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视频号动作频出,堪比过年。
浑水今日发现,微信视频号已经开始灰度内测朋友圈分享置顶功能。
更新完微信7.0. 18 版本后打开微信,当微信视频号创作者开启直播,把直播分享到朋友圈,好友在打开朋友圈时就能看到出现在朋友圈置顶位置的直播入口,且显示有多少位朋友分享。
用户可从此入口点进去观看直播,但不可删除,直至直播结束入口才会消失。
从微信视频号版块入口进入,用户也可以看到顶部朋友在看的直播。微信视频号生态系统目前会基于社交关系和个人视频观看喜好,利用算法对每位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
图源:视频号版块截图
另外,微信红包封面公众号今天发布消息称,红包封面开放平台即将进一步升级, 其封面故事可展示视频号作品。
通知显示,进一步升级的微信红包封面开放平台将为个人创作者赋能,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作者可以定制个性化红包封面; 微信红包的封面故事可展示视频号作品,并支持更多跳转能力;降低定价和起订门槛。
图源:微信红包封面公众号
同时,“微信视频号创造营北京泛创作者专场”今日正式在北京落地。
线上可进入“微信派”、“微信视频号创造营”视频号主页观看直播。这是微信官方第一场视频号直播,现场邀请到了 300 多位优秀视频号创作者出席。
图源:微信派视频号主页
浑水提前预约线上直播并全程跟踪会议,以下为第一期“微信视频号创造营”会议核心要点整理:
“视频号是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
如何打造好这个窗口,Charlie自有一番逻辑:
从基础的善用地理定位吸引附近人关注、@其他视频号扩列、利用公众号高效引流、参与话题提升话题度、注重评论区互动和粉丝激励等出发,打造一个有内容、有一定受众的视频号;
再到尝试视频号IP化,如和其他官方号联名互动并打造话题、对内容进行栏目化运营,或尝试真人出镜,把出镜者打造一个个人IP;
抵达这个高度,视频号就可以进行高阶的运营方式,结合微信生态快速分享内容,或尝试小商店等新玩法。
而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上热门,Charlie有四个判断标准:
一、发表原创内容;二、视频内容和封面要尽量清晰;三、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四、内容健康积极。
微信法务团队 Hansen《视频号平台规则与权益保护》
“视频号的天地,挥洒无穷创意你来,维护创意环境有我”
在Hansen看来,视频号是一片可以自由挥洒创意的天空,创作者们在这里自由作画。而Hansen们的工作就是维护好创作环境和创作者们依托的平台。
视频号运行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微信视频号运营规范》等规则,用来保障视频号内账号的有序注册和用户们的正常使用,避免出现视频号传播不良信息、用户被诱导等现象。
同时,Hansen也将用户被侵权后如何主动维权的途径分享给与会者们,传递了视频号维护好内容生态的态度。
新京报“我们视频”可能是较早尝鲜视频号的媒体之一。为了更适配短视频内容,唐磊及其团队做出了很多尝试,如视频 0 秒即进入内容高潮,减裁掉视频开头的logo等。
随着视频号的愈发成熟,“我们视频”也从刚开始的寥寥数个赞发展到千万级的播放量。从 2 月 3 日到 10 月 30 日,“我们视频”共发布 3000 条+视频,日均发布 10 条+。
这种新趋势让视频内容的主要渠道增加了视频号这一板块, 10 万赞也成为内容生产方新的爆款标准。
小小包麻麻CEO 贾万兴《微信生态里的视频号的价值》
“视频号,把微信生态的公众号、小程序、社群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在贾万兴看来,拥有独立入口的视频号,在微信平台里能够更好地获取流量分发的机会,其点赞机制可以快速且精准地获取外部流量,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市场。
同时又有微信平台背书和好友圈相互关联,用户信任度比较高,这些都是视频号天然的优势所在。
而建立其用户和视频作者之间的信任,把“货带人”发展成“人带货”,是小小包麻麻等商家正在努力的方向。
个人创作者代表 東西堂主《打造视频号精品内容的“道”与“术”》
“把镜头当朋友”
作为一个深耕视频领域的博主,東西堂主在如何打造精品内容上深有研究。在打造精品内容“道”上,他有三点初心:
力求“探索”,把每一次制作视频都当作一次全新的时空探索;保持“热爱”,热爱是真正的长期主义;承担“责任”,对自己付出的时间负责,也对观众的时间负责。
而在“术”上,他希望创作者们把握好优质内容的三个要素:
“定位”,细化自己的身份标签,提高区分度;“选题”,以小切口牵引大话题,逐渐深入;“讲述”,降低认知门槛,站在观众们中间去讲述,力求做到让人听懂,并记住你。
東西堂主认为,“回归人性是视频号的终极之道”,因为视频号的社交属性,人们更倾向于给有格调、有内容的视频点赞,彰显自己的独特品味。
而考虑到每位个体不同的知识结构,故内容本身需要深入浅出,并强化自身定位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频号业务的一次次升级发力,可以反映出微信团队对其的重视程度。微信视频号能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让我们抓住机会,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