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不知道,今天(8月20日)世界蚊子日,其实设立这个日子是为了提高公众对疟疾以及其它蚊子传播疾病的意识。
中国气象局指出,我国大部分地区蚊子集中出现在6-9月,蚊子生存和繁殖最适宜的气温是20-30℃,最适宜的湿度是70%左右。而立秋后,也许大家发现蚊子叮咬的更猛烈了。
这是因为夏季暴雨较多,雨水流动快,导致蚊子幼虫的存活率比较低。而秋季暴雨减少,容易形成没有流动的积水,而且温湿条件适合细菌繁殖,就特别适合蚊子孵化。按照发育周期,蚊子总在雨后两三天达到高峰。
此外,处于繁殖季的雌蚊子更“嗜血”。雌蚊子只有吸饱了血,“进补”蛋白质,使卵巢发育,才能够顺利产下后代,这也是它们迫于物种生存与繁殖的需要。
此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气候与蚊子冬眠习性改变”的研究,发现地球的秋季越来越温暖,意味着蚊子开始冬眠的时间延迟了。
研究人员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收集动物的过冬资料,结果发现,现今的蚊子比1972年的蚊子平均多等待了10天左右才开始进入冬眠期。
还有一点就是蚊子其实跟我们一样也怕热。蚊子最旺盛的吸血期是26-30℃,当气温过低或者过高时,蚊子就可能处于休息状态。
当遇到高于35℃的高温时,蚊子会“中暑”,而40℃以上的高温,对蚊子几乎是致命的。所以高温、少雨时蚊子总数会迅速减少,不过由于8月下旬、9月天气稍微凉快一点儿,又会出现蚊子集聚的高峰。
另外,蚊子孵化对水温特别敏感。有研究发现,当水温超过35℃,蚊子卵、幼虫、蛹在水里,就会停止发育,甚至大量死亡。
户外水塘、积水在暴晒后不断被蒸发,水温也很高,蚊子根本无法产卵。这就是中午暴晒的阳光下,蚊子反而没那么多的原因,而树丛草丛、河边、杂物堆、楼道和家中阴暗潮湿的角落,都是蚊子的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