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杀入社区团购
互联网巨头们就像来到小人国的格列佛一样,每步入一个新的领域,就会带来一片剧烈的震荡。
而这一次他们落脚的地点,是我们熟悉的菜市场。
今年6月,滴滴内部孵化的社区团购品牌“橙心优选”正式上线,入驻川渝地区多个城市,计划往全国范围推进。
紧接着,7月美团成立“美团优选”,在三个月内进军20多个城市,并把全国的地推团队扩充到了1000人,试图重现当年“百团大战”的胜利。
8月,拼多多也推出了“多多买菜”,在两个月内覆盖了60座城市,简直是拿出了做零售电商的速度做社区团购。
或许是看到这三个不同领域的巨头陆续下场,字节跳动和京东也加入了进来,一个立项“今日买菜”,一个计划推出“京东优选”,都瞄准了社区团购这块大蛋糕。
除此之外,社区团购领域本就有靠自己做起来的“土著”,比如2014年成立的“兴盛优选”和2018年成立的“十荟团”,他们也分别获得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融资。
放眼望去,半个互联网都参与了这场社区团购的争夺战,而且战局正在不断扩大。
正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受这场战斗冲击最大的就是菜市场的小贩们。看着卖不出去的瓜果蔬菜,他们倍感疑惑:平时常来的顾客们都去哪里了呢?
搞清楚抢走他们生意的人是谁以后,他们更迷惑了:卖同样的东西,你们要做APP、要派人送货上门,凭什么还能比我们更便宜?
然而消费者并不会想那么多,巨头们手里的菜和小贩手里的菜没有任何区别,谁便宜我就买谁的。在他们看来,使用巨头们发放的补贴就是“薅羊毛”,有便宜为什么不占?
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今天从巨头们身上薅下来的羊毛,未来会加倍还给巨头们。不信的话,看看外卖行业的先例就知道了。
重走外卖老路
2014年,我还在读大学。有一天我室友突然兴奋地告诉我,他只花5块就买到了一碗红烧牛肉面。他还特意强调,不是康师傅的泡面,是货真价实的牛肉。
起初我还不信,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但看到外卖送上门时立即傻眼了:盖在面上的牛肉,偏偏饱满,香飘四溢,而且单据上的原价做了一系列减法,最后竟然真的只要5块钱!
那一刻,我知道有一家叫“饿了么”的“慈善公司”,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启了快乐的“薅羊毛”生涯。靠着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打架”,我只花以前一半的伙食费就能吃饱喝足。
然而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多,美团和饿了么就像约好了似的,同时减少了补贴,以前唾手可得的优惠券一下子变得稀有了起来。到了2016年,外卖平台们更进一步,上调了商家的佣金,从5%一路涨到20%,从此再也没吃到过“白菜价”的外卖。
看到这想必你已经明白他们的套路了:先以低价打入市场,建立庞大的用户基数,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让他们尝尽甜头。然后开始“温水煮青蛙”,慢慢抬高价格,等用户回过神来才发现手里的商品已经不便宜了。
社区团购也是一样,虽然现在用户觉得即方便又便宜,可等到部分巨头烧不起钱开始退场后,社区团购市场就会进入两家平台的“拉锯战”,然后重复当年外卖市场的操作,提价、杀熟。而且他们杀起熟来,连大数据都不用,完全可以“无差别提价”。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他们涨价,那我不用不就行了?菜贩总不至于被“赶尽杀绝”吧?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互联网巨头介入后提高的不仅是客单价,而是行业的整体成本。以后菜贩们想要进货就得花更多的钱,就像现在的餐馆如果不用平台的外卖员,就要花更高的价格聘请专门的送餐员。大家赚的钱都变少了,得利的只有平台。
社区团购是“伪创新”
现在网上常有一种论调,说这些互联网巨头是在用技术进行产业创新,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发展生产力。至于菜贩们要么加入他们,要么只能被淘汰,这是社会进步的“阵痛”。
而且,他们特别喜欢举工业革命的例子,说不能为了马车夫的工作,就阻止汽车取代马车的趋势,仿佛占据了理性的制高点。
但仔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种诡辩。因为社区团购并没有本质上的创新,甚至也没有为消费者省多少钱,它更多的是巨头们拉高市值的工具。
与之相比,淘宝、京东、拼多多等零售平台,好歹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让消费者买到比实体店便宜的多的商品,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更何况,菜贩们做错了什么?他们送消费者小葱,用人脑记住顾客消费习惯,给这个社会带来金钱无法衡量的温情,难道不比网上买菜更有价值?几千年来我们都是这么买菜的,也没遇到过什么问题。
总之,与其在这里“伪创新”,不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句话送给要做社区团购的巨头们。