被波及而感到担忧。若事件持续发酵,致使“肿瘤免疫疗法”以一种极其负面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毫无疑问将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蒙上一层阴影。
从定义上而言,肿瘤免疫疗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汇,任何一种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伤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的疗法都能被称之为“肿瘤免疫疗法”,如DC-CIK疗法,CAR-T疗法、PD-1单抗药物,此次的罪魁DC-CIK疗法虽然也归属于肿瘤免疫疗法,但其根源仍在于人祸,而非技术本身。
作为曾经领先的治疗理念,DC-CIK起源于80年代美国兴起的免疫细胞疗法,通过提取人体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并回输体内,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理论上来说,适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及血液、淋巴系统肿瘤(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手术或放化疗后患者,几乎覆盖了所有肿瘤患者,其诞生之时,一度被宣传机构称之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类疗法”。
魏则西事件之后,有网友专程前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官网进行查询,涉及CIK的临床试验完成的有2个,均为早期探索性研究,正在进行的有17个,但其中14个在中国,均由中国的医院或研究机构进行,相关学术论文几乎也清一色来自中国,其中奥秘,尚难以知晓。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项技术一直以来缺乏大型临床试验数据对于其疗效的支持,无论是技术起源地欧美,还是正在广泛应用的中国市场,不少肿瘤专家视为“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下下之策,被吹嘘成“可以让你多活20年”的神奇科技,成为了不少民营机构的摇钱树,也导致了此次魏则西事件的爆发。
专家解读:滑膜肉瘤能活多久? 魏泽西事件中的DC-CIK是什么?
滑膜肉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争取广泛切除,如有血管受侵,血管需一并切除,切除不彻底,局部复发率高。本病通过血行易向肺部转移,也有淋巴转移,凡引流淋巴结较大者,在肿瘤切除的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术。本病5年生存率在20%~50%,局部切除不彻底者,可辅以放疗,目前化疗效果尚不肯定。滑膜肉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晚期因远处转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相对较差。药物对滑膜肉瘤无明显作用,化疗药物仅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要进一步了解DC-CIK的真实疗效,就需要从其机制入手。
想要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一般有2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直接向病人体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如DC-CIK疗法、CAR-T疗法,另一种通过药物或者疫苗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如目前火热的PD-1。
作为免疫细胞疗法,DC-CIK的发展其实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第一代免疫细胞疗法,即LAK细胞疗法,中文全称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它的基本原理是从病人外周血中提取细胞,然后在体外用“人白细胞介素-2”(IL-2)来诱导产生有杀死细胞作用的“杀伤性免疫细胞”,将这些细胞输回体内,希望这些“杀伤性免疫细胞”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但因大规模临床试验未能证实其疗效,很快被淘汰。
接下来,就是CIK细胞疗法,其原理同样是从病人或者亲属的外周内提取免疫细胞,在体外增殖,只是在激活细胞时应用的因子更多,以期获得更强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但其也很快失败。
第三代就是我们此次的重点——DC-CIK疗法,其原理同第一代细胞疗法相同,仍然是在体外扩增淋巴细胞再输回人体,唯一的改进是除了回输淋巴细胞外,还同时回输“树突状DC细胞”,DC细胞相当于“眼睛”,告诉淋巴细胞该去杀伤谁,同样,该种疗法在实验室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临床上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
临床上,DC-CIK疗法也相对简单,通过抽取人体50-100ml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在体外增殖,达到十亿、百亿数量级,输回人体,增强人体免疫力,杀伤肿瘤细胞。
有相关专家曾撰文指出,所有的CIK疗法其实原理都一样,都是通过回输大量免疫细胞希望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攻克肿瘤,DC-CIK疗法也不例外,但这些疗法无一例外,都存在靶向性不明及癌症免疫抑制两大难题:
首先,CIK细胞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尽管第三代技术中加入了DC细胞充当“眼睛”,但其靶向性仍然偏弱;
其次,肿瘤细胞之所以难以被清除,正是因为肿瘤细胞“来源于人体而又高于人体”,进化出了许多种欺骗人体免疫系统的方法,人体免疫系统一直把肿瘤细胞当“自己人”,无论你输入多少免疫细胞,都无济于事。
温馨提醒:本资讯综合谷歌、360百科、维基百科知识,仅做科普之用,请谨慎甄别网络信息。看病、挂号请到工信部备案的正规医院、网站,否则医疗效果无法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