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失业、撤离、讨债、倒闭,无论你身处影视行业的哪块链条,在这一年里,这样的景象都不会感到陌生。
先看最近这一年来发生的几大标志性事件:
继范冰冰补税近9亿之后,17名艺人被约谈补税;
黄晓明母子撤离霍尔果斯,退出注册公司股东名单;
欠债33亿元、258家影院歇业,星美陷入关闭潮;
业绩不够,卖画来凑,电广传媒2亿元卖徐悲鸿画作自救;
截至十一月底,今年已上映的电影中有超过70%的电影票房不足1500万;
50家影视类企业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39家企业员工数量相比2017年年报中的数量有所减少,其中部分企业减少比例超过20%。
……
虽然影视寒冬早在两年前就已显现,但真正引起全行业震荡的在今年表现的最为明显。无论大小公司在这一年似乎过得都不痛快。
而尤为可怕的是,这样的景象很可能还会延续到2019年。
阴霾短期内注定不会离去,2019年影视行业或许将变得更为艰难,这个时候,唉声叹气和盲目乐观都无济于事,影视公司只有做好充足准备,找到自救的方式,才能让自己活着看到明年的太阳。而如何度过眼前的危机,也成了当前整个行业共同的心声。
那么影视行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活下去呢?
做减法,头部项目决定成败
合鲸资本的创始合伙人霍中彦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从2006年到2016年,内地电影行业进入了增量时代,那个时期充斥占据票房前十的有不少烂片;而从2016年开始,电影行业则进入了存量市场,这个时期整个行业进入了能者时代。
这意味着,在前几年大量热钱涌入电影行业时,整个行业的门槛非常低,滋生了大量资本捞一把的心态,利用影片圈钱非常普遍,那个时期影视公司拼的不是内容的品质,而是进入市场的数量。
而如今随着热钱退去,市场趋于成熟,电影行业也逐步走向了“人人赚钱到能者赚钱”的转变。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只有提供足够好的作品,才能成功地抢占市场。
尤其是在如今只有5%的电影才赚钱,5%的电影实现持平,90%的电影都赔钱的状况下,再用过去的押数量,而不是全力投放在头部的精品内容,注定不会得到预期的回报。
那么什么样的项目才挣钱,答案是只有头部项目,而且基本上都是位于每年票房前十的影片当中。以今年国产片票房榜top10为例,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九部均实现了较大的盈利。
而能够抢占头部项目的也只有头部公司才能做到,这也意味着今后影视公司的项目争夺将会集中在头目项目上,而不再是以往兵力分散的全面作战。
具体而言,影视公司要聚焦核心优势,对某一细分领域实现垄断,要占领这个领域50%以上的绝对垄断地位,从而对某一类型或题材实行绝对的垄断。
对此,东阳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也曾作出这样的忠告,不要老想着全产业链,这只是一个悖论,一个公司发展,取决于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对于很多影视公司,做好某一领域而不是全产业链,因为全产业链的公司可能只会有那么龙头的几个公司,剩余的大家就要针对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
这方面同样是以工业化体系最为完善的好莱坞为例,目前好莱坞各大公司在其具体细分领域上已经非常明显。在六大好莱坞公司之外,独立制片公司A24则在小成本文艺片上独树一帜,制作或发行的《月光男孩》《房间》《鬼魅浮生》《伯德小姐》也屡屡成为奥斯卡获奖影片。
今后内地的影视公司也会是如此,以往在电影节铺盘子发片单在今后并不能体现影视公司的竞争优势,更无法实现其宏大的目标,深耕某单一领域才是其最大化地占领市场的出路。比如在类型上,要不做到像青春光线对青春片题材的垄断,要不做到开心麻花对于主流喜剧市场的抢占,抑或做到像恒业那样对恐怖题材电影的敏锐度,要不实现其它诸如儿童片、动画片、爱情片,乃至犯罪悬疑、特效等单个类型的占领。
当然在具体形式上,影视公司不一定非要在院线电影这棵树上吊死,网络电影和网剧也是其重大突破口。像NetFlix在美剧之外,今年制作和发行的电影就达到了几十部,这已经显示出互联网基因的强大。今后,影视公司在悬疑网剧与网大上也将大有可为。
毫无疑问,影视公司抢占头部内容离不开人才的储备,也离不开IP的培育。因此,影视公司在今后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才能保证项目的成熟度。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度过寒冬的方式难免会裁员缩身,更需要砍去很多不成熟的项目,但在真正关键项目人才的投入上反而要求更多,在头部项目上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做乘法,从内容生产型到平台型的转变
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在内容生产上,虽然可能会打造出不少的爆款作品,但仍常常会走的艰难,不断面临各种瓶颈。
而对于大的头部影视公司来说,则急需要有平台思维,懂得“产品型公司值10亿美金,平台型公司值100亿美金,生态型公司值1000亿美金”这一真谛。
像在电子商务上,单个的淘宝卖家再怎么挣钱,也远远不及它背后的天猫平台;很多单纯生产内容的影视公司再怎么靠影片盈利,也无法与猫眼和淘票票等这类平台型公司相提并论。
像猫眼其目前的估值已经超过200亿元,已远远超过很多影视类公司。
从内容到平台,这是思维的转变,也是商业模式的改变。这也要求影视公司不再是将精力放在拍电影,或是影片票房上,而是完成公司到平台的转型上。
当然很多平台型公司也不会放弃内容上的生产。国外的像HBO在剧上的生产,Netflix在包括电影《罗马》制作上的全力打造,而国内的三大视频网站近几年全面进军网剧和网大的市场争夺,猫眼和淘票票在近两年也走出了单一的在线售票平台,不断参与电影投资与发行等多个领域。
从内容到平台,美国迪士尼是一个较为突出的案例。在确定对收购20世纪福斯之后,迪士尼曾宣布2019年推出自己的流媒体平台,包括500部迪士尼电影和7000集迪士尼电视剧都会在自己的平台上播出,而在NetFlix播出的部分和迪士尼相关的内容,也将会陆续下线并在新平台中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公司从内容到平台的转型,绝不仅仅是数量的提升,而是完成一场质变的升级。而国内的头部影视公司要想实现自我的转变,也必然要像迪士尼那样,完成平台的升级。
只是对于很多影视内容公司而言,实现平台升级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它需要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
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对此的关系曾给出这样的说辞,做内容的公司做平台的前提是其内容要足够大。“当足够强大之后,NetFlix会越来越像迪士尼,迪士尼也一定会越来越像NetFlix。”因此,对内容公司来说,“内容+平台”之路首先要从内容开始,没有足够大的品牌内容和原创超级IP集群,就没有形成“平台”的基础。
找出路,走出去,抱团取暖
1、走出去,参与好莱坞大项目
从更大的世界格局来看,影视公司深入到海外好莱坞项目的合作当中。像今年阿里影业与派拉蒙在《碟中谍6》的合作,腾讯影业与索尼在《毒液》的全面合作,阿里影业和腾讯影业均在影片全球分账中交出令人惊喜的票房回报。
2、抱团取暖,拥抱进军头部项目中
像目前《红海行动》这类投资四五个亿的大的头部项目上,动辄30多个出品方,这也是影视公司抱团取暖的具体表现。在大的头部项目上,影视公司抱团取暖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彼此合作也会更为密切。
3、布局网大市场
在如今消费降级下,做网大对于很多无法进入头部项目的影视公司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像目前一些网大的制作成本已经达到一两千万,而今年的《灵魂摆渡·黄泉》票房分账超过4500万,《大蛇》上线88天分账更是达到5078万,再一次突破行业天花板。制作成本不断增加以及付费会员快速增长的网大与院线电影也变得更加重合,在未来其回报也将更为可观。
4、培育新人,做新的模式的探索
在寒冬面前,影视公司也要寻找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像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旗下培育的新人导演路阳和文牧野与编剧钟伟等人已逐渐成为市场新生力量的中流砥柱;徐峥在积极推出的新人导演苏伦,也在今年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成绩。
5、远离危险区,对政策有预判能力
在政策风向上,影视公司也需要对政策足够的敏感性,远离危险区,提高预判能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像如今政策对于劣迹艺人的严格把控,在大的政治背景下限韩令的推出,一些影视项目无法上映或播出,这些也都让影视公司背负了不少的风险。
6、打造市场稀缺作品,不盲目跟风
在内容生产领域,敢于求异,敢于在题材类型和内容上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以博纳为例,从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到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再到今年的《红海行动》,在实现国产主旋律影片成功转型上博纳也树立了自己的招牌,而这一类型也成了当前博纳在市场上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而对于其它影视公司而言,如何在市场上打造出独缺的系列作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完成其它公司不可替代性,依旧是个使命,而这也是公司能够立足市场的不可缺少的资本。
可以预见,在2019年开启硬科幻电影年之后,将逐渐诞生出某头部公司具有生产这一类型的能力,而这对于一些公司而言是挑战中孕育机遇。
未来的电影市场也需要更多的类型和题材。不跟风,不扎推,才有市场。敢于求新,才是出路。
2018年即将过去,虽然寒冬未去,也将继续笼罩在影视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在未来就是死寂一片。毕竟观众对于影视内容还有强烈的需求,单部影片的票房不断打破也在呼唤着从业者提供出更多的精品,而未来影院和银幕数的不断增长也意味着未来空间的不限可能。
影视行业人员应看到,当前的市场是在整顿中走向规范,在一些不合格公司淘汰出局下,影视行业也将步入真正健康有序的轨道,在这个时候,影视公司只有足够强大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2019年,影视行业在挑战中将迎来新生。未来的影视人,你也没必要惧怕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