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会想起那个春天,曾和电影约会了那么久。
2018北影节的放映日程已经过半,对我这样一个平凡的普通影迷来说,这些天来马不停蹄看片也实在是一个巨大考验,既是精神上的,也是体力的。看电影本来是应该轻松愉快的,但是一天内持续性看N部烧脑巨作,也容易让人身心不适,话说来回的奔波倒场也很磨人。但谁让你是影迷呢?
每部精心拍摄的影片传递给观者的信息量都是可观的,特别对于像伯格曼、黑泽明这种大神级别的,看他们的作品如同朝圣,而他们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威力惊人的精神原子弹,假如持续性观看他们的系列作品,无异于在精神上投入了无数颗原子弹,硝烟弥漫的震撼之余,也足以把你的脑细胞统统杀死。
但无论如何,我喜欢。
从电影节之前的持续关注,到开幕前临时抱佛脚一样的准备片单,再到硝烟弥漫的抢票大战,最后去不同的影院欣赏不同的电影,在光影世界里纵情遨游,全情投入电影节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种收获是“Movie God”最慷慨的恩赐,它只属于精神,只属于光影,只属于你一人。
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届北京电影节都有自己的特色,现在写写我此次电影节的观影体验,说是电影节手记也行。
大师之光
今年是伯格曼百年诞辰,所以北影节专门设置了他的回顾展。一直对伯格曼的电影世界很向往,但总是没有机会系统地近距离接触(说白了就是太懒),所以当听说今年电影节要放映老伯的电影系列时,就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把他的电影票都列进了片单,在抢票的时候,也是先抢他的作品。下面就说说此次北影节上对他作品的一些大概印象。
不良少女莫妮卡 (1953)
7.9
1953 / 瑞典 / 剧情 爱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哈里特·安德森 拉斯·埃克伯格
北影节看的老伯的第一部电影,是《不良少女莫妮卡》,很多影迷评价它是老伯的入门级作品。老伯也说自己很喜欢这部作品,当老伯的私人影院刚落成,他坦言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这部。他甚至喜欢上了女主哈里特•安德森。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不安的野性少女,和爱人奔赴一场躁动不安的逃亡之旅,他们在海边尽情舒展生命的曲线,享受着青春的欢愉。少女是那么叛逆,她可以深爱一个人,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另觅新欢,她只想让自己自由自在,具有其他女性身上少见的狂野与放纵,她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充满生命力,她是如此独一无二,以至于大海都觉得自愧不如。
《不良少女莫妮卡》
这部电影在老伯电影里地位特殊,不像其他作品那么高深晦涩,也不会特意设置一些哲学谜团或者意象隐喻神马的,只是简简单单的讲述荷尔蒙躁动不安的青春故事,细品之下,甚至可以品到初恋的甜蜜呢。
野草莓 (1957)
8.7
1957 / 瑞典 / 剧情 爱情 家庭 / 英格玛·伯格曼 /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毕比·安德松
老伯被谈论最多的作品,除了《第七封印》,恐怕就是这部了。故事讲述了一位老教授驱车奔赴自己的授勋典礼,在路上他途径几处曾成长过的老地方,竟恍然忆起了这一生的种种。看似简单的剧情,却处处都是意识流式的回忆,在他微妙的内心活动中我们似乎窥见了人生的真相。那些爱而不得的恋人,那些失去的青春韶华,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和亲人……人生恍如梦中倒影,我们只能在一场回溯之旅中挥手告别。
我不确定是否真的看懂了这部杰作,观影是在午后的资料馆放映厅里,春困让人昏昏沉沉半梦半醒,倒正好契合了人生如梦的剧情,《野草莓》几乎全程都是由梦境串联起来的,而那位老人一路上也在半梦半醒中徘徊。拍这部电影时,老伯其实年纪尚轻,思想却如此深沉,如同一位即将告别世界的老人在深情回望一生。他坦言,这部电影其实是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的,或许他只是在帮父亲圆一个光影梦吧,说出那些父亲生前无法言说的内心世界。而片中那位老人的扮演者就是老伯一生最崇敬的演员维克多·舍斯特勒姆,老伯说如果当时维克多不接受拍摄,那么他也不会拍这部电影。
假面 (1966)
8.8
1966 / 瑞典 / 剧情 惊悚 / 英格玛·伯格曼 / 毕比·安德松 丽芙·乌曼
细看之下,这部电影是很诡异的。如同那个与世隔绝的海边别墅一样,故事笼罩在一片阴郁死寂的氛围下,两位女主一直都是人格分裂的癫狂状态,她们是病人与护士既对立又合作,她们在治疗过程中相爱相杀,又像是一个人的两个化身。一个沉默如水,一个热情如火,一个感性奔放,一个冷漠无情。所以很多人对这种多义的文本很感兴趣,影评人进行了各种解读。老伯对此很不高兴,他说这些解读都差点毁了这部电影。片中还有老伯标签式的哲学呓语,人们的社会关系被抽空,只有单纯的人性试验场。
《假面》
片头的老伯讲解部分,他说之所以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一团怒火,作为皇家剧院院长的他总是要被繁文缛节各种关系束缚,扮演着另外一个讨人厌的角色,也曾有一度甚至不认识自己,所以他想要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而这部《假面》就暗含了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异化,那种自己的脸和别人的脸混同的图景其实是很悚人的。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
8.8
1982 / 法国 瑞典 西德 / 剧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伯杰·阿斯特
这部电影并非所有人的菜,主要因为它的冗长。3小时的篇幅,故事却不复杂,剧情推进缓慢,对人物关系交代事无巨细,如同一种身在现场的错觉。架构有些《红楼梦》加《城南旧事》的味道,以一个小孩子的成长为线索**家庭和社会。这种观影体验和去年北影节看《豹》的观影体验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恢弘又落寞的演变,其中有各种不为人知的伤害与忧伤。
看老伯的电影多了,就会发现他是名副其实的一个怀疑论者,而且是绝对的老愤青。你分明能从他的作品里看到对伪善的宗教的讽刺批判,对忠贞爱情的怀疑与挖苦,对美满婚姻家庭的不屑与嘲笑,对生死界限的反复度量与回望,对人生虚无的思考与沉醉。而在《芬妮与亚历山大》这部史无前例的瑞典巨片里,老伯想讲的很多,比如宗教家庭婚姻生死等等,但是他也始终在质疑,那个作为大反派出现的伪善牧师简直可以促成一次信仰危机。
第七封印 (1957)
8.4
1957 / 瑞典 / 剧情 奇幻 / 英格玛·伯格曼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本特·埃切罗特
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主要因为它的直接和单一。它就是在探讨生死。
片头死神与骑士在海边的明暗博弈,一盘棋赫然陈列海边,寓意着生死的不确定。片尾那个死神引领着众人且行且舞一路音乐相伴的画面,又那么摄人心魄令人震撼。原来恐怖的死亡还能如此多层次又富有诗意,而总是被等同于**的死神还能如此深邃多面,他洞悉万物万生,总是以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姿态出没。他时而是悲悯众生的哲人,时而是冷漠无情的杀手,时而是热衷下棋自娱自乐的顽童,时而又是让一切尘归尘土归土的上天。而能够如此从容又富有哲思地探讨死亡的,恐怕也只有北欧的这些文化巨匠了。
《第七封印》
在老伯众多作品里,《第七封印》的位置独特,是毋庸置疑的艺术杰作,也一直被视为老伯的代表作。老伯说过,自己虽然拍了那么多电影,但是喜欢的也就10部左右,《第七封印》即是其一。
处女泉 (1960)
8.5
1960 / 瑞典 / 犯罪 剧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马克斯·冯·叙多夫 贝吉塔·瓦尔堡
看完《第七封印》又看《处女泉》,会发现两者前后有着一些关联。两部电影的创作班底如出一辙,片中的演员几乎重合,只是换了换衣服妆容便投入到接下来的拍摄一样。另外,这两部电影发生的年代也很相近,都是那个信仰崩塌哀鸿遍野的中世纪。都是从死亡入手剖析宗教与生命的消逝。所以将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欣赏会是很棒的体验。
《处女泉》并没有太大野心,只是简单地描绘了一段悲剧。一个纯净无辜的美丽生命霎时消逝了,死于罪恶的淫欲,然后上天又安排受害者的家人进行无望的复仇。这场闹剧从始至终没有胜利者,只有人生的无常和痛苦,上天在远处冷眼旁观却从不会施以援手。片中处处都是老伯对上帝对宗教的怀疑。
犹在镜中 (1961)
8.4
1961 / 瑞典 / 剧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哈里特·安德森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这部电影里,老伯对人生的怀疑到了一个新高度。妻子身患绝症,丈夫意图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她的生死,父亲却想静静看着女儿如何慢慢死去,只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有个好题材,而正处在**萌动的青春期的弟弟又对姐姐想入非非。没有所谓的圆满与归宿,这种彻骨寒冷的人生不由得不让人质问与怀疑。也许只有死神或者上帝才能将她从泥足深陷的绝境中拯救。
自《犹在镜中》开始,老伯的“上帝沉默三部曲”便开启了,余下两部是《冬日之光》《沉默》。绝对的怀疑绝对的绝望绝对的愤怒绝对的沉默,在这些电影里你能够分明触摸到老伯那颗焦灼撕裂的沉痛内心,他是那么关注又热爱人类,却始终要被人世的罪孽与残缺所伤害,而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位哲思影人所需要承受的代价吧。
冬日之光 (1963)
8.3
1963 / 瑞典 / 剧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马克斯·冯·叙多夫
在资料馆看电影时,现场有数人因剧情沉闷而离场。这部电影确实不如它的名字那么诗意美好,枯燥寡味的剧情和密集的信息轰炸对观众也是一个巨大考验。在《冬日之光》里,老伯再度探讨了宗教的伪善无力,对信仰和希望消逝的时代表达了无限忧思。片中反复出现了“上帝的沉默”这样的语句,而牧师无法渡人,更无力渡己。他自己就不是坚定信仰的那个人,他的撕裂与怀疑甚至比常人更甚。所以有人因为信仰崩塌自杀,即便如此,牧师还是要继续布道重复谎言。
作为牧师之子的伯格曼,一直都对宗教和牧师没什么好感,在他的电影里,牧师不是坏人就是自相矛盾的懦夫,这和他儿时被父亲过度管束并且伤害有关,这导致了他日后的叛逆与怀疑性格。他一生都处在对宗教信仰的怀疑当中,“上帝已死”反复在他的作品里得到印证。作为“上帝沉默三部曲”的第二部,《冬日之光》惊世骇俗的信仰怀疑让人感到了丝丝寒意,却无损于它作为经典的无限光辉。
伯格曼在《沉默》片场
沉默 (1963)
8.4
1963 / 瑞典 / 剧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英格丽·图林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作为“上帝沉默三部曲”收官之作,那种绝望和怀疑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这种怀疑直接让老伯必须在片中杀死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曾经作为正确的权威出现的姐姐。姐姐以其聪慧学识控制着妹妹,但是妹妹最终实在忍受不了了,姐妹反目,她纵情淫欲也要致姐姐于死地。姐姐是苍白可悲的,她总是坚守着旧道德约束自己控制别人,但自己孤身一人的时候还在**。她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渴望激情的妹妹不愿意同她陪葬,带着绝情离她而去。让自己的手足自生自灭,让曾经深信的信仰灰飞烟灭,二战阴云下精神世界的崩塌,让人间从此再也没有了诗意。
婚姻生活 (1973)
9.0
1973 / 瑞典 / 剧情 爱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丽芙·乌曼 厄兰·约瑟夫森
这部才是伯格曼最轻松愉快的一部了。打打闹闹哭哭笑笑,荒谬可笑中处处是生活的原味,那是婚姻的本来味道。所以少见的,在老伯的专场放映里,你会听到持续不断的欢笑声,而不是脑细胞炸裂的沉默。除了题材不那么沉重也没有那么多人文哲思,电影画面破天荒地用了彩色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那些若隐若现的沙粒让画面粗糙,却也有了生活的真实质感。
这一次,老伯不那么文艺也不深沉,而是回归生活回归人群,让我们见识了婚姻的本质。但是本质上,婚姻还是那么不可信,男女都会**也会用谎言维系,所谓美满婚姻只是一个童话,用爱的坟墓比喻倒是恰如其分。结婚后恨来恨去,离婚后如胶似漆。呵呵,看来老伯早已看透了,婚姻就是一个大笑话。老伯的谬斯丽芙在《婚姻生活》里担任妻子,而他和丽芙短暂的爱情不正是这样的结束的吗?
《婚姻生活》
小结:
越往后看,越发现老伯的御用卡司一直就是那几位,老伯那几部影史经典里出现的都是他们的身影。比如,哈里特·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Gunnar Björnstrand),古内尔•林德布洛姆(Gunnel Lindblom),马克斯•冯•叙多夫(Max von Sydow),英格丽•图林 (Ingrid Thulin),丽芙•乌曼(Liv Ullmann),毕比•安德松(Bibi Andersson)。在这些优秀演员的精彩演绎下,老伯的电影才熠熠生辉。
如果要用两个字概括老伯的那些经典作品,恐怕就是“怀疑”了。对人生的怀疑,对宗教信仰的怀疑,对爱情婚姻的怀疑,对永恒美好的怀疑,对权威真理的怀疑。他的每部作品几乎都可以另命名为“对xx的怀疑”。当然在怀疑的同时,他也在探索,希望在人类的精神废墟上重建,希望能够以一种真实有力的东西填满人生的虚无和伪善,虽然他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大大的“?”号,随后在观众心中投影一个“!”号。很少有导演能够在探究人类思想领域上做的这么深入全面,也很少有人能够在一部电影里同时加入这么多深沉的哲思,伯格曼如果不去做电影,他也一定会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先锋印象
今年北影节设置了“女性力量”特展,该单元的影片重在讲述女性故事,或者由女性导演摄制而成。其中“女性力量”有一个子单元“先锋”引起了我的兴趣。在豆瓣电影上查了一下,都是我所喜欢的类型,于是都加入了片单。除了伯格曼系列,“先锋”系列是我看的最全的一个单元。下面谈到的影片就是取自“先锋”单元。
情人们 (1958)
7.8
1958 / 法国 / 剧情 / 路易·马勒 / 让娜·莫罗 阿兰·居尼
这部法国新浪潮时期的佳作,是法国文艺片里少有的让人心生观影愉悦的作品。这是讲述一个已婚少妇在爱情面前如何抉择的罗曼蒂克式的故事。她有一个对她漠不关心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还有一个英俊潇洒却花心风流的情人,她本以为情人会是自己的幸福,直到那一天在路上车子抛锚,一个健壮的陌生男子和她相遇。在那个尴尬的家庭宴会上,丈夫和情人让她觉得无所适从,夜不能寐的她在月光下再次和陌生男子相遇,他们在月光下的田野山川河流下散步,并云雨一番,次日她毫不犹豫地随他而去,抛下了愕然的情人和丈夫。
《情人们》
在那个年代这种新潮的观念究竟有多么流行我不知道,但是可以想象,片中女主这样大胆的抉择一定会对当时的女性造成不少的冲击,即使放在现在也十分超前。那种完全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虽然自私,但是也是为了幸福的缘故,也必须是正确的选择。爱从来都是一次次自私的选择。
南特的雅克·德米 (1991)
9.1
1991 / 法国 / 传记 剧情 / 阿涅斯·瓦尔达 / Philippe Maron Edouard Joubeaud
这部名为《南特的雅克•德米》观影体验极佳,很可能是今年北影节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伪纪录片”,也可以说这样的电影掺杂了过多主创情感,但是不能否认这部电影那种优雅地撼动人心的魔力。刚走出影院,我写了这样的短评——“法国影人给电影的时光情书,娓娓道来间,一路都是纯真的光影梦想。”我被完全打动了,很少有情书写的如此含蓄迷人的,那么文艺又那么忧伤,那个叫雅克•德米的小男孩曾经那么热爱电影,他总是想方设法和电影拉近距离,自学了电影的技艺,然后把电影的欢乐带给每个人,直至成人老死,他始终未曾更改那颗对电影的赤子之心。
这部电影由雅克•德米的爱人阿涅斯•瓦尔达创作而成,她是“法国新浪潮祖母”,电影造诣和雅克•德米不相上下,当丈夫先她而去之时,她深情地回望并且注目他的成长历程,用胶片一幕幕定格他的青春梦想,以此留住以此缅怀,最终带着电影的祝福,他们一起走向了人生的夕阳。
二十四只眼睛 (1954)
8.6
1954 / 日本 / 剧情 / 木下惠介 / 高峰秀子 田村高广
之前,在电影学院的教材里看过这部电影的评论,该片被放入日本战败后的电影创作时期,评论说这是反思日本军国主义危害的。当然这是中肯的,但也不止于此。这部电影所塑造的那位乡村女老师形象,其实并非典型的老师形象。她不鼓励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参加战争,也不喜欢向学生灌输一些虚假的道理,她甚至因为难以在校园讲真话选择辞职。她只教了12个孩子(即24只眼睛),却实实在在把这些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和爱护,希望他们健康幸福成长,不希望社会和时代伤害他们。但是最后12个孩子死了一大半,被社会和战争所害。她是悲哀的,但是孩子却永远记住了她的好。
《二十四只眼睛》
PS:《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也曾是一名女教师,她出场时的《圣母曲》和《24只眼睛》里女老师出场的情景一样,松子骑着单车行驶在堤岸边的场景也在该片中出现,并且《24只眼睛》里有一个遭到家人抛弃的辍学女生也叫松子。
午夜场惊魂
今年北影节和往年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新设了午夜场单元,而且专门选择了几步适合午夜欣赏的重口味作品,当然会有吓死人不偿命的恐怖片。听着大家在三更半夜的影院里被吓得哇哇乱叫,还是很享受的说。对于我这种影迷来说,午夜场的吸引力还是不小的,于是排片时特地排了两部午夜场电影进去。
小丑回魂 (2017)
7.4
2017 /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儿童 恐怖 / 安德斯·穆斯切蒂 / 比尔·斯卡斯加德 杰登·马泰尔
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作品,其实1990年就已经拍过,前作就已经是吓死人的经典恐怖片,堪称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也正因为看过前作,所以才敢如此坦然地走进影院看这部新拍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新拍的这部更加血腥惊悚,在画面的血腥和恐怖上青出于蓝。因此不难解释为何在半夜的资料馆电影院里,无数影迷被吓得一惊一乍表情扭曲,当小丑被女主戳了个透心凉时,很多人都赶紧鼓掌。该片只是取了作品中最精华的童年部分来拍,其实成人后他们这些死党还是会和小丑相遇,而这部电影肯定还会再拍续集的,估计续集上映的时候,电影院还是会爆满的吧。
PS: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女生被吓的捂住眼睛缩成一团,但旁边的男朋友模样的男生只顾着玩手机,始终不采取行动,哪怕抱抱也没有,让人真的有些生气,看恐怖片真的是感情升温的好时机,太克制了真不好,替他们惋惜。
《小丑回魂》
东京吸血鬼酒店 (电影版) (2017)
6.5
2017 / 日本 / 剧情 奇幻 惊悚 / 园子温 / 夏帆 满岛真之介
比起《小丑回魂》,《东京吸血鬼酒店》根本算不得恐怖,只能说很重口。但是了解园子温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电影里血浆死尸残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些元素之后,他又总会表达一下对人生的绝望或者要好好活下去之类的。他是个怪咖,但是很多人都很喜欢,我也是自《冰冷热带鱼》关注上他的。
午夜场放映该片时,影院只坐了不到一半人,可能大家都看评分以为这是部烂片,但其实也没有多烂,只是有些恶趣味而已。园子温就像个坏孩子,用血腥的桥段逗趣观众。虽然剧情脑残经不起推敲,但是夏帆的女斗士形象还是惊艳到了我,她孤军奋战拿着武士刀狂砍吸血鬼,鲜红的血迹布满她纯白的战服。而那些所谓吸血鬼也没多么**,只是想好好在世上活下去罢了,可惜最终还是都被人类消灭了。
日影手记
这几年北影节都比较重视日本电影,在排片上都会或多或少给日片留下一席之地,这不仅满足了很多哈日族的欲望,也让影迷得以在荧幕上和岛国亲密接触。今年北影节虽然没有去年“是枝裕和”“三谷幸喜”这样的重量级主题放映,但还是有些值得铭记的东瀛佳片。
蒲公英 (1985)
8.4
1985 / 日本 / 喜剧 / 伊丹十三 / 山崎努 宫本信子
没看之前,就听说这是一部关于吃的电影。实际上,片中到处都是对口腹之欲的入神描绘,各种美味让观众馋虫乱跳。片中虽然主要是“拉面菜鸟”女店主潜心学艺的过程,但还不时穿插了一些与之无关的戏份,也都和吃有关,比如大老板们在饭馆点饭,黑社会成员和情人又吃饭又做爱。食色性也,片中除了吃美味,还有很多性爱描绘,作者将美食和性爱完美联系在一起,显示了岛国与众不同的美学追求。
《蒲公英》
虽然电影是在讲如何烹饪一流的拉面,但是那种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是打动了我。因为片名叫“TAMPOPO”,日文意为“蒲公英”,谐音就是“汤婆婆”,所以我天真的以为日本真的有这样的一家拉面店,去网上搜了搜却无功而返,但是世上真的要有这么好吃的小吃店该多好啊。
坂本龙一:终曲 (2017)
8.8
2017 / 日本 美国 / 纪录片 音乐 / 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 坂本龙一
今年北影节坂本龙一很受欢迎,他参与创作的《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即使加映,不仅一秒抢空,也始终一票难求。在错失了《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后,所幸抢到了《坂本龙一:终曲》,算是一种安慰吧。这是龙一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他患上癌症之后的一些创作生活。生病后他反而更像一个老顽童了,即使身体不允许他持续创作音乐,他还是会去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他去北极把冰层下的水流声录下来,在家里反复聆听,他笑着说这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声音了。当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反核示威游行队伍之中,他希望自然能够得到保护,世上不再有战争。而他的音乐作品也始终都是那么纯粹,反抗束缚,让人们感受到宇宙的爱和博大。
看电影时,我在惊叹于龙一的才华时,也渐渐相信——真正伟大的人往往是很单纯的,他们单纯地相信单纯地努力创作,对于名利世俗的东西反倒不上心。他们心里仿佛有一个纯净的冰湖,日复一日滋养净化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向着星辰大海宇宙苍穹更近一步。
首映
每年北影节都会放几部“尝鲜”的电影,所谓的全球首映。今年也不例外。能够先人一步,成为这些电影的最早一批观众,对于影迷的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件荣耀又开心的事了。
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2018)
8.3
2018 / 日本 / 剧情 / 冲田修一 / 山崎努 树木希林
今年首映的片单里,很意外的有一部日本电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还未上映就已经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属于抢票热门之列。幸好我抢到了一张。在影院观看时,适逢京城一场及时春雨,气温骤降也让人心不再浮躁。在影院里看着这样一部安静舒缓的田园之歌,实在是恰到好处的一次安排。实际上,国内观众并不熟悉熊谷守一这个人,在看电影之前,我对他也没有丝毫了解。但是这部电影帮我也让全世界的影迷都走进了熊谷守一的世界。
《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片中的两个年轻人称呼他为“隐居圣人”“树木精灵”,虽然熊谷本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实际上却是很恰当的描述。他在生命里的30年里从未出过那个田园小筑,终日沉迷绘画与草木鱼虫为伍,一派天人合一的圣人气象。而作为日本“野兽派”的大师,他不慕名利直接拒绝了日本国的文化勋章,艺术家的闲适淡然一目了然。他虽然日薄西山,却心中还是那个爱自然的孩童,执着坚守着自己的心爱。不仅是作为画家的他,即使是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上也已快要绝迹了。或许,上天会永远善待那些坚守童心常住田园的人吧。嗯,一定是这样的。
5月将至时,随着春天渐渐走远,北影节也将谢幕。但是,总有一些难忘的精彩瞬间留下吧,而我在这里记录下来的这些,并不只是为了分享,更是为了珍藏这段光影回忆,生怕哪天被时光冲淡了就遗忘了。如果日后哪天偶然翻到,说不定又会想起观影时的微妙心情呢?想起那个春天,我竟然曾和电影用心约会了那么久。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2018北影节。
(个人公号:波罗的海)
电影 2018 艺术 北京国际电影节
电影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