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心”战“疫”》:因疫情而对一切失去兴趣,如何让自己打起精神?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造成了生命威胁,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威胁。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北京心理学会,邀请了国内30余位心理学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心理危机,给出了专业的心理干预建议和答疑解惑,助力在不同战线抗击疫情的每个我们,积极应对,用“心”战“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就有青少年在咨询时说自己由此感到生命转瞬即逝,不想再刻苦学习了,应该赶紧去享乐。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后,也有青少年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感受。这种想法的原因在于“死亡意识”的唤起。这可能引发后继的消极或积极反应。

  “死亡”概念是人们日常回避的禁忌话题。所以,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平日里很少认真考虑“人终有一死”这个问题。多数人的生活,就像花果山里的猴群,关心的是眼前的喜怒哀乐事,而不是遥远的死亡问题。然而,当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死亡概念就会突兀而沉重地呈现在人的面前,令人不得不意识到死亡之必然性,尤其是意识到它的不可控性。这会给人带来焦虑体验,并想要通过后继反应来抵御这种焦虑。

  消极的后继反应,主要表现为放弃长期目标(例如学业进步和事业成功等)以及为之所需做的努力,开始转向短期目标的满足,例如及时行乐(进入图中汉堡模型的第4象限,即右下角的享乐主义型垃圾汉堡)。这种消极反应有着明显的缺陷。毕竟从概率上看,现代社会多数人的人均寿命能达到七八十岁甚至更久。如果只满足短期目标,会损害长远的利益。

  积极的后继反应,则是因为死亡意识的成熟,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最佳方式不是及时享乐,而是善于规划时间、利用时间,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热忱而沉浸地投身于为有意义的长远目标而快乐奋斗的路上(进入图中汉堡模型的第1象限,即右上角的幸福型理想汉堡)。所以,青少年可以把“人生无常”的感悟作为成长起点,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探索如何去度过短暂却有意义的、绚烂美好的人生。(作者:盖笑松,编辑:张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疫情  疫情词条  失去  失去词条  兴趣  兴趣词条  一切  一切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